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防控模式对结球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2-12-24吴燕君洪文英汪爱娟张舟娜汪彦欣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诱剂黄板甘蓝

吴燕君,洪文英,汪爱娟,张舟娜,汪彦欣

(1.浙江省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2.杭州市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浙江 杭州 311199)

结球甘蓝作为一种主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栽培。但病虫害种类多,常以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蚜虫等混合发生,种群结构复杂,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等病害也发生较重,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降低。在病虫防控过程中,菜农通常凭经验和简单观察选择农药进行防治,通过增加施药次数或提高施药浓度或混合喷施多种农药等措施来控制病虫,对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的把握不明确,重短期化学控制轻长期综合预防,导致农药使用不合理、生态失衡、病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用量不断加大、农药残留超标等恶性循环,加大防治难度。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控制病虫害,是蔬菜生产中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外对秋甘蓝上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已有一些研究,提出利用作物自身耐害能力、生物农药的优势和天敌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作用,以鳞翅目害虫的复合行动阈值为决策指标,组合成害虫防治技术体系[1-3],但其试验实施中多以化防区、生防区等单一的防控技术形式为主,将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对其集成应用技术与增产增收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的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病虫害不同防控模式下结球甘蓝生长及产量、品质的调查,探索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结球甘蓝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与处理

试验地设在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塘北村绿安叶菜生产功能区,甘蓝品种为京丰1号,面积为0.22 hm2。2011年 8月 19日播种,12月 8日采收,前作是玉米,栽培管理同一般大田。

试验共设2个处理,采用大区无重复设计,具体办法是选择1个代表当地平均种植水平的农户地块,分成绿色防控区和农户自控区,各处理面积为0.11 hm2。绿色防控区根据防治指标,施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结合黄板诱虫、性诱剂诱杀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当田间以夜蛾类、小菜蛾、菜青虫等鳞翅目害虫为主时施用茚虫威、氟虫双酰胺或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蚜虫等同翅目害虫时施用啶虫脒,达到防治指标时,即在调查的当天或第2天进行喷药,使用的农药种类依病虫种类而决定;性诱剂诱杀目标害虫为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按每667 m2每种害虫置3套诱捕器的密度设置,采用棋盘式悬挂,每日收蛾;黄板诱虫按每667 m2悬挂黄色诱虫板10片 (规格25 cm×30 cm)的密度设置,视具体情况增加诱虫板数量。农户自控区菜农自行应用啶虫脒、阿维菌素、甲维盐等喷雾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1次。为避免不同处理区间可能产生的互作影响,这2块供试大田之间及周围种植花菜等其他作物0.33 hm2以上,以此作为缓冲隔离区,可起到相对隔离与减少绿色防控措施对农户自控区干扰的作用。

所有农药均采用 WS-16型手动喷雾器 (喷孔直径0.7 mm,工作压力3~4 kg·cm-2)均匀喷雾,每667 m2用药液量37.5 kg。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农药及稀释倍数

15%茚虫威胶悬剂 (安打,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3 500倍,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垄歌,日本农药株式会社)2 500倍,10亿 PIB/mL银纹夜蛾多角体病毒悬浮剂 (奥绿1号,安徽绩溪奥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800倍,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3 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 000倍,0.5%甲胺基阿维菌素甲酸盐乳油(京博保尔,山东金博农化有限公司)1 000倍液。

1.2.2 供试性诱剂及诱捕器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剂 (毛细管型),诱捕器为干式通用型,下接一个装有适量水的2 L的废旧可乐瓶作为接虫器;小菜蛾性诱剂 (毛细管型),水盆诱捕器,盆内盛0.2%洗衣粉水。诱芯与诱捕器均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诱捕器放置高度距离植物叶面20~30 cm,每隔20 d置换1次诱芯。在安装与更换诱芯时,洗净双手,避免其他气味对性诱剂的干扰。

1.2.3 供试黄板

黄板 (规格28 cm×32 cm)为 PP材料制作(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挂板作物上方20 cm处,诱捕对象烟粉虱、蚜虫、潜叶蝇等。

