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戴镣铐好跳舞——高中名著阅读与议论文写作转化论

2013-02-01钟佰春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威信周瑜余华

钟佰春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苦难就是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只有解决好了“米”,才能解决“怎么炊”。这本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在中学日常教学中,这个难题常常被“错位”。这种倒置使得学生感到作文可憎可恨,但又惹不起躲不得。无话可说和有话废话的写作由此产生,这两难境地使学生中学毕业多年后还在梦中常被考场作文惊醒。中学语文老师罪莫大焉。

在谈到怎么学写作这个大话题时,语文老师常把“多读多写”挂在嘴边,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太极似的回答常让学生感到沮丧,她就像哲学家回答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一样大而无当。其实,我们语文老师也不妨把眼光聚焦到课文及中高考中的必读名著,并把她当做活水(一部《红楼梦》就催生了“红学”)。当然,在具体语文教学语境里,我们不可能全面且深刻到专家级,但我们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多思善取。

所谓“就地取材”,就是在课内及名著阅读中培养“就地取材”意识。笔者以高三复习《红楼梦》为例,在讲到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中,哪一次最具有“双赢”色彩,请简述之。第二问:以“双赢”为题,以刘姥姥为例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这两问不仅辨析了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的内容,而且较好处理了写作素材问题。

同时,因写作的需要和多思善取的焦虑压迫,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消化接受更为全面和深刻了。这本身也是双赢!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课内及名著都能在第一现场解决所有的写作素材问题。比如,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市统考作文题为“威信”,若平时没做好辩证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直接合适可用素材 (考场作文的特点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这就是她的难度之一)。所以,如果单有就地取材意识,而没能深入思考,没能多思善取,还是无法回答学生在写作中的困惑。可见,多思善取是在就地取材基础上的厚积薄发。

问题的关键在于,若理论没能够解决实际的写作问题,这个理论在根本上还是死水一潭。故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如何培养多思善取习惯并形成能力显得尤其关键。

多思善取在内涵上有四个特点:第一,多思其实就是辩证思维法(运动而静止观,联系而非孤立观,全面而非局部观)。第二,善取其实就是一个素材有多个面,从这个面可用,从那个角度也可用。第三,多思是善取的基础和前提,善取是为写作中心服务的。第四,多思要能够加深对素材的理解,提升课内课文及名著的品格。以上四点最终都要落实在写作这个中心来,不然,一切都是徒劳。

还以“威信”为题,以《孟子·梁惠王下》为例: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这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关于这一点学生容易理解,但若要和“威信”题目相联系还有点赶鸭子上架之嫌。为此,老师要多思善取,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问题可设计如下:一,国君有没有威信的条件?为什么?二,在哪种情形下,国君容易丧失威信?三,孟子对攻打燕国的态度如何?齐宣王的态度和孟子不同吗?

以上三个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素材,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在“威信”这个题目要求下找材料的切入点。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材料自然化为“威信”素材了。学生也容易得出“树威信要以民为本”这样的中心论点了。这样既提炼了材料中心又可单用为议论文的论据。同时,又加深了对文化经典孟子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二、定点论证 纵深推进

如上部开篇第一段所说,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但这是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问题。主要矛盾“米”的问题的解决后,次要矛盾“怎么炊”当然也要解决好。不然,就成了半吊子工程。

写作的难度之所以成为语言学科的重点和难度就在于,作文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她不仅涉及到文章写作思路,素材及具体语言组织问题,具体形成完整的文章这个成品还需考虑到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地取材和多思善取只是解决了议论文写作素材和写作基本思路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写作艺术形式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的议论文教学缺少系统性和操作性。特别是,语文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一个半扶半走的跟学训练。

议论文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要在文章中心指引下“按图索骥式”寻找论据(没有论据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无物”境地)。所以,在考场作文或平时写作时,往往先在审题立意确定后再定点论证。定点论证就意味着旗帜鲜明表明写作者的观点,而且还要把素材收归麾下以供调配使用。

以《三国演义》为例。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个著名篇章。孙刘联盟既联合又斗争,周瑜和诸葛亮各侍其主,从政治本质上看他们只是为争夺地盘而争斗。但从审美心理学而言,周瑜表面上和诸葛亮在斗智,实为斗气,一个人会因为斗气而死(当然,斗智是内因;外因是周瑜中毒箭未愈)。这是人类心理学上的奇观。若以此为反面论据来论证“人要学会宽容”。那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一、周瑜算得上风流人物吗?您可以举出几个证据?二、三气周瑜的内容是平衡的,还是叠加式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三、若周瑜胸怀更宽阔些,他会这么早死吗?在学生思考成熟后,再由老师写一个片段让学生参考模仿,即半扶半走式:

人要学会宽容(老师范文)

周瑜是个不会宽容自己也不会宽容他人的人。

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一个明证。周瑜死时一言道破自己的死因“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周瑜不是生不逢时,而是没宽容之心,没宽容之心也就罢了。但他又太过于自信,过度自信而又气量狭小的结果就是:在智力比拼中,过于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恶果就是损人不利己。其实,周瑜本身是个风流才俊,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赞誉有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怎样的豪迈气势。但周瑜和诸葛亮比错了地方,他可以和他比美丽的妻子和美满的婚姻(诸葛亮的妻子贤者贤矣,但外貌不容乐观)。所以说,周瑜既不懂宽容自己也不懂宽容和分享诸葛亮的才智。

和一代奸雄曹操相比,周瑜更显得小家子气:曹操对待关羽可谓是恩重如山,但当他得知关羽要去找刘备时,虽惜才但还能割爱,且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挫其锐气。但曹操还能宽容关羽。可见,人要学会宽容才能包容天下。

以上片段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第一句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本段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最后一句有何意义?

小结该部分行文思路:(一)总括本文行文思路,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二)周瑜自比(辩证思维)。

(三)周瑜与曹操对比(对比论证)。

(四)回应中心论点,再扣题。

从上面的片段引导和分析小结,我们还可以因时利导学习议论文写作中最常使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辩证思维法,而对比论证有包含自比和他比。这就是纵深推进方法。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课内经典文章阅读本质上也是模仿,但课内名篇在具体的中学写作前面难以贴近学生实际,而老师的范文不失为一种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纵深推进的辩证思维呢?在辩证思维写作时,也可以先从自己正面开始辩证分析,再由反例对比中深入批判,最后合成中心观点,彰显观点。这就是纵深推入。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正反思辨即可,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三、总论

贴近学生实际的写作呼声日益深入人心,但怎样具体操作却无人问津;杂乱无章的生活世相又让人无从下手;日新月异的语文改革使人无所适从。所以与其寄希望于学生多读多写,厚积薄发的不切实际的浪漫理想,还不如就从课内名著名篇中汲取养料就地取材,多思善取。与其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大讲特讲文学写作技巧,还不如脚踏实地定点论证依样画葫芦有迹可循;与其在复印室里排着长龙等待汗牛充栋的复印资料来自欺欺人,还不如精讲精练一课一得辩证分析对比论证纵深推入。

猜你喜欢

威信周瑜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
努力消除威信的误区
自画像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