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转改”活动的思想渊源与现实意义

2012-12-2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中国记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走转改文风工作者

□ 文/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有声势有实效,成果丰硕。这得益于宣传系统坚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新闻界的大局观、创造力。但从根本上看,“走转改”活动开展得起、开展得好,是因为“走转改”活动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现实针对性,把握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点,体现了新闻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思路、模式拓展与创新。

一、“走转改”活动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实践载体

“走转改”活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实践载体。

1.“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体现在新闻工作上就是要“尊重事实,坚持新闻真实性”,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基本要求。“走转改”就是要深入基层这块“实践”“实际”的土壤吸收养分,抓活鱼、找素材,让新闻报道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以“新闻真实性”为生命线,以事实为根本,以时代需求为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新闻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入一线、深入调研,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就是要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实际问题,反映、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求解答案、在创造中与时俱进;就是要以时代要求来审视新闻工作,带着思考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价值,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需要、突出时代特质,从而找到新闻作品生命力的源头,让新闻作品立得住、有价值、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产生更大社会影响力。

2.群众路线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和工作方法,新闻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以人为本”是党对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走转改”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化为基于“人民至上”理念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秉承我们党一贯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对新闻工作则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的论断。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就是新闻的源头,群众就是新闻的主角和“观众”。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源泉。“走转改”活动,就是要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是要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让新闻之“眼”捕捉到真情实感,搜集到鲜活素材,让新闻之“笔”有流淌不尽的“源头活水”。

□ 2012年7月12日,新华社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新华社/发)

3.新闻文风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新闻文本上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形态。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真正转变作风改进文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才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转改”活动是改进新闻文风,使报道生动鲜活、可看可感、入脑入心,提升新闻报道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建设,并将其提高到党风学风的高度予以重视。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毛泽东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文风,身体力行“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光辉典范和生动教材。

面对新闻界存在的文风不纯问题,“走转改”活动要求切实改变文风,通过深入到群众之中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创新表现手法,写出受众感兴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营造“共鸣”,变阅读为“悦读”,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走转改”活动是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必由之路

“走转改”活动时间不长,却涵盖、契合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绵延不绝的整改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传承。从历史上看,具有“走转改”精神内涵的要求和活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对新闻工作出成果、做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转改”精神内涵可以追溯到延安整风运动。运动中,通过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所确立的党性原则、群众路线、求真务实等原则延伸到新闻界,以《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括实事求是、新闻真实、密切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建立新的文风等,为今天的“走转改”活动奠定了思想源头与实践雏形。

其后1946年至1947年的土地改革宣传中《晋绥日报》率先发起反“客里空”运动,捍卫新闻真实性原则。1956年以《人民日报》改革为代表,进一步强化了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和务实性观念。1961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新闻界呈现新的气象,也使调研传统更深入人心。

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新闻界也开始正本清源,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的党性、群众性、真实性和贴近性。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把“三贴近”确立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使新闻工作者不断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思想作风和业务素养,进而从去年开始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思想教育层面推进、延伸到新闻实践层面,从而形成了新时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完整体系,既继承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经验,又适应了新形势、新需要。

从党的新闻工作历程来看,从新闻工作自身出成果出精品,到推动社会实际工作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传统。吴满有、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等典型人物,大庆、大寨等集体榜样,都是新闻工作者下基层发掘、报道出来的。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反映改革开放新气象的起到激励、鼓舞、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好作品,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产生的。同时,很多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反映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问题解决,推动了社会进步。

可见,党在不同时期新闻工作的思路和做法,都是为了彻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最大化新闻传播效果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也可以说,“走转改”的精神内涵一直贯穿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真正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屡抓不放的工作,已经成为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新闻工作传统,成为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不断循环上升的重要抓手,是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传统的必由之路。

三、“走转改”活动是落实“三贴近”要求、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

胡锦涛同志强调:“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国际上,“软实力”的竞争和 “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和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新闻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未根本扭转;在国内,人们的思想、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社会风险逐渐增大,新兴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带来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如何破解“四难”、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成为新闻工作的重要时代课题。“走转改”活动正是破解这一课题的有效尝试。

1.只有“走转改”,才能实现两个“统一”和三个“贴近”。

(1)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反映人民的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的功能,决定了新闻工作要善于深入了解和反映人民意见和呼声,“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在重大问题重大报道中不失语不缺位,把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走转改”活动正是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的行动桥梁。

(2)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这就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闻工作根本理念,秉承“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是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根本途径。“走转改”活动正是以“三贴近”为目标的生动实践。

2.只有“走转改”,才能在实践中探索新闻工作的五个“创新”和新闻工作的“三性”,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闻工作要达到好的效果,就需要按规律办事,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实践出真知。“走转改”既是探索五个“创新”和实现“三性”的最新实践,也是通向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起点。在“走转改”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了解舆情结构和演变规律,并探索因势利导的有效方法。“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在如何创新形式提高“贴近性”方面,新闻界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形成了一套推动“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有效措施和做法,为“三贴近”原则的落实、目标的达成,铺就了制度路径。

其次,改善了新闻工作者形象,提高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为舆论引导工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最后,涌现出一批深入人心的典型和“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打造精品佳作,需要新闻工作者立足时代命题,到基层寻找时代、社会和国家的热点、难点、焦点、盲点,从群众呼声和群众智慧中思考症结与答案。“走转改”活动正是锻造精品佳作的必由之路。

四、“走转改”活动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

面对浮躁、低俗之风的侵袭,身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自觉。而有的新闻工作者满足于“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或是借助网络,摘抄拼凑,敷衍成文,甚至屡屡出现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不良广告、新闻侵权等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失守。这就迫切需要“走转改”活动予以正本清源,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坚守前沿阵地。“走转改”活动让基层成为新闻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人民情怀的实践沃土,增长才干、挥洒智慧的广阔天地,从而成为文化队伍建设、新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新闻界围绕“走转改”加大培训力度,创新活动形式,提高“走转改”活动的感召力。如通过专家讲座、内部业务研讨、演讲比赛或征文等方式,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以此深入学习、了解“为什么走转改”“怎样走转改”,从而将“走转改”内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以联系点制度、专栏设置、主题策划等方式,推动编辑记者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深刻了解民情、党情、国情、世情,真正转观念转作风。通过“前置”制度的引导和“后置”制度的“倒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深入内心并外化于行。

实践是最好的大学。“走转改”活动一年来,新闻工作者积极深入基层投身实践,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同时,新的作风也逐渐真正地“蔚然成风”:新闻媒体推动记者带着思考、带着感情、带着选题下基层,在价值观上,在走进基层的同时也让群众走进自己内心,将这种感情融化为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在方法论上,学会倾听民声、发现问题,善于学习群众经验和群众语言,增长了调查研究的专业本领。

猜你喜欢

走转改文风工作者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