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厦门某高校为案例调查分析

2013-01-24郑淑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培育创新能力

郑淑真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361005)

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科学巨匠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深刻反映了国内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大量创造教育的宝贵经验。例如,许多高校纷纷开设课程,把有关创造教育的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创造技法的教学和训练。另一些高校把创造技法训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深化了创造学、学习学理论的研究,也深化了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开展了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成立旨在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学生社团,如大学生创造学会、大学生创造学社等[2]。

大学生创新素质或者说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能力,它由各种“特性”或“成分”构成,其中有些起主导的、核心的作用,有些起辅助的作用,有些则构成有效活动所需要的背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的制约[3]。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乃至不同的高等学校,都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现状与高等学校现行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具有本校风格的创新型人才。本研究以中外目前已有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科、理科、工科学院进行教师、思政工作者座谈,并随机在各学院各年级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就在于为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 问卷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设计

设计的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被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情况;二是大学生对高校创新能力培育的评价;三是大学生对提高创新能力方法的认识;四是大学生对创新学习和活动开展的需求分析。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高校学生培养模式中进行创新素质培育的直接对象,他们自身对创新素质的认识,对高校实施创新素质培育情况的了解与认同,对促进高校创新素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次的调查主要针对某高校各年级大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状况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从专业来看,调查对象从有代表性的工科、文科、理科各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学生;从年级来看,涉及的年级有新校区一、二年级学生、校本部三、四年级学生及硕士生、博士生,各年级学生比例相当。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600 份,回收有效学生问卷559 份,样本有效率为93.2%。导致未回收和问卷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失误和问卷填写模糊、不完整。被调查虚实的覆盖面较大,调查数据真实、宽泛,可信度高,能够相对真实地反应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现状。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通过大学生对自我是否善于发现新问题和采取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两方面的内容进行。

1.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力的自我评价

调查发现,23.5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平时善于发现新问题,61.52%认为自己有时发现新问题,14.98%认为自己很少发现新问题。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对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力的自我评价差别不大,但按年级要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随着学历的增高,大学生对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力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

2.采取实际行动解决新问题的自我评价

调查发现,24.25 %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遇到一个新发现,有冲动并能坚持解决;68.36 %认为自己发现新问题有解决的冲动,但不能坚持;7.39 %认为自己不想去解决新问题。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采取实际行动解决新问题能力也有差异。结果显示,文科生采取实际行动解决新问题能力总体比理工科生较差。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创新能力较强。

(二)对高校创新能力培育的评价

创新素质的培养涉及“教”与“学”,没有好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新教育就很难开展。从实践上看,承认与确立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开展的前提,而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大学生对高校创新素质培育的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二是对周边同学的评价。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的能力。

1.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对任课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和在课堂上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能力认同度不高。认为任课教师的创新能力很强的5.54 %,一般的58.66 %,不强的28.87 % ,没发现的6.93%;对任课教师是否有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认为很能明显感觉到的占8.99%,感觉到一点的占50.69%,基本感觉不到的占34.56%,自己没有认真去发现的占5.76%。

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任课教师创新素质能力的评价方面也存在差异。各学科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大体一致,但不同年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不一,本科生对教师的创新素质能力评价较低,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教师评价较高,这可能与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有关。对任课教师是否有意在课堂上培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评价三种类型学生无明显差异。

2.对周围同学的评价

调查发现,学生总体对周围同学的创新能力认同度不高。认为周围同学的创新能力很强的13.19%,一般的57.87%,不强的20.37% ,没发现的8.56%;不同院系学生或者说不同学科学生对周围同学的创新能力认同度差异度不高。

(三)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认同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哪些,最能激发学生创新愿望的因素有哪些均十分重要,在调查中,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活动形式及激发创新愿望的因素。

1.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活动方式

调查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方式,其次是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活动(如文娱、体育活动等),再者是科技学术竞赛(见图1),这可能与高校目前开展的规模、影响力大的活动类型有较大的关联。调查的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中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1 学生对提升创新能力的活动方式的认同度

2.激发创新愿望的因素

那么大学生在创新素质活动的开展中,最能激发创新愿望的因素是哪些?调查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体现,求知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9.65%),其次是看到身边成功的例子,很希望像他们一样(25.64%),见图2。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愿望的因素中,专业、年级等因素与其没有显著性关系。

图2 最能激发大学生创新愿望的因素

(四)创新学习和活动开展的不足

大学生参加创新学习和活动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学生认为最大的不足有哪些,我们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创新学习和活动最大的不足在于不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平台可以参加这类活动(26%),其次是学习压力很大,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25%),再者是不太了解创新的相关知识和理论(20%),见图3。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能够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29%),其次是能够充分了解参加创新活动的渠道(21%),见图4。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创新学习和活动开展的不足和希望得到的帮助方面,专业、年级等因素与其没有显著性关系。

图3 大学生参加创新学习和活动最大的不足

图4 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而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学校开展创新学习和活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内容,没有形成竞赛特色班,或设置专门的创新性课程学分;(2)学校层面缺少政策导向,经费支持没有常态化;(3)教师层面缺乏激励措施,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基地(实验室)建设缺乏规范化和投入。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学习和活动开展的不足的认识与学生的认识基本一致。

三 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对策探究

通过对上述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居然呈现减弱的趋势,这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日趋“务实”、更倾向于获得实际的结果,减少了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二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氛围的营造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学生不了解通过什么途径和平台可以参加创新活动;一些学生不太了解创新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一些学生则得不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总之,高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培育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相关措施和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让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类信息渠道扩大宣传,拓宽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创新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网站,将创新教育活动常态化,各类信息丰富畅通,为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创新活动的相关内容。建设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环境,既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包含有软环境— —人文环境。校园硬件设施包括实验室条件,多媒体设备的数量,学生宿舍的环境等。校园软环境主要指在校园文化熏陶和沉淀下的人文环境。比如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由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组建创新团队,加强师生交流,教学的老师要有一定的创造力,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经历,改变传统的课堂方式,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设置专门的创新课程和学分。开设创新知识的课程,或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创新指导之类的课程,多办些有意思新颖的创新素质教育吸引大学生,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了解创新活动的相关内容。如多开展一些联系实际的模拟性的、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或比赛,而不是只注重理论,多举办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讲座与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科领域,推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院创新活动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方法的多元化与整合化。课程设置要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学生可在学校要求和教师指导下自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有利于自身个性发展,也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三是制度政策支持。调查发现,高校在创新素质培育过程中,学校层面缺少政策导向,经费支持没有常态化,基地(实验室)建设缺乏规范化和投入;教师层面缺乏激励措施,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相关制度政策的支持。因此,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制度支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确保创新素质培育工作的连续性。比如对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及学生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对教师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的评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对学生在科研道路的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可支配时间,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做创新活动或创新学习,取消不必要课程,减轻平时课业负担。这些具体的措施可以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1]王永生,屈 波,刘 拓,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6):21-25.

[2]谢晓波.对大学生创新观念状况的调查与反思[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1(2):78 -82.

[3]林金辉.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培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