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秋葵栽培管理技术

2012-11-21李晓梅秦廷豪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黄秋葵种子土壤

□李晓梅 秦廷豪 阳 翠 安 琪

(通联: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资中 641200)

黄秋葵又名羊角豆、洋辣椒、补肾草,属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现今世界各地均有黄秋葵的栽培与分布,目前非洲、加勒比地区海岛国家、欧洲及东南亚各国都将黄秋葵作为重要蔬菜厚待大面积栽培,其中以美国、印度、埃及种植最多,日本等国已率先进行保护地生产,并培育出一批新优品种。黄秋葵因其有“植物伟哥”、“绿色人参”、“奥运蔬菜”的美誉而被人们所熟知。

一、黄秋葵形态特征、生育周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形态特征 黄秋葵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直立,木质化程度较高,高秆品种株高可达2~3m,矮秆品种0.5~1.5m;叶互生,单叶、掌状5裂,叶柄长,叶大;花着生于叶腋处,直径4~8cm,单生,雌雄同体,花瓣5片,黄色,基部紫红色;果实为蒴果,羊角形,长约10~20cm,无棱或有棱5~8条,嫩果有绿色、紫红色两种,老熟果褐色;种子成熟后蒴果自然开裂,种子暗绿色,近球形,千粒重65g左右。

2.生育周期 从播种到子叶展开,为发芽期,约需10~15天;从2片子叶展平到始花开放为幼苗期,约需40~45天;从第l朵花开放到采收结束并拉茬为开花结果期,约需90~100天。黄秋葵播种后50~60天开始开花,开花后3~7天采收嫩果,果实老熟约需30~40天。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黄秋葵属喜温性植物,耐热,不耐霜冻。种子发芽温度10~35℃,以25~30℃最适,生长发育适温25~28℃。黄秋葵喜光,不耐阴。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但因其根系发达,因此不必经常灌溉。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不论粘土或砂壤土均能生长。

二、黄秋葵的功能价值

黄秋葵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植物全株各个部分都含有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嫩果及花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和磷、铁、钾、钙、锌、锰等矿质元素及由果胶和多糖等组成的黏性物质。其营养保健价值很高:黄秋葵中的维生素A能有效地保护视网膜;果胶和多糖等粘性物质具有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等保健作用,还具有增加人体抗疲劳及增强人体耐力的作用;因其低脂、低糖,可以作为减肥食品;由于其含锌和硒等微量元素,可以增强人体防癌抗癌能力;因其富含维生素C,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提高免疫力,维生素C和多糖(果胶)结合作用,对皮肤有一定温和的保护效应,可以代替一些化学护肤用品;其所含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还能促进体内有机物质的排泄,减少毒素在体内的积累,降低胆固醇含量。因此,黄秋葵既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又是一种具有一定疗效的药用植物,是一种高档的新型保健蔬菜。除了食用之外,因其特殊的保健功能,也可加工成为功能性保健品和健康饮品,如用黄秋葵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葵力键胶囊,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喜爱;黄秋葵植株挺拔俊秀、清晰优美,可用于园林绿化;其茎富含纤维素,也可以用于造纸业。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与施肥

(1)选择适宜的地块 黄秋葵为短日照植物,耐热力强,喜强光,故需选择通风向阳、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因其直根入土深,侧根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需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沙壤土。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渍,稍有积水,就会叶黄根烂,故种植地需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不宜重茬,忌酸性土,土壤pH值以6~6.8为好。前茬最好是菜园土,不宜连作。

(2)施足有机底肥 每亩应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畜禽粪1000kg以上,在春季整地前铺撒地面,然后翻入土中,耙细拌匀,使土、肥充分混合,既能提高肥力,又能改良土壤,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3)秋冬深耕,冻垄晒垄 准备种植黄秋葵的地块,在前茬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秋冬深耕,力争耕深达25cm以上,再经充分晒垄、冻垄,以加深熟土层,进一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4)开沟做畦 春种前整地,要求达到细、平、松、软,上虚下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开沟做畦。一般要求畦面宽170cm、畦沟宽50cm,畦、沟相加,占地220cm,畦沟深20cm左右。这样,有利于黄秋葵宽窄行种植和管理采收,并保证排水通畅,田不积水,苗不受渍。

