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国家红麻新品种(系、组合)生产试验总结

2012-12-05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

中国麻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叶型全生育期晚熟

汤清明,唐守伟,朱四元,刘头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205)

1 试验目的

在2009-2010年国家红麻品种(系、组合)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红麻主产区布置生产试验,采用接近大田大面积生产的条件,继续鉴定近年来各麻类科研单位选育的红麻新品种(系、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以及品质特性,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特征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进一步为麻业科研、品种鉴定和生产应用推广提供安全可靠的品种信息。

2 参试品种(系)及其供种单位

对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0]132号《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红麻品种生产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的参试品种(系),由区试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采用密码编号(S1-S8)包装分送到各试点进行播种。各参试品种(系)基本情况及供试单位列于表1:

3 承试单位

表1 2010年国家红麻品种生产试验参试品种(系、来源及编号)Tab.1 The tested new kenaf varieties in national regional productive test in 2010

根据红麻生长发育特性及红麻主产区的生态特点,结合有关承试点的技术力量、耕作制度、试验条件等确定了以下承试单位:

表2 2010年国家红麻品种生产试验承试单位Tab.2 The institu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regional productive test of kenaf varieties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地选择

选择前作一致(油菜、紫云英、甘蔗、冬闲田等)、肥力中等以上且地力均匀(沙壤或粘土)、排灌良好,四周没有树木和禽畜危害,地表平整、洼沟通畅的具有大田生产代表性的地块作试验地。

4.2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2次重复,每小区面积100平方米,试验区周边种植保护行不少于4行,各试点自行排列各品种,每重复均不能顺序排列品种。人工接种炭疽病菌圃设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沅江实验站试验基地。

5 试点基本情况及栽培管理措施

5.1 试点基本情况

2010年各承试点试验地的基本情况分别是:广西南宁试点试验地为旱地,其前作为甘蔗,产量中等水平,春节前犁地过冬,5月份一犁一耙后机耕开行,牛犁起畦。播种前公顷施用进口复合肥375公斤撒于播种行沟并盖土,生长期内结合中耕除草及雨水情况进行了两次追肥。全生育期内由于雨水充沛未曾进行人工给水;福建省漳州试点试验地前作为冬闲地,播种时气温适宜、墒情较好出苗整齐,耙地时每公顷施用进口复合肥300公斤,全生长期内每公顷施尿素300公斤用作追肥;信阳试点试验田土壤系黄褐土性水稻土,试验地前茬为紫云英,当年4月份将紫云英翻压后机耕、耙各两次,结合耙地于播种前每公顷施国产复合肥750公斤。生长前期气候适宜,出苗情况良好,中后期雨量偏大造成麻株倒伏并伴有提早落叶现象;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试点选在沅江实验站,其前作为水稻,年前翻土冬凌,5月初重新翻耕作畦并每公顷施进口复合肥450公斤,苗期田间墒情较好,出苗整齐一致,全生育期内进行了两次追肥,每公顷共计施用尿素525公斤,全年气候温和有利于红麻的正常生长发育。

5.2 播种与间苗、定苗

各参试品种按当地红麻适宜播种期播种,每小区播种量200克,翻耕、播种、覆盖深浅力求一致,播种方式为条播,播期多在5月至6月上中旬。生长前期间苗2次,4-5片真叶期定苗,每小区留足2400株基本苗(即每公顷种植密度24万株)。

5.3 施肥

按当地红麻大面积栽培的施肥水平进行,各小区每次的施肥种类数量、方法和时间要求一致。基肥为有机肥、氮、磷、钾肥等,追肥以尿素为主。

5.4 田间管理

播种、中耕除草、间苗、抗旱灌水、防治病虫害、收获沤洗等,同一重复的同一项管理措施均在同一天内完成,并作好了记载。

6 试验结果

6.1 各参试品种的基本特征特性

综合四个生产试验点对所有参试品种植物学特征特性等田间试验情况的调查,其调查测试结果与各育种单位提供的申报材料所描述的品种特性基本一致并表述如下:

