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沟肠杆菌中acc(6’)-Ib-cr基因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

2013-01-31王雪春宋秀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阴沟喹诺酮埃希菌

王雪春,宋秀兰,于 琴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314000)

阴沟肠杆菌是临床上常见条件致病菌,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1]。acc(6’)-Ib-cr是导致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基因,自从2006年首次报道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2-3]。本研究主要采用PCR技术筛查我院阴沟肠杆菌中aac(6’)-Ib基因,了解本院阴沟肠杆菌中aac(6’)-Ib-cr基因的分布及播散情况,以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菌株来源。收集2010年1-6月本院分离非重复阴沟肠杆菌46株。

2.仪器。Microscan Walkaway-90SI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

3.试剂与引物。PCR试剂和DNA标志物I购于TaKaRa大连宝生物公司,aac(6’)-Ib基因和整合酶基因扩增引物参照文献[4]设计,其中 Y=C.T,R=A.G,B=G.T.C,K=G.T,均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产物纯化后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4.细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抗菌药敏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9年标准判定。

5.PCR扩增aac(6’)-Ib基因和int基因,参照文献进行PCR[4]。

二、结 果

1.菌株分布。主要来自ICU病区12株;呼吸内科8株;泌尿外科9株;骨科8株,消化科和感染科分别为5株和4株。标本中痰液占34.8%(16/46),尿液占28.3%(13/46),分泌物占21.7%(10/46)和血液占15.2%(7/46)。

2.aac(6’)-Ib基因检测 15株 aac(6’)-Ib基因阳性,6株为aac(6’)-Ib-cr,2株为 aac(6’)-Ib变异株,为第 119位氨基酸与第173位氨基酸突变,其余为野生型。

3.Int基因检测结果15株aac(6’)-Ib基因阳性菌株中有12株int基因阳性,阳性率为80%。其中6株aac(6’)-Ib-cr阳性菌株均携带int基因。

三、讨 论

aac(6’)-Ib-cr可同时作用于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两类抗菌药物,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一种重要作用机制[5]。目前已在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的细菌中发现该基因,但在大肠埃希菌中最常见[6]。本研究aac(6’)-Ib阳性菌株检出率为32.6%。aac(6’)-Ib-cr阳性6株,2株aac(6’)-Ib变异株,为第119位氨基酸与第173位氨基酸的突变。其余为野生型。aac(6’)-Ib-cr占aac(6’)-Ib的43.6%。aac(6’)-Ib-cr基因可增加染色体选择性突变的频率,介导低水平的喹诺酮类抗性,而在环丙沙星的选择下可以诱导染色体突变,诱发细菌产生高水平的耐药。

虽然aac(6’)-Ib-cr基因仅介导低水平的喹诺酮耐药,但是由于aac(6’)-Ib-cr基因多位于整合子或是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上,而且整合子还能将其他耐药基因,如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或质粒型AmpC酶基因整合一起,共同在不同菌株或不同菌株间传播,使得细菌的耐药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本研究中80%aac(6’)-Ib阳性株整合酶基因阳性,表明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aac(6’)-Ib-cr基因是否通过整合子在阴沟肠杆菌中传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院阴沟肠杆菌对喹诺酮耐药的主要机制是通过aac(6’)-Ib-cr所介导,常伴随携带整合酶基因,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临床医生应该对阴沟肠杆菌喹诺酮类耐药提起重视,减少临床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对耐药菌株感染患者应当采用隔离和环境严格消毒处理,以防止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并且减少菌种间的水平传播。

[1]赵 旭,徐晓刚,朱德妹,等.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3类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3):210-215.

[2]Kim SY,Park YJ,Yu JK,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ac(6')-Ib-cr in AmpC-producing Enterobacter cloacae,Citrobacter freundii,and Serratia marcescens: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Korea[J].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9,63(3):314-318.

[3]曹小利,郑 波,李 耘,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在中国大陆尿液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的广泛分布[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2):103-106.

[4]岳 磊,陈雪影,庄 娜,等.动物源qnr基因阳性肠杆菌Ⅰ类整合子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385-390.

[5]余晓君,陈 强,陈 冲,等.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2982-2985.

[6]汤 电,张小华,付晓平,等.广东地区鱼源大肠埃希菌ESBLs和PMQR流行分布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3(1):113-119.

猜你喜欢

阴沟喹诺酮埃希菌
2018年-2020年凉山彝族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美国多个州大肠埃希菌感染暴发即将结束
爸爸从这儿掏出来的
从印度护卫舰“阴沟”里翻船说起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