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仲怀:蚕学家的“丝路”情怀

2012-12-20蔡春丽

今日重庆 2012年3期
关键词:蚕业家蚕蚕丝

□文/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向仲怀:蚕学家的“丝路”情怀

Xiang Zhonghuai: A Silkworm Scientist’s Affection for Silk

□文/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向仲怀 蚕学专家、教育家,家蚕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组织者。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1994年)”,“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中国纺织行业(2005)年度创新人物”,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2006年)、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07年)、2011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家向仲怀第一次为记者和公众关注,是在2003年11月15日的重庆“高交会”上。

那天,身着灰色西服,温文尔雅又脸露自豪的向仲怀,作为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高声向媒体宣布:“我国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也是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

随后的8年多时间里,向仲怀率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家蚕基因研究方面不断取得重大发现。他渐渐为更多人熟知。

记者再见向仲怀,是今年2月底他荣获了重庆的最高荣誉奖—2011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面对记者,74岁的向仲怀侃侃而谈的是“生态桑产业发展,一场从基础学科到产业的革命性变化……”

五十多载蚕桑路,怀着对科学的极大兴趣,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向仲怀用心延续中华民族的“丝绸之路”,他对科学的追求执着而坚定,虽然满头银发,可他的心依然年轻。

“科学发现源于细微,成果源于坚持不懈。”

向仲怀是幸运的,他选择了蚕桑学,由蚕丝铺就的“丝绸之路”,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明之路。中国是幸运的,因为有了这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21世纪“丝绸之路”得以在他的引领下在中国延伸。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家向仲怀 摄影/唐明

向仲怀1937年7月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中医药世家,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初中毕业前夕,一本介绍苏联科学家的书—《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让向仲怀感受到科学改造自然的神奇力量,他确立起未来人生的方向:学习农业科学。

他进入涪陵农校,以极大的兴趣学习嫁接、遗传等科学知识。1954年,向仲怀进入西南农学院蚕桑系,从此与蚕桑结下不解之缘。

吸引向仲怀在蚕桑之路上孜孜以求,最初缘于兴趣,缘于解开一个个未知之谜。慢慢的,随着对中国蚕桑的日益了解,向仲怀的责任感和人生奋斗目标日渐清晰:“中国的蚕丝历史悠久,是一个标志性产业。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里能辨认的字大概有1200个,其中和蚕丝有关的就有200多个。”“中国蚕丝产量占据了世界的70%以上,中国蚕丝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1958年大学毕业后,向仲怀留校任教,从此在蚕业教育与科研之路上默默耕耘。

1959年,刚出校门的向仲怀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探寻,找出了川北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并开展防治,很快使该地区产茧量由每张5千克增至正常产量25千克。解开重大难题,带给向仲怀极大的乐趣和满足,它更让他感悟到“科学发现源于细微,成果源于坚持不懈。”这一发现成果,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最年轻的教授到最年轻的院士,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1962年,向仲怀被指派为家蚕基因研究专家蒋同庆教授的助手,系统学习和研究家蚕遗传,从此步入家蚕基因研究的世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向仲怀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在蚕业科技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1982年,他东渡日本信州大学留学,以学习和掌握日本蚕丝产业体系和先进科技,实现延续“丝绸之路”的梦想。

1984年,向仲怀如期归国后,毫无保留地把所学知识和积累成果与大家共享,提升学科特色,着手培养学术队伍。

十年间,向仲怀努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重点课题,完成了博士点、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完成了家蚕基因库等基地建设,组织编写和出版专著教材,并培育推广家蚕品种……西南农学院蚕桑系逐渐成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蚕业教育科研基地。

1987年起,向仲怀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蚕桑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1995年,向仲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最年轻的教授到最年轻的院士,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中国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祥地,丝绸是中国的骄傲。如果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占有一席之地,产业发展就会受制于人,那既愧对祖先,也愧对子孙后代。”向仲怀说。

从此,田间桑园里、蚕房簇格边、实验室显微镜旁,留下了向仲怀指导弟子殷切的目光、查看桑叶的专注神情、摆弄蚕宝宝的温暖大手,那是他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付出,竭尽全力“育人”与“育种”的辛劳与不易……

三度请辞校长,抢占21世纪“丝绸之路”新起点

进入21世纪,向仲怀更深切感受到“丝绸之路”对于中国的重大意义:“21世纪的‘丝绸之路’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基因组研究为平台,从家蚕入手,构筑蚕业技术的突破之路,是人类对鳞翅目类农林害虫的根治之路,是开发生物医药用品和控制人类疾病的健康之路。”

