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化学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013-01-31杨景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12期
关键词:化学创设情境

杨景明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在学生接触新课程之初,如何开头非常重要,决定着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同样,一节课的开头、一个知识点的开头也很重要,决定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开一个好头,需要教师针对所学知识巧妙创设一个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较大的求知欲。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去探索、去破解。同时,建构理论还指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在探究每个知识点之前,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学情境中来,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起来。那么,如何创设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呢?

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笔者从实践中感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一、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每一个知识点都对应有相关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特别是初中生刚学化学时就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惊奇、诧异和不解。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有利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教师先在教室打开一瓶浓氨水,一会儿全班学生都闻到了氨水的刺激性味道,这时教师再问:闻到了什么?如何解释?这样就导入本课: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运动的。或者教师演示用两个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而产生白烟的实验。学生看到后非常惊奇,很多学生,特别是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兴趣更浓,并积极要求自己到讲台亲自再做一次。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两种试剂没有接触就产生白烟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出了分子是运动的结论,学生对这一理论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二、利用日常观念和科学理论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对某一个问题和现象固有的认识和观念,但有些观念和科学理论往往相互矛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为了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兴趣,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认为能在水中发生燃烧现象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是的,按学生的日常习惯和生活观念,都知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火肯定不能在水中燃烧。然后教师提出:火能在水中燃烧,下面请看实验。紧接着演示教材中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学生们看后特别惊讶,都想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再和学生们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即只要有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的温度,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与环境、介质无关。这样,学生们对燃烧的条件探究得非常透彻,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十分好。

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知识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生活中的事例具有真实性、感召性,把化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有成就感。例如,在讲“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之前,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最近几天(2013年1月6日至10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出现雾霾,PM2.5严重超标,造成航班停飞、交通堵塞,很多人感冒。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北方城市污染如此严重?学生纷纷回答、讨论原因,如来自北方城市燃煤供气取暖,锅炉排放烟尘,还有汽车尾气等。然后教师再追问,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如何治理污染?如何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解决空气污染的方法,开发新能源的紧迫性认识会更加深刻,学习就有动力,会认真、深入地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以后参与环境保护很有意义。

四、利用把类似知识进行对比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疑问,提高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时,三者的概念很枯燥,没有实物对比不好理解、不易区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三者的本质,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先配制好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区别。学生们纷纷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均一性、透明性、稳定性找出区别,得出三者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进入情境,主动参与其中,得出结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要求。

五、以谬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再让学生分析、查找错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一节中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特性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为多少?学生们都说等于200毫升。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验证,用100毫升量筒准确量取100毫升酒精,再用100毫升量筒准确量取100毫升水,然后将二者都倒入200毫升的量筒中,让学生们看一下总体积是多少。学生们读出的结果基本上都是195毫升左右。这时,学生们很惊讶。有的学生说:“量错了吧?”有的学生还亲自又做一遍,结果还是195毫升上下。学生们百思不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教师又做了一个引导实验,用100毫升小石子和100毫升水混合,结果为165毫升上下。这时,教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们知道是水进入了小石子的间隔里的缘故,导致总体积小于200毫升。受此启发,有的学生说,难道水和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隔?学生们开始讨论,再利用其他实验和实例进行佐证,最终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然后,教师给予肯定。这样,学生们对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掌握得非常透彻。

六、结束语

创设问题情境是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巧妙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火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一个良好的化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促进学生深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促进知识迁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之目标。

[1] 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熊向明,王博,孟广水,朱婷婷,刘晓晨,赵玉文.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化学创设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