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推医保事业的正能量广大医保同仁的好帮手
——为《中国医疗保险》创刊五周年而作

2013-01-30王东进

中国医疗保险 2013年10期
关键词:办刊医疗保险

文/王东进

助推医保事业的正能量广大医保同仁的好帮手
——为《中国医疗保险》创刊五周年而作

文/王东进

岁月不居,光阴荏苒。《中国医疗保险》创刊发行已经五周年了。五年前,她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孩,在各位编委、各界朋友的悉心呵护下,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现在居然成为中国医保领域乃至出版界和学术界备受关注与喜爱的一员,殊属不易,可喜可贺。

五年来,《中国医疗保险》与医保事业共进,与人民健康同行。始终坚守办刊的正确方向和核心价值,凝心聚力,情投志笃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察大势、抓大事、攻难事、解疑事,把办刊当事业做、把事业当学问做,孜孜以求,不断探析医保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传播改革实践中的新锐信息和新鲜经验,不断警示可能出现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苗头倾向,不断介绍国际上医改的最新动态。察大势,高屋建瓴;抓大事,踏石留印;攻难事,敢于担当;解难事,晓之以理。正因为如此,《中国医疗保险》才逐步成为广大读者获取医保信息、了解医保政策、洞察医改形势的窗口和渠道,成为广大医保人和专家学者发掘先进典型、传播先进理念、推介先进经验、破解改革难题的重要平台。许多读者满怀深情地称赞《中国医疗保险》真是“助推医保事业的正能量,广大医保同仁的好帮手”。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绩

(一)办刊方向更加明确,功能定位更加准确。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推医保的前提下,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杂志的功能定位,就是:让决策更理性、让管理更精确、让百姓更明白、让舆论更正确;为民众福祉立说,为决策管理建言,为医保事业献策。过去五年的各项工作都是在践行这个办刊宗旨,经过五年的实践,这个宗旨逐渐成为我们的谋事理念和自觉行动。

(二)专业期刊指向鲜明,风格特色初步形成。每期杂志的选题策划,都根据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主题主线,针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特别是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诸如医保城乡统筹与整合、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门诊统筹与重特大疾病保障、社保与商保的职能定位、支付制度与经办机构改革等进行深度发掘,系列刊发,发出最强音,占领舆论高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面对,敢于担当,敢于说真话、道真情、讲真理,而又注重为文之谨,建言之慎,使之入情入理、入耳入脑,以收循循善诱、正本清源、坚守底线之效。

(三)编委们凝心聚力,骨干作者群日益壮大。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办刊物的关键是人,特别是编委、作者群和编采队伍对办好刊物至关重要。《中国医疗保险》秉持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宗旨,广聚贤才,不断充实加强编委会,编委由创刊时的87人扩充为目前的108人。编委们凝心聚力,情投志笃,把办刊当己任,真心投入,真情奉献,不仅为选好题、办好刊出谋划策,而且亲自撰文。五年来,共提出建设性意见319条,均被采纳。五年共刊登文稿1646篇,其中由编委撰写的就达957篇,占比为57%。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挂虚职,不图虚名,不务伪事”的承诺。在实践中还深深体会到,杂志要有稳定的质量,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作者队伍。五年来,杂志的骨干作者由几人、十几人发展到目前的68人,这些作者大都是医保领域有较深造诣、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医保人办医保刊,内行人说内行话,感同身受,言由心生,为文的三要素(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得以较好体现,使读者感到亲切,愿读,读后确有所得——解惑、启智、益业。更值得高兴的是,这些骨干作者,由原来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五年来,刊发骨干作者群的文稿689篇,占比43%。由于稿源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编辑部由初创时的“找米下锅”、“拣到篮子就是菜”,转变为“好中选优,择优刊登”,刊物的内在质量显著提升。

(四)以质量促发行,刊物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质量是刊物立命之本,也是发行之基。在“夯实根基,质量为本,自愿订阅,送刊到人”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建立发行网络,扩大发行队伍,提升发行信息系统管理效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使刊物的发行量由2008年创刊时的6000册,到今年的81200册,增加13倍。由于刊物“三量”的提升,使得《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

(五)大兴“两结四严”社风,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五年来,杂志社在坚持不断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的基础上,狠抓社风建设,逐步形成了既富有传统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两结四严”社风。“两结”:就是靠团结凝聚人心,增强向心力;靠总结提升办刊水平,增加战斗力;“四严”:就是“严格、严肃、严谨、严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无数的事实启示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认真只能做对,用心才能做好。既认真又用心,办好《中国医疗保险》就有永不枯竭的内生动力和组织保障。

二、过去五年的主要经验

《中国医疗保险》在五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启人心智、可资借鉴、值得坚持的宝贵经验。择其要端,有以下五条: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办刊要旨。《中国医疗保险》甫一创刊就明确提出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要旨,以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为重点,以推进制度创新、机制转换、政策完善、管理规范为主线,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悉心求医疗保障客观规律之真,全力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之实。其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第一位的,是办刊的方向和灵魂。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办刊的要旨,才能选准办刊主题,抓牢办刊主线,紧扣办刊目标,建言才能建在要害处,献策才能献在关键时。

二是必须深谙医保之道,坚守“三基”,守住底线。作为专司医疗保险研究的学术期刊,首先要把医疗保险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三基”,即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基本方针弄清楚,搞透彻,办刊才有底气,为文才有主心骨,才不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所迷,被一些貌似时髦的主张所扰,才能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坚守底线不动摇,锐意创新不懈怠,循序进取不折腾,才能一以贯之地释放正能量。

