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技能学学科科研现状与发展

2012-11-09宋元平宋玉婷

运动 2012年20期
关键词:论文技能运动

宋元平,齐 爽,宋玉婷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系统查阅了2000年- 2010年间34种文献资料,并从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的数量、内容、作者职称、年龄、单位、基金项目、收发稿时间及研究成果等进行剖析,以促进我国运动技能学科研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运动技能学科科研现状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间34种文献资料的242篇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在2000年-2010年间发表的与运动技能学相关的论文,为本研究提供基本数据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收集到的论文按上述8项分析进行了分类和常规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整体上对中国运动技能学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讨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的特征,总结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分析 据统计(表1),2000年- 2010年间在上述34种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242篇,年平均22篇。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1)运动技能学广泛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2)运动技能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空间。(3)高校职称评定无疑会刺激广大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在新兴学科。

2.1.2 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内容分布情况的分析 11年来,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内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学习运动技能、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运动技能的迁移、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反馈与动作控制、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评价、运动技能与智力潜能开发、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遗忘等方面。其中学习运动技能占27.69%,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占22.31%,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占11.16%,其他占10.33%,运动技能的迁移占9.50%,反馈与动作控制占6.20%(表2)。究其原因:(1)学习运动技能包含运动技能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学习运动技能的心理过程,学习运动技能的生理过程等。(2)根据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近11年来关于运动技能评价的研究较少,占4.13%;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遗忘仅3篇,占1.24%。运动技能的保持在不同项目中有很大的区别,加强对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遗忘的研究可以为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控制机制、练习的有效条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撑。

表1 2000年-2010年间各期刊发表运动技能学论文的数量一览表

表2 2000年-2010年间发表论文总体内容分布情况一览表

2.1.3 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作者分析 (1)作者职称分析。在统计的242篇论文中,标明职称的有208人(只限第一作者)。208人中教授31人,占14.90%;副教授73人,占35.10%;讲师63人,占30.29%;其他41人,占19.71%。这说明运动技能学科研的主力军主要是副高职称人员。究其原因:第一,正高职称人员总体人数较少且年龄偏大。第二,副高职称人员大多处于中年,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学科的研究,且需要向更高一级职称冲击,发表的文章多也属于正常。

(2)作者年龄分析。在有据可查的206位作者中,平均年龄39岁。35岁以下(不含35岁)的作者有58人,占28.16%;35~45岁(不含45岁)的有105人,占50.97%;45~55岁(不含55岁)的有37人,占17.96%;55岁以上的有6人,占2.91%。其中,年龄最长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杨锡让教授,他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上发表《运动技能学学科现状与发展》一文时已经72岁。年龄最小的为24岁,共8人。

(3)作者单位的分析。我国运动技能学科研工作者呈现比较分散的状况,在242篇论文中,作者来自全国148个单位。其中,师范类院校36所,发表论文61篇,占25.21%;体院类院校14所,发表论文63篇,占26.03%;体科所、训练基地共9个,中小学、幼儿园共14所,其他高校75所,共发表论文118篇,占48.76%。这说明体院类院校是我国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而师范类院校也是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1.4 基金项目分析 在242篇论文中,有26篇是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管课题,有24篇是省管课题,有5篇是院校课题,共计55篇,在统计的242篇论文中占22.73%。这说明运动技能学在我国受到了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的重视,但在各高校被忽视了。基金项目总数较多说明我国运动技能学作为一门新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的重要性受到了认同,并且此学科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对其他体育学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1.5 论文发表周期分析 对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从收稿到出版之间的时间(以月为单位)统计结果是:在标明收稿到出版时间的192篇论文中,平均为5~6个月。出版周期超过12个月的论文有13篇,占6.77%;周期在7~12个月的论文有42篇,占21.88%。其中,张珂的《运用不同频率语言KP反馈对艺术体操技能初学阶段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一文,发表周期为19个月。这说明我国体育期刊所发论文的周期偏长,影响了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运动技能学科研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主要研究成果分析

2.2.1 学习运动技能方面 任杰的《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学习研究进展》、唐夏琳的《探析视频融合技术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夏娇阳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理论与特点研究》、毕桂凤的《体育师范生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现状及提高途径研究》等论文都为我国运动技能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2 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季浏的《论新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李文柱的《不同学段男生足球运动技能习得过程的教学实验研究》、李年红的《内部和外部表象训练对篮球熟练者与初学者投篮技能学习的影响》、高学民的《智障学生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论文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运动技能包含的内容,开发和利用好运动技能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和经验、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提供了指导。

