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观察

2012-11-21丁军峰窦鹏张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8期
关键词:癌灶门脉高密度

丁军峰 窦鹏 张燕

原发性肝癌可称作是“癌中之王”,预后极差,患者生存期很短,总的中位生存期大约1~3个月[1]。小肝癌(SHCC)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肝细胞肿瘤,它是指在肝组织中单个癌结节的直径<3 cm;或2个癌结节的直径和<3 cm的病灶[2],如果尽早明确诊断小肝癌,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研究证明,螺旋CT能以其扫描速度快、覆盖面积大、获得的图像清晰等特点,在SHCC的诊断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螺旋CT正因为其扫描速度快,一次注射造影剂就可获得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图像[3],大大提高了SHCC的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造影剂的“快进快出”反映出SHCC的血供特点,这也是小肝癌的典型表现[4]。我科收集75例确诊的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资料分析研究,明确证实对小肝癌的诊断能力与病灶的检出率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确诊[5]的SHCC患者75例,其中男53例,女22例,年龄29~85岁。有慢性乙肝病史者58例;伴有肝硬化者54例;B超检查提示肝内有占位者26例。健康查体时发现者6例,腹部其他的脏器有病变的发现4例。75例患者中甲胎蛋白(AFP)升高者45例。

1.2 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美国GE多层螺旋CT机检查。扫描前10 min口服300~500 ml的2%泛影葡胺。扫描采取120 kV,300 m A,0.5 s,层距 1 mm,层厚1 mm,成像厚度约为3~10 mm。首先行全肝平扫,然后再做全肝的三期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增强,经静脉高压注射80~95 ml,速率是2.5~3.0 ml/s,注射后25~35 s开始做动脉期的全肝扫描,60~80 s做门脉期的扫描,4~6 min做延迟期扫描。

1.3 CT图像分析 平扫小肝癌结节大多呈现稍低密度,少部分呈等密度或者稍高密度。根据三期图像病灶的强化不同程度和肝实质周围的密度比较,病灶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高密度(包含均匀的高密度、不均匀的高密度、环形的高密度),等密度以及低密度。由3~5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师对三期图像分别进行分析判断,并记录病灶的数目、大小、各期特点,然后计算出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运用χ2检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检出情况 病灶位于肝右叶者55例,位于肝左叶者20例;单发病灶61例,两个及两个以上病灶者14例;共检出病灶84个,其中癌灶直径≤1 cm,有15个;癌灶直径在1.1~2.0 cm之间者,有49个;癌灶直径在2.1~2.9 cm之间者,有20个。

2.2 螺旋CT三期扫描的表现情况见表1。

表1 螺旋CT三期扫描的表现(例)

75例患者中共检出84个病灶,大小0.5~3.0 cm,平均2.2 cm。在动脉期共检出76个病灶,检出的病灶数明显多于其他两期。在门脉期共检出发现60个病灶,在延迟期检出58个病灶,三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是90.48%、71.43%、69.05%。动脉期和门脉期两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和延迟期两期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通过提高多种影像学的检查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率。在肝癌的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中开展甲胎蛋白(AFP)等实验室指标的普查工作,明显利于影像学的检查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促使小肝癌的检出率大大地提高。超声影像学以往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手段,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价廉可行。但是当癌灶在膈下,通常检测不到,另外,肝左叶附近的癌灶由于胃泡的影响易被漏诊,另外,因肝脏本身的变形、萎缩,加上肠腔的移位等干扰,小肝癌病变的检出明显受限,普通的CT扫描因为时间、扫描的层厚等因素,在肝的上、下缘,肝叶外侧段,由于容积效应可能会产生假阳性存在;还因患者本身在扫描过程中的呼吸活动等造成层面的不连续,而出现假阴性等等。

CT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意义不是很大,因为都会出现“同样的阴影会有不同的病变、不同的病变会有同样的阴影”。而平扫的意义是在于它能够发现病灶的有无、大小以及所在的部位,为CT的增强扫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T增强后的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是依据癌灶内的血液供应的不同所产生的密度不同的变化。大多数的肝癌,动脉供血相当丰富,在动脉期癌灶呈高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低密度,这是肝癌的典型特点[6]。在肝脏的所有占位性的病变中,采用螺旋CT扫描时,经外周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后,获取了癌灶三期的特征,清楚显示病灶的大小、数目、形态、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为肝脏的占位性病变的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确切的依据[7]。典型的小肝癌表现为:平扫时呈低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脉期呈低密度。肝脏内多见的结节状病灶包括小肝癌、炎性假瘤、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腺瘤、结节性肝硬化等,延迟扫描可以提高其定性诊断的能力。当然,门脉期、延迟期等密度的病灶并不能完全排除SHCC的诊断[8],而增强后的病灶不仅要与周围的肝实质作比较,也要与病灶的本身比较才得到肯定。

螺旋CT对SHCC的检出与诊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多期的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出肝动、静脉,反映出肝癌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明显提高了SHCC的检出率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螺旋CT的扫描不受呼吸运动的干扰,极其有利于发现小肝癌的结节;螺旋CT扫描的速度极快,能够在动脉、门脉及延迟期均行全肝螺旋扫描[9]。

本文结果显示,84个病灶中,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均与相关的报道相符[10]。在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方面,其主要依靠CT的增强扫描的变化特点,各期扫描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SHCC的诊断特异性,也显著提高了癌灶的检出敏感性,对肝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1]增荣,李向东,董毅,等.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放射治疗.现代医学影像学,2001,10(1):8.

[2]Takayasu K,Furukawa H,Wakao F,et al.CT diagnosis of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ensitivity.findings,and CT pathologic correlation.Am J Roentgeno1,2005,164(7):885-890.

[3]温建逸,吴书信,苏永光.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1,17(243):54-55.

[4]程红岩,徐爱民,陈栋,等.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1):1028-1031.

[5]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48.

[6]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97.

[7]贾喆,毛卫霞,刘丽君.肝脏病变CT增强延迟扫描的诊断价值.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11.

[8]张璟,王琦,陈革新.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中华医药杂志,2007,7(4):298.

[9]郑可国,沈静娴,赵志清,等.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4):207.

[10]李向阳,宋倩.超声与CT诊断小肝癌的对比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74-1575.

猜你喜欢

癌灶门脉高密度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TIPS术后门脉显影和肝脏体积对肝功能及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
乳腺癌多发性癌灶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
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