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例左房黏液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2013-01-24王连竹董长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期
关键词:左房体外循环黏液

王连竹 董长青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50例左房黏液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王连竹 董长青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左房黏液瘤;围手术期护理

左房黏液瘤在心脏的良性肿瘤中归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在心内膜的下间叶组织处起源。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复杂的表现,其临床症状和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1]。在临床上,其主要表现为晕厥、气急、胸闷等,或出现栓塞或急性新晒等症状。随着体位的改变,其临床症状也会相应的改变,同时还可可能发生恶变,如果瘤体堵塞左房室口,有猝死的可能[2]故应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我院自2006年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50例左房黏液瘤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11~76岁,平均年龄44岁,病史5d~8年。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悸,33例,胸闷气短11例,晕厥6例,长期低热5例,脑栓塞3例,肢体栓塞1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Ⅰ~Ⅱ级,41例,Ⅲ~Ⅳ级9例。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心房纤颤3例,心房早搏1例,左束支传导1例,右束支传导5例。体外循环时间35~214min,平均6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7~149min,平均33min。

2 结 果

本组手术存活48例(94%),死亡3例(6%),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低心瓣综合征,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患者均在手术后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均未发生体循环、肺循环栓塞,分别于术后7~24d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9d。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①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左房黏液瘤患者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急,晕厥等表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造成患者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对疾病缺乏自信,甚至悲观失望。同时也急切希望能早日手术治疗而解除痛苦的复杂心理活动,情绪不稳定以致影响饮食和睡眠,因此而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所以术前健康教育与患者有效沟通显得尤其重要。a.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影响。b.手术前后的积极配合,以及手术前后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如饮食,辅助检查等。c.ICU监护期间应注意的问题,探视时间,环境介绍,家属配合的问题等等,都要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清楚,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达到手术配合最佳的精神状态。②左房黏液瘤可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可使症状加重和减轻,如瘤体堵塞房室口,可引起晕厥时猝死[2],所以应该对患者的活动进行限制,帮助患者寻找最佳体位,并进行保持,主要以卧床休息为主,对于左房黏液瘤患者,应该使其保持平卧位或与右侧位进行交替休息[3]。若患者出现晕厥反应,则应该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改变。卧床时间较长患者,可适当的在创伤进行肢体的按摩与活动,以避免出现静脉栓塞或静脉血回流的症状。因为黏液瘤具有质脆弱、组织输送的特点,所以为了避免掉落的随便引起栓塞的发生,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本组术前脑栓塞3例,肢体栓塞1例。③术前准备: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体外循环术,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教导患者如何在创伤进行排便,进行腹式的新呼吸,进行咳嗽训练。④心功能的监测: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心功能异常的症状出现,所以应该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严密监测。若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则应对患者进行镇静、强心及吸氧等相关救治措施,并确定患者是否出现了洋地黄中毒的症状,心功能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进展,本组术前心功能1~2级41例,3~4级9例。

3.2 术后监护

3.2.1 循环功能的监护

①对患者的心律和心率的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通常在进行心脏手术后,患者会因为麻醉、气管插管及外科创伤等因素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本文中有21例患者在术后发生了心率失常症状,其中1例因传组阻滞最终发生了死亡。因此术后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术后3d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输入过多液体加重心脏负担。手术后应对患者的水电解释和酸碱水平进行维持,并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护,对其电解质和血气分析进行定时的监测,以便患者在出现高钾或低钾血症时及时的进行纠正,对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寻找原因并进行纠正。②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对于心脏功能的显示,血压、中心静脉压都属于较为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在手术后应该对两者的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测,并且要对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确定肢端的温度,以便对出血的情况进行及时发现,对心包填塞等现象及时的进行处理。本组出现了1例复发性左房黏瘤的患者,在进行第二次手术时,因发生了严重的低心排出量,而发生了死亡。

3.2.2 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观察,若患者的黏液瘤多数属于质地疏松或较为脆弱的,那么其表面碎片或者是血栓任何一种东西发生脱落,都有导致患者出现栓塞的可能[4]。在进行手术对黏液瘤进行摘除的过程中,则最有可能出现脱落的现状。所以在术后应对患者的神志或意识状态进行严密的观察,并对患者的肢体活动、症状及体征等方面进行严密监测。本组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术后共有3例患者发生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的症状。

3.2.3 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加强管理,以促进呼吸道的通畅,并按照患者的体重对患者所使用的呼吸机的参数进行调整。当患者进行完手术,准备会呼吸室时,则应该立刻使用呼吸机对患者的进行辅助呼吸, 并按照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针对呼吸机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调整,以便能够达到最好的呼吸效果,以便防止患者出现通气不足或过度的情况。当需要帮助患者吸痰时,尽量注意动作的请柔性,并且保持无菌操作,时间应保持在15s之内,在进行吸痰前或吸痰后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氧气。吸痰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心律等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的心率逐渐加快,血氧饱和度出现下降,并下降达80%时,应停止对患者的吸痰,并使患者进行氧气的吸入,直到患者血氧饱和度高于95%时,才可对患者继续进行吸痰。

3.2.4 血管活性药物监护

患有左房黏液瘤的患者患病时间较长,肿瘤逐渐变大,瓣口阻塞导致患者心功能下降。心脏手术之后心肌受损交严重,且伴有心肌缺血,并早期灌注导致受损加重,手术后在其应给与微量泵控制血管活性药物输入,多巴酸丁胺和多巴胺3~8μg/min,根据患者血压情况盘算硝普钠具体使用量,使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及尿量等均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密切注意患者心电图、心率,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抗心律失调治疗。

3.2.5 心包及纵膈引流管的护理

间断负压吸引或者定时进行挤压引流,保持引流管的通常,记录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一小时一次,若是连续3次每小时引流量>200mL,或者引流液也中出现血凝块,CVP升高,血压不稳等情况出现,应马上同时主治医生,进行止血、输血等治疗,做好二次手术准备。

3.2.6 体温监测

在进行新房的黏液瘤摘除时,首要的条件就是在体温的环境下进行,以保证患者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体外循环,所以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末梢循环可能会相对较差,所以应该进行注意保暖,使室内的温度处于稳定状态,以便患者的机体能够自行恢复到正常的温度。由于心房黏液瘤摘除需要在低温麻醉下体外循环进行,患者术后多有末梢循环差的表现,固此应注意保暖,保持室温稳定,让机体自行恢复体温。尤其术后1~2h应特别注意体温情况,术后常规监测肛温24~48h,如肛温超过38℃以上,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 讨 论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肿瘤,大多为良性,75%发生在左心房,目前尚没有能使黏液瘤消退,缩小或继续生长的药物,因此手术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左房黏液瘤存在着栓塞和猝死的危险,所以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并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47-589.

[2]潘铁成.胸心外科疾病诊断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28-340.

[3]刘园园.左房粘液瘤的围手术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4(4): 296-297.

[4]杜乐英.体外循环下行心房粘液瘤摘除术后的护理[J].护理等杂志,1997,12(4):210.

R473.73

:B

:1671-8194(2013)03-0341-02

猜你喜欢

左房体外循环黏液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心血管疾病中左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形态变化及其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高血压病患者房间隔厚度及其与左房功能的关系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