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诚信危机与应对

2012-12-21狄国忠

检察风云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失序社会秩序诚信

文/狄国忠

社会诚信危机与应对

文/狄国忠

狄国忠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社会学教授

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失序问题,究其深层原因,是社会转型期社会诚信伦理的混乱所引起的。而要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必须使社会秩序有一个形而上的依托——诚信伦理。诚信伦理的基础是人性与理性。人性具有建立社会规范、准则的能力;理性具有自发地产生解决、调适合作问题的能力。信任危机给社会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要恢复信任,必须要守住社会的底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诚信缺失在整个社会内恶性蔓延,诚信危机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政治、经济、人际交往等领域,严重扰乱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诚信伦理是社会秩序有机系统的价值基础

社会秩序作为结构性存在是由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其基本要素是价值核心、社会规则和社会权威。其中,价值核心即诚信伦理渗透于其他要素中,作为统摄性的因素发挥作用。诚信伦理之所以是社会秩序有机系统的价值核心,是因为诚信伦理是维系人们各种交往关系的重要链条。缺少了诚信伦理这一链条,各种交往关系便会散架,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认为,讲诚信是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怀疑、欺骗、戒备,最终建立起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子曰:“朋友信之”(《论语·公治长》)。子夏也曾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曾子也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守信用、诚实是交朋友的基本原则。孟子在“五伦”中,也特别强调“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诚信伦理之所以是社会秩序有机系统的价值核心,是由生物学基础上的人性所决定的。社会秩序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的东西被创造出来,是由人的生物性的本能——“信”所规定的。比如,在古代,人们在祭天和祭祖时要言语真实、说话算话。于是,产生了“人言”——信。“信”最初有两方面的解释,言语真实和说话算数,即不说假话,不欺骗人,言语真实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真状态,传递信息的真实性。说话算数要求如实的反映事物的本真状态,要求说话的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因此,凡人与人交往,都应该说话算话,信守承诺,不欺诈、不虚伪、不掩饰,以达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礼记·礼运》篇中记载:“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就是说,讲信修睦对社会的作用就如同“肌肤”和“筋骸”对人的作用一样重要。否则,如果人与人的交往不讲信用,那么欺诈之风盛行,人们将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中。因此,诚信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

诚信伦理之所以是社会秩序有机系统的价值核心,是由人的理性所决定的。人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动物,而社会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和本能使他们创立能使其结合成共同体的道德规则。他们从本质上说也是理性的,而其理性使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开创彼此合作的途径。人类社会秩序天然的先决条件是通过大量道德准则的存在有序地创立文明社会。霍布斯认为,国家及其代表的社会秩序都是人经由理性审慎思考并通过社会契约设计出来的,国家本身就是“人造物体”,它不是神造的, 而是建立在人的理性设计基础上的。一定意义上,社会秩序是文化塑造的结果。人类拥有以理性的方式自发产生解决、调适合作问题的能力。即人类通过协商、讨价、还价拥有自下而上自发建构社会秩序的能力。古人认为,诚信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内在精神价值,既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也能促进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在此层面上,可以说诚信道德是利己利人的理性活动。古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做不到诚信道德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是没有道理的,只有自己首先做到诚信,才能希望别人也对自己诚信。诚实守信是人格的核心。

当代诚信危机是社会失序的深层次原因

秩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良好运行的社会秩序,不仅是法律、制度、规范等强制性的结果,而且是价值思想内在黏合的结果。诚信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社会秩序的维持具有重要的黏合作用。诚信危机必然引起社会的失序。社会转型期,由于法律规范的有限性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特别是社会价值观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未能完全得到有效的发挥,因而社会失序时常发生。

比如,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自从2005 年“苏丹红”事件,2006 年“毒桂圆”、“染色虾米”、“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丑闻仍层出不穷。尤其是2011 年,问题食品接二连三地被曝光。

比如,有些地方片面追求GDP,环境污染严重;有些地方行政权力以产业振兴为由配置资源、投入土地,大量营造政绩工程。重建泛滥成灾,浪费了资源,导致了政绩过剩;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权力失控;另外,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等。

社会失序令人缺乏安全感,让人充满忧虑,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软实力并制约经济的发展。

社会失序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的混乱方面的原因。道德是调整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个体和社会之间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不是由国家强制力强迫制定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的舆论力量、社会传统、习惯、人的观念、信念以及教育的力量来推行并维持的。道德作为社会秩序的软的维护力量,它的指定、推行和传播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习俗、教育等途径来维持。道德的内容是经过历史积淀与演化而逐渐形成的观念、品质等,如,好与坏、善良与邪恶、荣耀与耻辱等。

社会转型期,社会从乡村熟人社会进入城市陌生社会,人们之间的信任降低了。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由于流动性增加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道德对诚信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小。违约者的违约成本在不断降低。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被解构,而新的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却未建立起来。生活的现实性逼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价值观缺失、理想信任失落、道德行为失范。

因而,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秩序上的混乱和社会诚信缺失是社会失序的深层次的原因。

社会诚信建设是社会秩序重建的重大举措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却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一般而言,社会秩序是指在一定规则体系的基础上社会系统运行所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预见、和谐稳定的状态,是社会微观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稳态、和谐的宏观现象。社会秩序一旦遭到破坏,往往会得到重建,而且,已有许多指标表明,如今正在发生这种社会秩序的重建。重建社会秩序,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从制度和管理技术的层面入手,惩治假、丑、恶,净化社会环境。但是,面对道德滑坡和信任缺失,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借助传统美德,尤其是诚信的力量来推动。

加强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社会失序的本质其实是道德滑坡,所以重建社会秩序,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品德规范。人们都遵循基本的道德伦理体系,社会必定正常有序。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坚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观——诚实、公平、正义等,以往对“真、善、美”的信仰就得以恢复,扭曲的价值观就会逐渐消除。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主要体现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通过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企业至少生产安全诚信的产品并且不污染环境; 要求教师自身品德高尚、热爱学生;要求医生至少不按照权力命令或为利益把一个正常人诊断为“精神病人”;要求食品药品监管者,严格监管并确保市场流通产品安全;要求政府部门秉公办事、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要求农民和商贩提供安全无毒的产品。

加强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依靠道德伦理体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上,把道德法制化在当今社会可能是有效的。道德不会从天而降,它常与严格的监管、法律制度相伴相生。要在道德法制化的过程中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些做法,比如,一旦出现食品安全的道德问题就立即依法严肃处理,定会让商家倾家荡产。比如,领导干部道德法制化,权力才不会被滥用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秩序的混乱。

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由于流动性增加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道德对诚信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小。违约者的违约成本在不断降低。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规范被解构,而新的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却未建立起来。生活的现实性逼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价值观缺失、理想信任失落、道德行为失范。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失序社会秩序诚信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在失序中选择
在失序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