2.2.3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王晓波的《学习型示范和熟练型示范对运动技能观察学习的影响》、张秀丽《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研究》、冯传诚的《元认知能力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研究》、喻伯海的《合作学习对大学生学习互动行为与技能掌握的影响研究》等论文论证了影响运动技能的内外部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加以重视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

2.2.4 运动技能的迁移 谢红光的《认知结构的迁移观与运动技能学习》、刘江南的《运动技能两侧性迁移认知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研究》、周平《对舞蹈与艺术体操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刘琼的《技能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等论文为科学地将迁移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2.5 反馈与动作控制 周亚琴的《国内运动技能学习中反馈研究的文献分析》,金亚虹的《延迟结果反馈对复杂追踪任务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及《任务性质、结果反馈时机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刘晓茹的《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的闭环控制模式》等论文探讨了反馈的频率和时机及其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可以在运动技能教学中更好地利用反馈,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

2.2.6 运动技能评价 车晓波的《中学生全面运动技能发展的要素结构与教学聚类手段模型评价》、王崇喜的《“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中球类运动技能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论文提出了体育教学中科学的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出发展全面运动技能的方法、手段及相关内容、方法和标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2.7 运动技能与智力潜能开发 徐本力的《开发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实验研究》、周俊芬的《右脑运动潜能开发与排球扣球技能习得关系的实验研究》等论文认为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训练,不但对运动技能的全面、协调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全面提高心理、智力潜能和文化课学习成绩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我国运动技能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2.8 运动技能的分类 侯占营的《对运动技能学习分类层次的研究》、董文梅的《对运动技能进行分类的新视角及“运动技能会能度”的调查》等论文主要以董文梅关于“会能度”的分类为代表,这个分类的思想和视角会为进一步认识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根据运动特点优选教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2.2.9 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遗忘 杨国庆的《体育系学生篮球和太极拳动作技能保持的比较研究》、黄志剑的《不同类型运动技能保持特征的比较研究》等论文重点阐述了不同运动技能保持的特征不同。因此,加强对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遗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控制机制、练习的有效条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

2.2.10 其他 吴晓阳的《不同运动技能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测度模式的探讨》、于善旭的《体育市场中运动技能的法律保护》、邵伟德的《学习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等涉及了运动技能学科研中研究较少的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运动技能学的发展。

3 中国运动技能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群体缺少稳定性

发表论文数量为1篇的作者有171人,占全部作者的86.36%;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有19人,占全部作者的9.59%;发表3篇论文以上的作者有8人,仅占4.05%。这说明“游兵散勇”式的论文占据了绝大部分,研究群体具有不稳定性,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对发表多篇论文的作者进行研究发现,相关论文多为高级别课题的研究成果,如董文梅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课题(教育类)”,一般课题“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及北京市2006年度“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8篇。由此可见,以高级别课题为统领,对于引导我国科学研究朝着科学、稳定的方向迈进,培养稳定的作者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研究内容具有不平衡性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内容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1)学习运动技能中,关于内隐学习的相关论文较多,运动技能形成的科学原理和解剖学基础的研究较少;(2)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中,注重表象和情境教学法,而其他一些教学法如仿生教学法,念动教学法等几乎没有研究成果。

3.3 研究存在滞后性

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分析发现,运动技能学科学研究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动技能学研究缺少预见性,致使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潜在价值的研究内容不能得到挖掘。

4 建 议

4.1 加大对运动技能学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研究者自身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能力。既要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又要对自己现在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

4.2 创造条件,调动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科研人员、教师和教练员进行运动技能学的科学研究,鼓励高职称的科研人员多进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交流。

4.3 增加运动技能学的课题立项,加大对运动技能学科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运动技能学科研顺利、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新兴理论在运动技能学中的应用,不断使该学科研究内容分布均衡。

4.4 科研工作者和基层教师要保持沟通,以便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推动、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4.5 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提供训练技术和锻炼方法指导,倡导科学运动技能学习,为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服务。

[1]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锡让.实用运动技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宋元平,马建桥.排球运动技能学习分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崇喜,李高峰.“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中足球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的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04-1106.

[5]黄志剑,邵国华.不同类型运动技能保持特征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9):66-69,79.

[6]董文梅,毛振明.对运动技能进行分类的新视角及“运动技能会能度”的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4):5-8.

[7]杨锡让,张禹.运动技能学学科现状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65-867.

猜你喜欢

论文技能运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劳动技能up up!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画唇技能轻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