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疗法对皮肤病瘙痒止痒效果观察

2013-01-24温杰鹏杨志涛董艳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7期
关键词:针孔火针丘疹

温杰鹏 杨志涛 董艳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心卫生院,宁夏 银川 750000

瘙痒是多种皮肤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影响皮肤病的转归因素,多数患者因不能忍受瘙痒症的痛苦而剧烈的抓挠皮肤病患处,从而使瘙痒症和抓挠形成反复的恶性的转归模式,造成一般的皮肤病迁延为难治性皮肤病。因此,止痒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多数皮肤病只要不抓不挠会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多以抗组胺药及激素类药物抗过敏治疗皮肤病,往往停药后皮肤病反复发作或是加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仅单纯应用火针疗法,对各种皮肤病有瘙痒症状的止痒效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具有瘙痒症状的皮肤病患者96例。年龄9~77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3日至15年。

1.2 皮肤病临床类型及表现 根据皮肤病常见类型及表现,集中选取湿疹、皮炎、荨麻疹、瘙痒症、寻常型皮肤癣、手足癣等皮肤病。湿疹突出表现为瘙痒、皮疹、部分病变部位有流水、结痂、脱皮等症状,抓挠可至病变加重或扩大;皮炎局部皮肤瘙痒,因抓挠可至丘疹、红斑、水泡、病变皮肤增厚、糜烂、流水等病变,止痒后可自愈;荨麻疹为与过敏有关的疾病,皮肤上有红色或白色的风团,可以是局部也可是全身,较痒,抓挠后加重;瘙痒症是以瘙痒为主要症状,初期皮肤多无变化,经抓挠后出现抓痕、表皮脱落,严重者糜烂、肥厚、苔藓样变、湿疹样变,止痒后可自愈;寻常型皮肤癣,又叫“银屑病”,局部皮损为红色斑丘疹,有的红斑互相融合成大片,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刮除薄膜后可见小出血点,似露珠一样,称“点状出血”,抓挠可至病变加重继发细菌、病毒、真菌感染;手足癣是由真菌感染手足部位皮肤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水泡、糜烂、渗液、脱皮、局部有剧烈瘙痒,继发感染后可引起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等病。

1.3 治疗方法

1.3.1 配合针灸常规治疗 主要配穴为血海、阴陵泉、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1.3.2 火针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医者位于患者近旁,充分暴露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尽可能接近施术部位,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致针尖于火焰烧至通红并发白。对湿疹、疣等,选取典型的皮疹,用烙针迅速烙于典型丘疹上,再迅速挪开,较大的丘疹可多烙几次,但尽量不使灼伤面积超过0.5mm;一般选取3~10个典型丘疹即可。对肥厚、苔藓样化、瘙痒明显的结节、斑块、痤疮等部位,用火针烧至通红发白,垂直迅速刺入皮损内,再迅速拔出,不做留针,刺入深度控制在3mm左右,每针间隔大于0.5cm,颜面部用两根毫针同时点刺,身体根据部位的肥厚程度选用粗细不同的火针进行点刺。因火针进入皮肤后灼烧皮肤并与皮肤有较强的粘附性,必须捏紧针柄,以防脱针增加患者疼痛感,出针后由助手用消毒干棉球迅速轻按针孔,一则防止出血,二则可迅速减轻疼痛感。火针后的针孔严禁搓揉、抓挠,24小时内不可沾水。[1]一般根据患者瘙痒程度和火针耐受程度选择隔3、5、7日一次治疗,一个月或两个月为一疗程。

1.3.3 安全性分析 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副反应。

1.3.4 局部反应 火针针刺后,针孔可有刺痒和灼热感,多以消毒棉球按针孔数分钟可缓解,丘疹烙刺部位有灼伤点,一周后形成点状疤痕,两周后疤痕脱落,皮肤恢复正常。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主要以治疗前后瘙痒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为疗效标准。有效:28天内,瘙痒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效:28天内至少接受火针疗法7次以上,瘙痒症状仍存在或稍有减轻。

2 治疗结果

经统计治疗,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瘙痒症状完全消失的74例,明显减轻的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3%。

3 讨论

瘙痒在皮肤病中具体的发病机理目前不是十分明确,有研究表明多种介质在瘙痒中发挥主要作用,如:组胺、神经肽、5-羟色胺、细胞因子、二十烷类分子等,而介质瘙痒的受体位于真皮乳头及表皮的无髓C纤维,游离神经末梢上。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是瘙痒发生的重要原因,风有内风、外风之别,外风多与介淫之邪有关,又有夹寒、夹湿、夹热之说;内风多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化燥生风所致。也有内外之风兼而有之者。临床上也有胆汁淤积、肿瘤等引起皮肤瘙痒。

火针疗法止痒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机理:一是火针作用于肌肤腠理之间,达到“活血、祛风、透邪”的目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瘙痒介质大多存在或作用于血液中,引起神经末梢兴奋,毛细血管改变,皮损以红斑、血痂、抓痕为主,中医认为是邪伏血分所致。火针是火与针的结合,既有火的温热刺激,又有针的局部刺激,火针的温热作用可促血行,针孔可引邪外出。[2]《针灸聚英》云:“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火针作用于腠理之间的针孔,会因灼伤而开泄时间较长,从而达到祛风透邪之目的。笔者在前面的治疗方法中提及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迅速轻按针孔,是为防止出血,减轻疼痛。火针后的针孔严禁搓揉、抓挠,24小时内不可沾水,目的是防止堵塞针孔。据临床观察,凡经火针治疗,均感到出针后,针孔有明显刺痒感。而且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随着瘙痒症状的消失,皮肤病引起的皮损也明显好转,这就是火针“祛风透邪”的原理。二是火针可使皮肤的“痒”转“痛”而化,中医有云“痒为痛之渐,痛为痒之甚”。皮肤中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通过他们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可产生各种感觉,完成各种神经反射,痛觉由皮肤表皮、真皮交界的游离神经末梢传导,而痒觉至今尚未发现特殊的痒觉感受器,所以一般以为痒和痛是由同一神经传导,痛的阈下刺激可产生痒。一些病人在瘙痒的部位使劲的抓挠,甚至挠烂皮肤都感觉不到痛,当局部特别痒的时候,皮肤表面的痛觉就会变得不敏感。火针直接作用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刺激游离的神经末梢,传导给大脑皮层第二兴奋灶,提高痛觉从而降低痒觉,也就是恢复神经传导对痛觉的正常反应。三是火针可通过局部刺激而诱导纠正免疫功能失调。瘙痒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当饮食不节,环境改变、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系统疾病等刺激时,均可能造成免疫功能失调,使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亢进,诱发不同介质释放,产生瘙痒[3]。人体在应激状态下 (紧张、忧郁、焦虑、激动等)兴奋刺激垂体—肾上腺轴可引起B内啡肽释放,从而调节诱导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也产生瘙痒。火针疗法也是一种应激疗法,通过局部的灼伤微创而纠正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正常反应从而达到止痒的效果。经临床病例观察,火针疗法对皮肤病的瘙痒症有明显的止痒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1]刘毅,王津,唐海燕,等.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6):71-72.

[2]杨蓓蓓,刘瓦利.火针疗法在皮肤科应用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6):390-392.

[3]杨慧敏,徐佳,杨岚,张苍.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与中医辨证实施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3):175-181.

猜你喜欢

针孔火针丘疹
一起来探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浅谈火针练针法
决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