APP下载

防灾知识『打架』背后的素养之忧

2013-02-01

资源导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芦山霍金防灾

4月23日,余旖刊登文章说,因为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我们能够更便捷地找到防灾避险的知识。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微博和媒体上的知识“打架”现象很多。

比如,早晨刚见到一个关于“地震活命三角区”的长微博,下午就看到科普网站对此进行“辟谣”,称这一救生法不可信,因为地震时房顶可能从四面八方砸下来,根本无法预料哪里是那个最终的救命三角。

还有一个例子:这两天,微博网友们围绕“地震可不可以预测”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不止芦山地震,在汶川、玉树乃至每次大地震之后,都会引发同样的大辩论,但普通公众在这些“科普大战”中似乎收获寥寥,甚至越来越无所适从。

其实,不光是地震知识,这些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中医中药使用、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等问题上,公众都有这样的感觉——“知识”在打架,而且越打越厉害;媒体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专家说法”,而专家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该信谁。

这些知识“打架”现象背后的科学素养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丰富的时代,不加选择地胡乱传播信息,反倒可能导致社会混乱,而这归根结底是我们当前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所致。

斯蒂芬·霍金曾说:“我们无法阻止科学技术去改变世界,但至少要尽量保证它们引起在正确方向上的变化。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基本的理解,这样做出决定才能是消息灵通的,而不会只受少数专家的操纵。”

猜你喜欢

芦山霍金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霍金》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