6.2 各参试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编号S1 S2 S3 S4 S5 S6 S7 S8品种(系)名称福红9921闽红优1号福红航5号中红麻16号杂交红麻H328杂交红麻H368红优4号福红 951(CK)主要特征特性裂叶型,茎绿色色,后期茎微红色,晚熟型品种裂叶型,茎绿色,后期茎微红色,杂交组合裂叶型,茎绿色,后期茎微红色,晚熟型品种裂叶型,叶片窄小,茎红色,茎杆硬,晚熟型品种裂叶型,叶片窄小,茎红色,不早花,晚熟品种裂叶型,叶片窄小,茎红色,植株高大,晚熟品种裂叶型,茎微红色,雄性不育,特晚熟型品种裂叶型,茎绿色,后期略呈微红色,晚熟型品种

各试点影响红麻纤维产量的五大构成因素中的株高、茎粗、皮厚、笨麻率、干皮精洗率汇总于表3,其平均数列于表4。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株高除福红9921和福红航5号不及对照外,其余均优于对照,其排列顺序依次为:杂交红麻H328、杂交红麻H368、中红麻16号、闽红优1号、红优4号、福红951(CK)。茎粗、皮厚、干皮精洗率和笨麻率的排列顺序如表4所示。

6.3 各参试品种的纤维产量结果

各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的平均纤维产量和所有点次的平均纤维产量结果列于表5。所有参试品种(系),均比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在5.37%-23.65%之间,其中以杂交红麻H368每公顷4079.19公斤熟纤维比对照增产23.65%居参试品种之首,其余依次排列为:杂交红麻H328(3879.19公斤/公顷;17.80%)、红优4号 (3795.36公斤/公顷;15.05%)、中红麻16号 (3722.93公斤/公顷;12.86%)、福红 9921(3712.94 公斤/公顷;12.55%)、闽红优 1 号(3709.79 公斤/公顷;12.46%)、福红航 5 号(3476.03 公斤/公顷;5.37%)、福红 951(3298.78 公斤/公顷;CK)。

6.4 各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测试结果

为了确保参试品种品质检测数据的公证性与科学性,由主持单位对参试品种统一编号后送农业部麻类产品质检中心严格按国家标准检测,其测试结果列于表6。其中以杂交红麻H368的品质居优,其余品种均优于对照或接近对照。

6.5 各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测试结果

红麻生产试验的抗病性鉴定仍然采用人工接种炭疽病菌的方法进行鉴定并与麻类区试参试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同步进行,其结果列于表7。其抗病性结果与区试鉴定结果趋势一致。

6.6 各参试种(系)的生育期、种子产量

各红麻参试品种(系)生育期以广西南宁试点调查为主、其生育期和种子产量结果汇总于表8。8

个参试种在广西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种子成熟。8个品种蒴果成熟期基本一致,均为晚熟型。单株果数 7.8-23.2个,S3、S4和S5果单株果数相对较多超过20个,S7较少不到10个(只有7.5个)。单株种子产量1.37-3.95g,相对最高是 S4(3.95g),S6 、S5、S3和S8在3g以上,S7相对最低只有1.37g。种子千粒重,S1和S8 相对较高 (27.56g),S3(24.72g)相对较轻,其余在26-27之间。种子发芽率72.4%-84.0%,在 80%以下的有 S7(72.4%)、S2(72.8%)和 S4(77.6%)。

表3 各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Tab.3 Main economic characters of tested varieties in each region

表4 各参试品种在各承试点的产量构成因素平均值Tab.4 The average economic characters of tested varieties in each region

表5 2010年红麻生产试验各试点纤维产量(kg/hm2)Tab.5 The average fiber yields of tested varieties in each region

表6 各参试品种纤维支数及强力结果Tab.6 The fiber fineness and fiber strength of each tested variety

