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吊脚楼:无图纸的建筑

2012-12-20

今日重庆 2012年3期
关键词:吊脚楼土家土家族

□文/本刊记者 熊 怡

土家吊脚楼:无图纸的建筑

Tujia Houses on Stilts: Houses without Building Designs

□文/本刊记者 熊 怡

2011年8月,重庆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飞檐翘角,穿斗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建造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她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幅慰藉心灵的山水画。

〉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美人靠 摄影/唐明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居,承载着记者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清晨暮霭,她层叠错落,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掌灯时分,她暖意融融,温馨光点掩映下,透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韵味。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杆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杆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斗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老人,被誉为这种传统建筑工艺的最后一位掌墨师。

吊脚楼的前世今生

在今天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保存着一条由川入鄂的深山古蜀道。这条始于宋元时期的商贾军旅和盐运古道经过西沱、石家、黄水、万胜等地,至今保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土家族吊脚楼古民居,古朴典雅,尽显巴渝遗风。

土家族是一支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剽悍好斗的山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山,山高坡陡,常年多雾,气候潮湿,能工巧手的土家人,为节约耕地,利用当地松杉杂木和山石、黄土等材料,依山取势,随坡建起错落有致、外建走廊的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 摄影/谭华祥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一层一般是全家饮食起居、闺女绣花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座椅。二层可作卧室,亦可存放杂物。

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意境。

如今,土家族聚居区人民积极投身巴渝新居建设,用水泥、钢材、琉璃瓦、青砖等建筑材料,代替了以前的杉木、茅草、土坯,再加上现代涂料的勾勒,新版吊脚楼频频亮相土家山寨。

“新版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规划局一负责人说,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版土家吊脚楼与宇宙更接近了。”

土家山寨一楼一风景

土家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千楼自别,相互竞秀,因各栋吊脚楼构架内部空间处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也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

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静,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刚,则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枋、檩,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

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则是一个三棱体,屋顶的正脊虽然用的直线,但在复盖脊瓦时,对正脊的两山头加瓦起翘,从横向观察变成了弧线,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感觉。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

吊脚楼的外部造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

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她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法,博采中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脚楼处于被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兴建筑工艺加速取代的状况。“对于本市最后一位掌墨师、国家级传承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相关部门正鼓励他开门授徒,以传承好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技艺。”

〉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 摄影/任光明

〉土家吊脚楼,飞檐翘角,穿斗勾心,不用一颗铁钉摄影/谭小兵

猜你喜欢

吊脚楼土家土家族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吊脚楼(外三首)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