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13-01-31马顺云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实词题干文言

马顺云

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设客观题(3个选择题)和主观题(2个翻译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内容包括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相关信息的筛选、对文意的概括分析、翻译等。材料节选自《宋史·萧燧传》,设题的角度和形式都比较传统,难度适中。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答案】【D】阙:空缺。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的文言实词全部出自所选语段,需结合文段语境来进行推断。同时,这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几乎都在教材中出现过,体现了新课改高考源于课内、联系课外,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命题原则。

这里所说的常见文言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其中更倾向于考查古今词义有区别变化的地方。可先排查那些古今一致、看起来过于简单的选项。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本题易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应该不难。

【备考建议】

重视教材。备考时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重要实词,善于积累、梳理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注意区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说就是掌握常见文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

基本方法。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解释正确的,反之则为解释错误的。有的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这是一道单选的信息筛选题,题干里给出了筛选的唯一标准是“恪尽职守”。考查的点既有信息筛选,又有文意理解,整体读懂原文至关重要。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例如:①不畏强权,不合题意。②作“教授”,论“应按官选人”,符合题意。③任言官左司谏,上奏罢免权贵,符合题意。④任左司谏,上奏不可凭藉小康,萌生骄敌之心,符合题意。⑤任严州知州,节俭理政,不合题意。⑥奏请打开婺州太仓赈济严州灾民,不合题意。

【备考建议】

信息筛选题,先提供筛选的标准,要教会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将句子带回到语境中去阅读理解,看属于什么话题,在说什么,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来判定是否符合信息筛选的标准。所以,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基本方法。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准确把握筛选标准,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即筛选关于谁的什么样的信息,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还句入文。把句子带回原文,把握句意。要想准确理解所列文句,考生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思考判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奉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答案】【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命题内容力求涵盖全文。既有对原文中时间、人物、事件的宏观表述,又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也有对原文中人和事加以评价的表述等等。解答时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还原细节,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备考建议】

明确地位。重视此题在文言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这是对全文内容大意的概述,错项只有一个,故此题的其他题肢可以作为理解全文大意的重要参考,在此题的提示下,注意回到文章,进行细节对应,结合语境猜测,可以大致读懂原文,为下一步的正确判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细节推敲。当选项中有两项相决不下时,一定要比较错误的程度,要把细节理解的微小差异、观点表述的不太严密和与原句相比出入较大的重大错误区分从来,从而分清主次,选对选项。

分析概括。一些同学包括部分老师以为这类题目的选项就是原文中某段文字的直译,这是错误的认识。题干说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而并非翻译或复述。

实事求是。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与世人的见解、与读者的见解之间的区分。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谨防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大意对给3分,“杂糅”、“内治”为给分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大意对给3分,“与”、“坐视”为给分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词句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因而是高考文言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高考文言阅读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此题翻译(1)句应注意“否”、“杂糅”、“内治”等几个关键词的翻译。 翻译(2)句应注意“路”、“与”、“安”、“坐视”这几个词的理解。

【备考建议】

回归教材。建议在复习时回归教材,重视课本,夯实基础。梳理文言文知识体系,积累掌握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尤要注意引申义。高中语文课本涵盖了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基础知识,包括常用词、句式、活用、通假等内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我们有效应对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前提。如本题翻译的“路”,可以直接对应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意义;“安”,可以直接对应课文《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意义。

翻译方法。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留、补、删、换、调”。 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词语句式。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重点虚词,有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也要调整到位。

找给分点。找准给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句中的重要动词、形容词,活用,特殊句式常常是给分点,务必高度关注。

提高重视。新课程必修教材与大纲版教材相比,文言文单元的比重明显减少,但实际上内容未减反增,很多经典篇章和传统篇目放到了《语文读本》和《选修》中去呈现,与必修教材形成互补。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忽视了新课标教材的这一编排思路,从而放松对文言文的学习和重视。所以在备考中一定要克服惧怕心理,主动接触文言文,重视课内外文言文的学习与诵读,培养语感。

猜你喜欢

实词题干文言
数字算式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