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马店白菜细菌性病害的田间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3-01-23陈诚

中国果菜 2013年12期
关键词:软腐病病株细菌性

陈诚

(河南省驻马店市植保站,驻马店 463000)

驻马店市是传统的白菜种植区,常年种植白菜在1.5~2万hm2。细菌性病害是我市白菜的主要病害,每年发生0.5~0.65万hm2。近几年趋重发生,以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细菌性黑腐病与细菌性叶斑病为主。严重发病地块损失率达50%,对白菜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对白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观察与调查,了解细菌性病害的田间症状及发病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1 田间症状及发病规律

1.1 白菜细菌性软腐病

多从大白菜包心期开始发病。病部软腐,有臭味。田间有多种症状表现:①茎基腐烂型:病株叶片基部腐烂,外叶萎蔫脱落而露出菜球,俗称“脱帮子”。茎基也可腐烂,并延及至心髓,充满黄色黏稠物,病株一碰即倒或菜球用手一揪拎起,俗称“烂疙瘩”。②烧边型:菜株外叶边缘湿腐,重者整个外叶腐烂,干旱时烂叶干枯呈薄纸状,紧帖在菜球上。③烧心型:内、外叶均良好,只中间菜叶自边缘向内腐烂,俗称“夹心烂”。小白菜多从叶柄基部发病,向全株扩展蔓延。

软腐病致病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主要在田间病株,窖藏带病种株或土壤、粪肥中未腐烂的病残体及害虫体内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带菌肥料、昆虫等传播,从菜株的伤口侵入。该病从春到秋在田间辗转为害.其发生与田间害虫和人为或自然造成伤口多少及黑腐病等有关。地表积水,土壤中缺少氧气,不利白菜根系发育或伤口木栓化发病重。病菌发育温度为2~38℃,适温为25~30℃。田间白菜包心期遇低温、多雨时发病重。低温多湿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伤口愈合能力上。地蛆等地下害虫为害重的地块病更重。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大水漫灌均能加重发病。白菜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1.2 白菜细菌性黑腐病

白菜细菌性黑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典型症状表现为引起维管束坏死变黑。病部不软化,不发出恶臭味,有别于软腐病。幼苗期可以被侵染,但田间多成株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株多在叶缘形成“V”字形病斑,逐渐向内扩展,然后病菌沿叶柄蔓延到根茎部和根部,使根茎的维管束变黑,叶片枯死,严重时肉质干腐,形成黑色空洞,空心。俗称黑腐病。病株受害部位易受软腐病菌感染,造成烂帮、烂心,加重病情。

致病菌为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以及种株越冬。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农具操作及昆虫传播,从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来源,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从幼苗子叶叶缘水孔侵入,引起发病。先侵染薄壁细胞,然后进入维管束组织,由此上下扩展,造成系统性侵染。致种内带菌。此外,也可随病残体碎片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致种外带菌。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5~39℃病菌可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5~30℃。高湿条件,叶面结露,叶缘吐水,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连茬,偏施氮肥,大水漫灌,害虫猖獗或暴风雨频繁,均发病重。品种之间有差异。

1.3 细菌性叶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正面形成0.2~0.4cm大小黄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坏死斑,有时连结成大斑块病斑,四周常环有褪绿色晕圈。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死亡。

致病菌为菊苣假单胞菌,细菌在种子上或病残体在土壤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田间借雨水及灌溉水传播,害虫也可能传播,病菌由气孔侵入,病害发展较快。病菌4℃能生长,41℃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白菜进入莲座期至包心期,遇25~27℃发病适温和连续阴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叶色深绿型白菜及连作地病重。

2 综合防治技术

白菜细菌性病害,应采用以农业防治和种子处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2.1 调整田间布局,实行轮作、间套作

白菜宜与豆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及粮食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或与大蒜套作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避免与茄科、瓜类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连作。

2.2 精细整地,深耕起垄

土地平整,土质疏松,高垄高畦栽培,高畦栽培有利于白菜根系生长发育。施足基肥,施用腐熟有机肥,并要氮、磷、钾配合。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力,

2.3 适期播种,密度合理

在我市以8月中下旬播种为宜,做到精细播种。每667m2定苗密度3000株较为适宜。

2.4 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间苗,定苗,并且在间苗时应严格剔除病苗。对控制病情有一定作用。适度蹲苗。苗期要精心浇水,切忌受旱,要小水勤浇,缓灌,保证幼苗生长对水份的要求。进入包心期,要保持土壤足够水份,不要使土壤出现干裂,以免伤根,防止病菌侵入。注意雨后排水。中耕松土,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干旱时浅中耕,可起到保墒作用,涝年深中耕,可促进水份蒸发,提高地温,有利发根。及时防虫。田间农事操作注意减少伤口。保护地栽培应避免棚内湿度过大,以防滴水和结露。

2.5 清除田间病株

摘除初期病叶,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减少菌源,防止蔓延传播。拔除的病株烧毁或深埋,并且用生石灰处理病塘。特别是大雨前和灌水前应先检查处理病株。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随之深翻土壤。

2.6 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白帮较青帮类型抗病。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

2.7 种子消毒处理

种子带菌要进行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20~30min,或种子冷水预浸10min,再用50℃温水浸种10min, 或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min。也可用种子重量0.3%~0.5%的百菌清,代森锌,福美双等药剂拌种。均有一定防效。

2.8 生长期药剂防治

应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硫酸链霉素WP3000倍,或100万单位新植霉素DP3000~4000倍液,或77%可杀得WP500倍液,或14%洛氨铜AS300倍液,或60%百菌通WP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WP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隔7~10d喷一次,连喷防治3~4次。

2.9 土壤处理防治地下虫

预防地下虫传播病害和生成伤口。地下虫发生严重地块,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667m2/2kg,掺细土20kg拌均匀,于犁地时撒施菜地。

猜你喜欢

软腐病病株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魔芋防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红薯黑斑病、软腐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