1.3 试验调查

秋甘蓝移栽后1周开始调查,每7 d调查1次,每次调查采用W形进行取样,每大区调查40株,调查记载:小菜蛾低龄、高龄幼虫和蛹的数量;菜青虫卵、低龄、高龄幼虫和蛹的数量;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卵块、低龄和高龄幼虫数量;烟粉虱、蚜虫的数量;其他害虫包括银纹夜蛾、黄条跳甲等的发生情况。鳞翅目害虫田间虫量以当量虫口表示[2-3],当量虫口的计算:1当量虫口 =1头菜青虫=5头小菜蛾=1头甜菜夜蛾=0.5头斜纹夜蛾。

1.4 产量测定和品质调查

收割前每小区按对角线抽样方法抽取甘蓝植株30株,叶球上留1张青叶;分别测定株高、开展度、球高、球径,称取叶球重量,并计算每667 m2产量。取样根据甘蓝生长情况,一般顶平,手压感实的甘蓝视为成熟。对于害虫为害的植株,按以下标准确定叶球品质:0级,无任何为害状;1级,0<植株叶片受害面积≤10%;2级,10<植株叶片受害面积≤20%;3级,20<植株叶片受害面积≤30%;4级,植株叶片受害面积>30%。

1.5 病虫防治成本计算方法

各处理农药用量均换算成当量进行比较,每种农药按厂家推荐用量施用1次为1个当量,1种农药用量增加n倍则也按n倍计。防治成本包括农药成本、人工费及性诱剂、黄板等其他费用。其中施药的劳动力成本、性诱剂和黄板等绿色防控设施放置与更换等人工成本各以每667 m2每次40元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式对结球甘蓝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效

试验期间各处理区结球甘蓝的主要虫害有: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蚜虫、烟粉虱、黄条跳甲、潜叶蝇等,以鳞翅目害虫为害最重,同翅目害虫次之。图1表示不同防控区鳞翅目、同翅目害虫虫口密度的变化和防治效果。试验前期结球甘蓝上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田间查见幼虫为害最重,小菜蛾、菜青虫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具有较高虫量,但由于5头小菜蛾才算1个当量虫口,所以幼虫的当量在鳞翅目幼虫当量的比例以斜纹夜蛾最高,总体几种鳞翅目害虫发生均表现出前高后低。不同防控区鳞翅目害虫防控效果差异显著,绿色防控区通过性诱剂诱杀成虫、摘除卵块等控制虫口基数,斜纹夜蛾9月18-19日性诱成虫诱集高峰,单盆累计诱蛾量1 443头,甜菜夜蛾9月19-20日单盆累计诱蛾量61头,同时根据田间调查抓住防治指标进行适时用药,鳞翅目害虫得到了有效控制。烟粉虱在试验期间虫量一直较高,蚜虫在试验中后期虫量升高,绿色防控区通过设置黄板诱集烟粉虱、有翅蚜等,田间虫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菜粉蝶、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成虫及黄条跳甲、潜叶蝇等害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图1 不同防控模式对虫害的影响和防效

各处理区病害相对较轻,2种防控模式下病情表现差异不显著,尚需进一步开展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防控模下的试验,探索其科学的防治方法。

2.2 甘蓝的为害状况和品质

各个处理区单株平均球重、叶球外观品质等见表1。与农户自控区相比,绿色防控区由于应用了性诱剂、黄板等理化诱控手段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模式,有效控制了试验区甘蓝病虫害,一级球率、级别指数较高,单球株高、开展度、球高、球径分别比农户自控区增长3.9,5.9,2.7和4.1 cm,其外观质量和商品性均明显优于农户自控区,单球重高于自控区0.8 kg。农户自控区甘蓝产量显著低于绿色防控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秋季斜纹夜蛾等害虫为害高峰,自控区虽用药防治,但由于没有抓住防治适期且药剂防效一般,田间病虫发生重,有些植株生长点被破坏,对作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使产量下降。