2.种子直播及育苗移栽

(1)种子直播 黄秋葵可直播,因其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发育及结荚的适宜温度均在20~30℃,故其播种又不宜过早,一般在地温达15℃以上时直播较好。

(2)棚室育苗法 首先要浸种催芽,即先将种子用温水浸泡,然后用布包好,置于25~30℃下催芽。棚室育苗、大田定植,能做到苗全苗匀,并可延长其生长期,有利于高产优质。

(3)合理密植 小面积实验观察和大面积种植实践都证实,中秆品种每亩以定植2500株左右为宜。若以宽窄行的方式栽植,矮秆种应稍密,高秆种可稀一些。

(4)移栽技术 定植时关键技术是带土移栽,应尽可能地保护其根系不受损伤。苗龄不宜过长,苗株不宜过大。选用健壮苗,剔除瘦弱苗。浇透定根水,以利成活。

(5)套种间作利用黄秋葵与草莓、大白菜等的形态与特性之不同,可以进行科学的套种间作,这样可变一熟为三熟,效益颇佳。

3.田间管理

(1)追肥 黄秋葵生育期长,其嫩果采收期可长达100天左右。因此,除在栽植前施足底肥外,还应及时巧施追肥。即在移栽活棵后,要追施1次提苗肥;进入开花期后,追施1次促花肥;进入采果期后,再追施1~2次壮果肥。

(2)防旱除渍 黄秋葵虽属耐旱、耐湿植物,但在高产高效栽培中,又必须防旱、除渍。因此,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采收盛期及高温干旱时,如发现旱情,一定要及时浇透水,以提高嫩果产量和品质。黄秋葵苗期怕渍水,要注意防涝,特别是雨季,更要清沟排水,使其在全生育期内既不受渍、也不受旱,始终生长健壮,不致早衰。

(3)中耕除草 追肥、浇水或雨天过后,要及时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要结合中耕、清沟等进行壅根培土,以利其根系伸长,使植株生长健壮,防止倒伏。中耕、除草、培土等管理措施在封垄后即可终止。

(4)整枝摘叶 黄秋葵株苗(特别是矮株种)下部会有不少侧芽长出,对种植较密、苗全苗旺的,侧枝过多会影响坐果,应及时抹去侧芽,以免消耗养分,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若株苗较稀,只需剪除部分弱小分枝,留下粗壮分枝,以增加结果枝。进入盛果期后,植株出叶加快,应及时摘除无效老叶、残叶,以利通风透光。

(5)病虫防治 黄秋葵抗性强,病虫害不多,因其叶和叶柄有硬毛,又能减少病虫为害。在新菜区栽培,很少发现病虫害。但应重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及生态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确需使用化学农药时,要科学、合理施用,保证其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对生态环境无污染。

4.科学采收

黄秋葵株高30~50cm左右,或真叶7~8片时即开花结荚,以后只要阳光充足,就会陆续开花结荚。其采收期较长,一般60~100天。

(1)采收 总的要求是嫩果应硬韧、色绿、鲜亮,种粒开始膨大但无老化迹象。一般在花谢后3~7天内即应采收。温度高时,嫩荚生长快,需天天采收或隔天采收;温度较低时,隔2~3天采收1次。最好于每天早晨剪收,这样嫩果显得更加鲜嫩。

(2)采后保鲜 嫩荚果呼吸作用强,采后极易发黄变老,如不能及时食用或加工,应注意保鲜。远销外地的嫩果,必须在早晨剪齐果柄,装入保鲜袋或塑料盒中,再轻轻放入纸箱或木箱内,尽快送入0~5℃冷库预冷待运。如嫩荚发暗、萎软变黄时,应立即处理,不可再贮藏。

猜你喜欢

黄秋葵种子土壤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土壤
灵感的土壤
桃种子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可怜的种子
灵感的土壤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