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谈报纸视觉化传播

2012-12-21文/马

中国记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奖版面图表

□ 文/马 煊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视觉化传播的报道方式将复杂的文本信息进行视觉化归类、分析和解读,改变读者逐章逐句的文字阅读方式,促使读者利用视觉符号快速获知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觉化就是把概念和数据翻译成图形。

历数中国新闻奖历年获奖版面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视觉化传播为主的版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屡获大奖。研究这些版面,对于报纸运用视觉化方式采集、设计、表达新闻信息有一定帮助。

版面创意是本届获奖作品亮点

2012年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版面(图1)强调版面创意,以内容视觉化传播取代文字传播成为版面主体。编辑别出心裁,用各种谷物、豆类一颗颗地拼出了中国地图,然后拍成照片完成设计,形象生动地诠释了“FEEDING CHINA”(中国粮食生产)的主题。打破了以新闻照片、图表和文本内容为主的传统设计模式,利用创意体现主题。引起国内外读者和报界的热烈反响与好评,并在国际新闻设计协会(Society for New Design)举办的2012年度全球版面设计大赛中荣获“Award of Excellent”奖项。

而在此之前,该报荣获了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纸版面(如图2),则强调以文本为主,版面侧重于美术性的版式构图,在新闻图片运用上,依然采用对文本内容补充式说明的手法。

整个版面强调突出“只为那一日的绽放”(DAY OF GLORY),形象、精炼地反映了阅兵村战士们为国庆阅兵所做的努力。为突出展现阅兵村战士们的艰苦训练及其背后的生活点滴,选用战士艰苦训练的特写照片作为底图,突出坚定的目光和满脸密布的汗水等细节吸引眼球,其目光作为整个版面的点睛之笔,引领读者仔细阅读整个版面。

图1.《中国日报》 2011年12月4日要闻1版(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版面一等奖)

图2. 《中国日报》2009年9月9日要闻6-7通版(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版面一等奖)

利用新闻图形表述报道重点

美国报界有人戏称,一个人要是在报业有所发展,“你要么能得普利策奖,要么懂一点图形设计”。

新闻图形从内容中产生灵感,把图片、漫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设计,成为具有符号意识(特点、意义)的视觉元素来达到传递信息目的。常见的有重构的图片、个性的插图和创意的符号等。它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灵感思维的综合运用。

建党90周年时,《人民日报》推出90版纪念特刊,创下了创刊以来单日版面数量最多的纪录。 “跨越90”在鲜艳的红旗、红飘带、金光闪闪的党徽衬托下,拉开了特刊的序幕。苍劲有力的书法“跨越”与泼墨而出的“90”完美结合,饱满大气,贯穿版面始终;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版式规范和统一的视觉元素,并配以富有历史韵味的毛边纸为意象,体现视觉一致性(图3)。

特刊的众多板块均提炼出特有的视觉符号来提示版面内容:如《导读》部分的“华表”、《选择》部分的“指南针”、《探索》部分的“马灯”、《宗旨》部分的“行军书包”、《使命》部分的“火炬”、《脊梁》部分的“长城”等……而在最后章节《伟业》里,则选择了“90”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作为版面的主要视觉符号,里面放满了90幅笑脸,寓意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历程,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并在其中精心挑选出在1921、1949、1978、2011四个代表性年份出生者的笑脸:新生的婴儿笑着,少年笑着,青年笑着,老人笑着……90年光辉历程,光辉依然。人性化的视觉诉求,不仅强化主题,还营造出浓浓的“人情味”,使受众在情感、思想上引起共鸣。

利用新闻图表描绘事件全貌

新闻图表侧重于数据、图表、背景、链接、资料等有关信息的表述。新闻图表能加快信息的接受和理解速度,为读者减少阅读障碍。

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以及核泄漏事件为例,如何清晰描述出地震、海啸、核泄漏之间的关系?《新京报》采用三维制图的形式(图4),捕捉尽可能多细节信息。日本地理图示明确、肯定,从宏观上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地震的震中在哪里,海啸如何形成,范围多大,都描绘出来了。但核泄漏则很难在宏观的地图上标示清楚,于是编辑跳出地图思路,辟出新版面空间绘制核电站的三维效果图,更进一步丰富细节,将四台机组的具体情况,抢救方法、手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信息全部绘示清楚。10天里的三大事件全程记录,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全面回顾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让读者一目了然。

年终时,很多报纸都对年度国际事件进行盘点。《海南日报》的“盘点”版面不落俗套(图5)。这是一份鲜活的国际时事“备忘录”。背景是蔚蓝色立体的世界地图,有经线有纬线,寓意“环球时事经纬”。采用网格划分的网络编排版式风格,5横8竖鲜红色线条,充当勾勒版面的“脚手架”,仿佛用手一“点”,就会弹出新的“窗口”,全面、简扼地介绍读者想要知道的信息。资讯编排体现编辑强烈的创新意识,展示主流媒体报纸版样的新活力。版面上,从东向西进行划分,资讯疏密有致各纳其中,每个信息处理手法别致有趣,如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斗角”,诙谐有趣。版面中的10个问号,是盘点也是展望,让读者把10个国际悬念带入2012全年……

改变运作机制适应视觉化传播

报纸视觉化形成以视觉思维为主干的采编流程,促进报纸运作机制发生变革。报纸的编辑方针,组织架构,到信息的整个采集、组织、传达以及最终体现,都必须保证视觉思维在场。

例如,《人民日报》在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刊总结中认为,从视觉思维出发,遵循“视觉优先”原则,发挥视觉统筹的作用与价值,是一种现代报纸生产专业分工的操作模式。视觉主导参与策划并根据主题决定版面形态,使视觉编辑与文字编辑从不同角度互补,视觉策划与文字策划同步进行,是《人民日报》在新闻生产流程上的重大创新,大大提升报纸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办报效率。

在国外,1982年创刊的《今日美国》对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改革,从而揭开美国重新设计运动的序幕。革新运动实质是编辑理念的变化、管理模式的革新。此前的版面改革,仅是改变字体设计或者报头,报纸的整体面貌没有大的改观。伴随着报纸版面的重新设计,《今日美国》推动了报纸视觉化传播的深刻变革。在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图形的同时,编辑部也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出现了设计编辑(Design Editor),不仅对整个报纸的版式负责,而且对报道内容也有发言权。第二个变化是以版组或版面的需要为基础,形成团队,由负责采写的记者与负责版面的编辑两类人组成,共同策划报道选题,设计报道内容和形式。正因为是新闻理念的更新而非简单的形式变化,《今日美国》对版面解读就不局限在文图的多寡和大小上,而是强调新闻的视觉化表达,这就客观上要求美编也需要有参与意识,前期介入到采编流程中,制作出与新闻内容最相符合的图形和图表。对新闻视觉化的重视,使得《今日美国》在1987年一跃成为美国发行量第一的报纸,并且它的做法很快被广泛效仿。

严格讲,视觉化实质上是报纸“格式化”的新发展。视觉化后的报纸比起格式化优势更明显:版面视觉元素丰富且真正和每天不断更新的内容结合起来,不再像格式化那样“一成不变”了。视觉化传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美编”概念,使其摆脱报纸生产流程中由“从属”地位,实现“视觉统筹”的职能。

猜你喜欢

新闻奖版面图表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版面“三评”看得失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