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双子模型”理论管窥

2012-11-09

运动 2012年20期
关键词:双子木桶木板

田 穗

(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我国现有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于1983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的了丰硕的成果,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其中,众多的学者对训练学中经典理论“双子模型”(田麦久,2002)及其应用提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笔者的观点是双子模型对竞技能力的描述是合理的,但是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才产生了较多的不同的意见。

1 关于双子模型的调查

为了了解“双子模型”的被关注程度,笔者在北京某体院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的对象之所以选择了小样本,是出于这样考虑:体院作为专业院校有其代表性,而本文所需要的数据只是一般了解。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双子模型的被关注度调查表

从调查结果来看,该调查样本中对“双子模型”了解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在社会学专业中了解的人数较少。但是笔者惊讶的是对“双子模型”比较清楚的3个群体中均很少,这说明对该理论的研究与贯彻还不够。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居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对“双子模型”对训练的指导作用不理解和持否定态度。这个简单的小调查至少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对双子模型的研究与学习还处于低级阶段,还需要积极探索。

2 需要明确的概念

“双子模型”主要是由“木桶理论”和“积木理论”2种理论构建的。对于竞技能力的构成长期以来研究就有很大分歧,田麦久博士经过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双子模型”理论。

2.1 木桶理论

1985年日本的本勇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体育领域中经典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由竖直的众多木板组成,桶中装水;桶水面的深浅表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之高低,水桶的木板的高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在这个已经假定木板高低不平的模型中,桶里能够放进多少水,不看木板中最长的那一块(代优势子能力),而要看最短的木板(劣势子能力)有多短。

2.2 积木模型

现有材料显示,“积木模型”是由9块积木组成,红色3块、绿色3块、黄色3块。研究者把积木的体积认定为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 3种颜色的积木则表示各子能力。假设从积木整体中转移走2块红色颜色积木,再用一块黄色的积木和1块绿色的积木“替换”到积木中(这一块黄色和绿色的积木从哪里来研究者没有说明),最后积木的体积,也就是说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仍然保持不变。研究者试图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2.3 双子模型

权威研究者认为,“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分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说明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2种模型揭示竞技能力不同子能力之间的联系。2个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等。所以,“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当积木模型提出时911事件刚刚发生,受双子大厦的启发,所以研究者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实质上这几种说法都是为了说明竞技能力与运动素质的关系。

3 对双子模型的不同理解研究

3.1 木桶理论与合金理论的争论析辩

关于竞技能力与运动素质的描述,在2000年有学者提出“合金理论”。这2种理论运用于训练学中,都是为了比喻竞技运动中多种复杂关系。合金理论运用于训练学总结为:人体运动能力的构成,不是各项运动素质的机械叠加,而可以理解为合金,合金的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金属的特性各自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类运动的能力构成是极端复杂的,有研究者提出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木桶到底有多少块木板构成,每块木板的作用是怎么样的,这是研究的重点。“合金理论”研究者认为,“木桶理论”的过于简单机械的比喻根本不能解释人体的有机整体系统以及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木桶理论”仅仅可以形象的比喻一下运动员各运动素质协调发展得重要性。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合金理论”出现了。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诸多争论中所涉及到的2个概念“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有轻微差别,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的一种。笔者认为,在讨论到“双子模型”时可以淡化这种区别。

有专家研究认为,“木桶理论”和“合金理论”其实是一样的,没有实质区别。“木桶理论” 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强调运动能力各子能力整体发展不可厚此薄非;“合金理论”则强调了身体子能力之间复杂关系。原来就有专家研究提出“木桶理论”不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论点。研究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子能力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非衡结构),从哲学上来说,这种非衡结构存在也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被其他发展较高的子能力所代偿。

研究者由此进而提出,训练就是要找出并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逐渐促进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另外,认为“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平衡理念,要求训练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3.2 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析辩

实际上这些理论都是想告诉人们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以及对训练的启示,但是由于各项素质的难于量化,各项素质对于各单项运动成绩的重要性也难于量化。也就是说,“木桶理论”的木板的高低难于确定,木板的多少难于确定,限制了人们对“双子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另外“积木模型”的机械置换小木块,是否合理也没有新的解释,研究者说明的9块积木在所作的图上却有18块,也没有解释清楚,造成了一些误解也在所难免。

这一理论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外延含义也有很多的理解和解释。首先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不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的。木桶理论强调的是最短的木板过短会影响长木板的进一步发挥,也就是说为了让运动员成绩持续提高,要注重的是对不足的及时弥补。但还是应该理解为运动成绩的取得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的,只是某些时候短的木板会影响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理解应该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

但是作为科学研究当前还不能准确地界定每项子能力对运动能力的贡献,也就说现在不可对“双子模型”有过高的期望,它只是一种对运动现象的正确描述,需要做的是如何来完善来发展。另外,“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实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小积木块只是代表了9块不同的子能力,从外界拿两块换上也是说明了子能力的“补偿作用”,作为木桶理论,如果那块木板短了,可以从外界拿一块换上也是“补偿作用”,原理是一样的。

4 结束语

“双子模型”的出现揭示了运动能力与运动素质之间的辩证的朴素关系,当理解和利用它来解决训练问题的时候会因为理解的切入点不一样而有较大的偏差,这是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更加明朗,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我们对“双子模型”的研究会更为深入。

[1]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5-148.

[2]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1-4.

[3]黄香伯.运动能力的系统结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69-71.

[4]延烽.对木桶理论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不适应性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1(4):61-65.

[5]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猜你喜欢

双子木桶木板
二大爷的军大衣
麦 田
木桶兄弟
木桶和篮子
木桶兄弟
红苏雀
当“双子”遇上“金牛”
蓝斯诺占星转载之月亮双子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