三是必须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包容的气度。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浩繁且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诸多体制机制的变革、诸多利益主体格局的调整,必然带来不同观念的碰撞,不同主张的冲突。作为医保领域的专业期刊,既要为捍卫医保的“三基”、捍卫制度的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说到底是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敢于面对,敢于担当,绝不含糊,绝不躲闪,这是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应有之义。在此前提下,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理性对待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摒弃一切门户之见,善待包容,荟萃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也只有这样,朋友才会越来越多,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刊物才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四是必须坚持开门办刊,依靠集体智慧办刊。既然医保是举而措之天下的至善事业,又是前无古人的浩繁工程,绝非一人之力、一己之智所能为,必须聚各路贤,纳百家言,依靠众人之力、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才能做到建理性言,献管用策。

五是必须坚持抓好自身建设。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要让读者弄明白的,首先自己要弄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遭人嘲笑。作为一个社会学术团体主办的学术期刊,既无行政权力的约束,又无物质利益的激励,唯一可仰仗的就是一个心、一个情,即为医保事业执着追求的拳拳事业心,对亿万人民健康负责的浓浓医保情。而“两结四严”的社风就是这个“心”和“情”的真实体现。还是那句老话,一份事业的责任心,一股火热的医保情,比权力、资金更重要。

成绩喜人,经验启人。但必须清醒看到,刊物创办才仅仅五年,不尽人意之处俯拾皆是,无论是主题的把握,还是选题的策划;无论是文章的采编,还是版面的铺排等,都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开门办刊接地气,总结推介地方经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三、新时期的展望与期许

当前,全民医保建设正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各种见解与主张碰撞激荡。挑战严峻,方显使命神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医疗保险》要继续秉持既定的办刊宗旨,持之以恒地高扬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伟大旗帜,更加强调科学理性务实的办刊理念,更加注重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顶层设计与“摸石头”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汇聚系统内外、社会各界的良知良谋,更加注重医保文章的针对性、创新性和指导性,让《中国医疗保险》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越办越好。为此,再提出几点希望:

(一)要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明确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主题、主线和主要任务,包括研究、宣传在内的一切医保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为工作方针。“守住底线”,就是要坚守住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基本方针;“突出重点”,就是要着眼、着力于事关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局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完善制度”,就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引导舆论”,就是引导社会和公众树立正确的医保理念和预期。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可靠的医疗保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医保的研究、宣传等各项工作。

(二)要更加注重察大势,抓大事。所谓察大势,就是要体察医保发展的走向趋势和发展逻辑;所谓抓大事,就是要就关涉医保全局的问题开展深度研究、系列传播。要把办刊的各项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谋划和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五件大事的研究和宣传,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助推医保事业健康发展。一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第一要务,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没有医保制度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就既没有公平性,也难适应流动性,还会危及可持续性。二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新形势下,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就难以持续深入,难以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难以提高医保质量。三是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要坚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充分论证、选对路径、建立机制、有序推进”的思路和原则,决不能“弄巧成拙”,把正事办歪了,把好事办砸了。四是完整系统地推进支付制度改革。推进支付制度改革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三二一”管理范式,加强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医保与医疗机构间的谈判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经办内控机制。五是强化医保的全程监控和评估。要靠制度、法制和科技加强对医保欺诈和腐败行为的防范与惩处,确保医保各项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搞好医保制度运行和医保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藉以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防范走弯路,避免走错路。

(三)要更加注重地方实践经验的传播推介。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实践和创新。无论制度层面还是管理层面,好的政策举措和管用的方式方法,都来自实践,特别是地方的实践创新。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着力提升医保质量,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由注重出台政策转向注重精细化管理的新时期,更需要依靠地方的实践创新,向实践要办法,向创新要效益。《中国医疗保险》在继续正确解读医保政策、传播医保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倾听时代的声音,了解受众的需求,更加注重地方实践经验的传播推介,使刊物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指导性和适用性,更好地释放助推健全全民医保、提升医保质量的正能量,更加名副其实地当好广大医保人的好帮手。

(四)要进一步改进文风,形成富有医保特色的学术风格。文风问题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文风即作风,文风亦即刊风。文风好,读者就喜闻乐见,文风不好,读者就不待见。从总体上说,《中国医疗保险》文风是好的,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要乘当前狠刹“四风”之机,进一步改进文风。毛泽东同志曾批评有的文章“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似玄冰之冻”,一点春意也没有,让人读不下去。他强调,说话、写文章要通俗、亲切,才能引人入胜。还说,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意思就是文章不能太生硬、晦涩,要讲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具有这三性,就是好文章、好文风,就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要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要说真话,道真情,讲真理;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要排拒脱离医保实际的空泛议论和说教式文章。要敢担当,善为文,既要敢言,还要善言,慎言,真正做到文当其时、言当其宜、谋当其用。写文章如同做人,贵在质朴,切忌华而不实,故弄玄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邃复杂的问题,切忌用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讲述大家都明白的常识。正所谓“入妙文章本平淡,逸群翰墨争传夸”。这样便可逐步形成富有医保特色的学术风格,让广大读者更加喜闻乐见,真正收到启智益业之效。

(五)要坚持提质增量两手抓,以提质促增量。质量是立刊之本,也是发行增量之基。刊物质量不好,不仅发行量上不去,甚至有亡刊之虞;质量虽好,但发行量渺渺,只能是“孤芳自赏”,也就失去了为读者办刊的意义。提质增量的关键在人,要坚守“两结四严”的传统和社风,以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来保证提质增量。到创刊十周年的时候,发行量力争达到12万册以上,在群星闪烁的期刊文苑中不仅有立足之地,而且有巩固的阵地。五年的风雨历程,五年的耕耘收获,使我们坚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本栏目责任编辑:刘允海)

猜你喜欢

办刊医疗保险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办刊业务研讨会在上饶召开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我国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的不足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