表1 结球甘蓝各处理区的667 m2产量和品质

2.3 不同防控模式的经济效益

表2显示了绿色防控区和农户自控区的病虫害防治投入和产出情况。甘蓝单价以平均1.2元·kg-1计。与农户自控区相比,绿色防控区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虽单次用药成本增加,性诱剂、黄板等绿色防控设备的应用及定时放置更换也增加了防治成本,但黄板诱虫、性诱剂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科学用药技术相结合,农药施用次数减少2次,对于控制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从经济效益来看,每667 m2绿色防控区,甘蓝产量较农户自控区增产58.0%,净增产值2 469.5元,投资效益比为1∶17.7。而农户自控区投入防治成本291元,虽由于绿色防控区性诱剂、黄板等的应用与更换,自控区防治成本低,但田间病虫发生严重,对产量和产品的商品性造成极大影响,投资效益比为1∶15.3。

由此可见,应用性诱剂、黄板等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结合合理的防治决策和用药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农药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效益也能显著提高。

表2 不同控区病虫害防治投入和产出

3 小结与讨论

3.1 绿色防控模式对甘蓝病虫害控制效果显著

作为环境友好型病虫防控手段,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充分调节利用作物系统内禀的控制有害生物的途径正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4]。单一使用性诱剂和色板诱杀等绿色防控手段虽然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蔬菜病虫害发生复杂,常形成病虫连发、多发、重发的作物生长环境,因此从整体防控效果看,难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性诱剂、黄板等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与农户自控区相比,绿色防控区对结球甘蓝病虫害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在合理交替适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同时,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人工摘除卵块等措施防治鳞翅目害虫,设置黄板诱集烟粉虱、蚜虫等同翅目害虫及黄条跳甲等其他害虫,田间虫量得到有效控制。不同防控模式对病害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甘蓝病虫害不同防控模式的评价

作物病虫的防治既要考虑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更应考虑对作物品质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5]。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往往希望通过增加药剂的用量与施用次数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这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也使得病虫抗药性快速上升,并使作物因药物残留而降低了品质。本研究通过不同防控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绿色防控模式防治甘蓝病虫害,一方面一级球率高,外观质量和商品性均明显优于农户自控区;农药施用次数减少2次,有效控制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同时应用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和生物农药,降低了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看,绿色防控区增产效果显著,667 m2增净产值2 469.5元,投资效益比大大提高。由此可见,病虫防控模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决定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在生产中应用绿色防控模式对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为绿色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可持续提供了参考。

3.3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试验研究确定了以理化诱控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与农户自控区对比,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少农药,尤其是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但蔬菜品种繁多、周年重复生产,连作套种、茬口不断、复种指数高,尤其是设施栽培蔬菜迅速发展,蔬菜反季节栽培、多层覆盖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病虫发生动态和危害规律复杂。为适应不同菜园生态环境和病虫发生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强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匹配性、实用性、广适性,今后还需继续开展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试验,加强栽培管理、物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非化学防控措施在生产中的试验和研究,引进、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综合考虑抗药性、产品农药残留等因素调整化学防控策略,探索与示范更为高效、轻简的集成应用技术,根据不同环境和病虫防控实际需要进一步引入新的绿色防控手段加以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1] 虞秩俊,吕劳富,许方程,等.秋甘蓝鳞翅目害虫不同防治体系的研究 [J].植物保护,2002,28(4):23-26.

[2] 张光美,刘银泉,施祖华,等.秋甘蓝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C] //朴永范.农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79-386.

[3] 林文彩,郭世俭,章金明,等.不同防治措施对秋甘蓝鳞翅目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J].浙江农业学报,2002,14(3):150-154.

[4] 苏少华.几种诱杀技术在防治蔬菜害虫上的应用 [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9):25-26.

[5] 钟平生,梁广文,曾玲.生态控制配套措施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417-421.

猜你喜欢

诱剂黄板甘蓝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2019年全降解粘虫黄板与常规粘虫黄板诱虫对比试验初报
变色的紫甘蓝
不同粘虫板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对比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厨房色彩游戏
不同材质黄板诱杀黄曲条跳甲效果比较试验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阜新地区利用黄板诱杀温室大棚白粉虱的防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