表7 参试品种的人工接种炭疽病病指调查结果Tab.7 The investigated result of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of each tested variety

7 品种评价

推荐参加2010年国家红麻新品种(系、组合)生产试验的新品种(系、组合)共计8个(包括对照),其中有4个杂交组合,4个常规品种(包括对照)。它们在4个红麻主产区的不同地点其产量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抗逆性、品质特性方面均不同程度展现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且与两年区试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表8 各参试种生育期、麻种兼收种子产量表Tab.8 The growth days and seed yields after harvesting both fiber and seed

S1(杂交红麻H368组合):红茎裂叶,出苗好且整齐,苗期长势良好,中后期生长迅速,现蕾开花期较迟,全生育期197天左右,抗倒伏性较好;有较好的丰产性能,四个承试点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4079.19公斤,在所有参试品种(系)中排第一位,比对照增产23.65%;该品种其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均超过对照,其中茎粗、笨麻率居首位;纤维品质参数明显优于对照并居首位,有较好的抗炭疽病能力属高抗炭疽病品种。

S3(杂交红麻H328组合):红茎裂叶,叶片窄小、出苗整齐较快,苗期长势良好,中后期生长旺盛,单株性能最好,现蕾、开花稍迟于对照,全生育期197天左右,属于晚熟品种;产量位居所有参试品种(系)中的第二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879.19公斤,比对照增产17.59%,该品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株高超过所有其它参试品种,其它各主要农艺性状也明显地高于对照。纤维品质在参试品种(系)中排第二位、抗病性能优于对照表现为中抗。

S7(红优4号组合):裂叶、茎微红、生长势中等,抗倒性好现蕾开花时间与对照相当,全生育期195天左右,属于晚熟品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795.36公斤比对照增产15.05%,排第三位;其它主要农艺性状优于对照;其纤维品质和抗炭疽病性能均优于对照。

S4(中红麻16号常规种):红茎裂叶,出苗整齐较快,苗期长势良好,中后期生长旺盛,抗倒性强;现蕾开花期比对照迟2`-3天,全生期197天左右,晚熟品种;产量位居第四位,但在常规品种中排第一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722.93公斤,比对照增产12.86%;该品种所有产量构成因素均优于对照,其中皮厚和干皮精洗率分别居参试品种之首;纤维品质与抗炭疽病性优于对照。

S1(福红9921常规种):裂叶型,前期绿茎后期呈微红色,出苗较好,苗期长势中等,群体较整齐,抗倒;现蕾、开花期和对照相当,全生育期195天左右,晚熟品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712.94公斤,比对照增产12.55%,位居全体参试品种的第五位,在常规种中排第二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除株高不及对照外其它均优于对照;其纤维品质和对照相当,抗病性优于对照。

S2(闽红优1号 组合):青茎裂叶,后期部分茎杆呈微红色,出苗一般,后期长势稍好,群体较整齐;现蕾开花时期和对照相当,全生育期195天左右,晚熟品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709.79公斤,比对照增产12.46%;产量构成因素中除皮厚稍不及对照外其它均优于对照;纤维品质与抗病性超过对照。

S3(福红航5号常规种):绿茎裂叶,后期茎微红色,出苗较好,前期生长速度快,中后期长势一般,群体整齐;现蕾、开花比对照提早3-5天左右,全生育期193天左右,属于晚熟品种;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3476.03公斤,比对照减产5.37%;该品种除株高不及对照外,其它产量构成因素均超过对照;其纤维品质和抗病性明显优于对照,且在人工接种炭疽病菌鉴定中表现为高抗。

猜你喜欢

叶型全生育期晚熟
叶片前缘对吸力面边界层3维流动影响分析
先进动叶平面叶栅试验和数值分析
楔形叶片旋转空化器叶型改进数值模拟研究
晚熟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晚熟
晚熟脐橙映峡江
黄淮海地区主栽大豆品种抗旱性比较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