抢占21世纪“丝绸之路”新起点,向仲怀眼光超前。早在1995年9月,向仲怀与中国科技大学李振刚教授就曾提出家蚕基因组计划的设想,但由于资金等原因,一直未能启动。向仲怀曾寻求与日本合作,日方反应冷淡,最后回绝了与中国的合作意愿。

2003年3月5日,日本单方面启动家蚕基因组测序工作,一场严峻的家蚕基因组国际竞争烽烟骤起。

向仲怀和中国科学家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商讨,决定以科学、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破釜沉舟拼一场”。

〉向仲怀(前排右三) 涪陵农校毕业与同学留影

〉1956年,向仲怀(前)在田间育苗实习

为全心推进家蚕基因组研究,向仲怀曾三度请辞校长职务。他在请辞信中写道:“对我毕生从事的蚕业科学,早已欠下巨债……强烈希望在为数之年,有奋蹄之机,小补本学,以图光大祖国蚕业。”7年大学校长的耀眼光环,没能抵过向仲怀对蚕业科学和重铸21世纪“丝绸之路”的一往情深。向仲怀于2003年1月辞去校长职务,得以全身心投入家蚕基因组计划研究。

向仲怀拿出了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多年积累另贷款3000万元,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华大基因组研究所,全力推动中国家蚕基因组的测序工作:2003年6月8日紧急启动测序工作,10月7日完成组装拼接……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些日子,团队所有成员每天工作12至18个小时,80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使命。

2003年11月15日,重庆市政府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完成“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而此时,日本方没有传出测序完成的消息;2004年10月,成果的深化研究—“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论文在世界顶级杂志《科学》上发表,标志我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在这场争夺家蚕基因组的战役中,中国取得了完胜,确立了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高地在中国。

七旬再出发,丝路向远方

获得辉煌的战果后,向仲怀心中却出奇地平静和清晰,“科学研究没有顶峰和尽头,只有不断地探索,所以我们不能停下来。”他连续推进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和学科前沿性课题:973计划、自然基金重点课题、863计划、948计划;他把一个又一个优秀弟子推向前台,周泽扬、夏庆友、鲁成……他们都成为全国蚕丝产业界知名的青年科学家。

〉2003年4月,袁隆平(左)、吴明珠(右)、向仲怀,三位从西南大学毕业的院士在三亚水稻基地

5年的努力,向仲怀带领他的科学团队又取得了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基因芯片研发成功;中日合作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40种蚕类基因组变异图谱;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种;绘制完成家蚕重要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基因组精细图谱;《蚕丝生物学》、《家蚕基因组计划2000~2007》出版,向仲怀和他的科学团队把蚕业科技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家蚕吐出来的丝呈荧光绿,可以制成荧光衣。它制成的一件传统旗袍,已在上海世博会重庆馆展出。把家蚕作为‘生物工厂’,将其吐出来的丝合成药物,可以防治‘蓝耳病’、猪瘟、鸡瘟。与家蚕紧密相连的桑树种植,目前在石漠化、干旱、半干旱和三峡库区等生态脆弱环境治理方面已取得研究和应用成果,桑的生态价值日益显现……”谈到蚕桑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向仲怀脸上带着一丝满足。

半个世纪的科学跋涉,向仲怀已满头银发,皱纹也爬上了额角,可他壮心不已。

从2009年新春伊始,向仲怀略显苍老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全国东西南北的蚕桑主产区。作为首席科学家,向仲怀主持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他花费近两年时间进行深入调查,提出了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现代蚕业技术体系,以稳定增加农户收入和企业效益。向仲怀把这次蚕业科技人员与蚕桑产业最大规模的合作,看作是历史赋予的再创21世纪“丝绸之路”辉煌的重大责任。

如今,向仲怀更致力于推动生态桑产业发展,“那是一场不亚于家蚕基因组的革命性变化。”向仲怀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

向仲怀十分喜欢范成大的《科桑》:“斧斤留得万枯株,独速槎牙立暝途。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他一直把它当作人生的座右铭。那是一代蚕学大师的精神写照。

向仲怀的弟子、中国著名青年科学家夏庆友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他是一个人格伟大的人,和蔼的人,睿智的人,有超前眼光的人,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因为有了这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21世纪“丝绸之路”得以在中国延伸。

猜你喜欢

蚕业家蚕蚕丝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