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切记避开“雷区”

2012-11-01洪方煜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雷区配角题意

洪方煜

高考作文本质上是应试作文,所谓应试作文,按照浙江作文阅卷大组长陈建新教授的阐述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遵照考试方的要求,由考生本人当场完成规定题目和要求的作文。陈教授强调,如果违反上述限定,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是作弊作文。笔者粗略统计,浙江省今年31.5万考生中,作文得分在40分以下的占了八九万,接近三分之一,这其中,相当数量的考生并非作文水平低下,而是審题不细,或有作弊的倾向,才得了低分。那么,考生如何才能避免作文“雷区”,确保自己的作文成为二类文甚至一类文呢?笔者结合今年浙江省的阅卷情况,试分析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五大问题,希望对广大高中生有所警示。

一、审题不确

作文题(略)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材料,即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主要内容来自于台湾女作家的同名文章;二是引题,即网友的三种评论;三是命题,即文题中的“你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作文;四是要求,包括题目、文题、字数、其他要求等。

材料部分有两个关键词:路上奔跑的人与路边的鼓掌者。按阅卷大组的阐述,其含义辨别如下:

路上奔跑的人,在博文中原指成绩好的优异学生,也可指后文提到的钢琴家、明星、歌唱家、政界要人等,概而言之,指一切社会成功人士,如果拓开理解,可引申为正力争上游的人,或正在努力奋斗的人,即潜在的社会精英。

路边的鼓掌者,在博文中原指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可指善良的普通人,可扩大到普通民众,材料中则重在指为人鼓掌的人。

两者之间并非静态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转换。

引题部分,命题者选取了网上的三种意见,为考生指明了写作参考范围,方向很明确。

命题部分,出题者明确告诉考生,写作时选用任何一种意见都行。表达方式上,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部分,关键只有一句: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换言之,不管考生选取三个网民结论中的哪个,都要围绕路上奔跑的人或路边的鼓掌者的含义展开,否则,抛开这个材料的含义,另写一套,就有偏离题意之虞。

今年,不少考生没有认真审题,仅看到了材料之中的几个词语,就匆匆下笔,往自己作过的文题上靠,写成了做一个受人欣赏的人,做一个乐观幽默的人,或大谈“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优秀品德,稍好一点的,谈教育中的成人与成材关系,这些都偏离了题意,因而得不到高分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点题不明

与完全离题的考生不同,有一些考生,虽然吃透了题意,写作时也能围绕材料的主要含义展开,却缺少扣题意识,因而其作文与材料的含义若即若离。这类考生,往往追求一种自由的文风,行文比较洒脱,但在匆忙的阅卷环境中,很容易被判为离题。一篇题为《追求夏天的童话》的文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其中有一位老师给予了不及格的分数。不妨看其中的两段:

我不是没有劝过妈妈让妹妹好好放松。妈妈总会白着眼说:“这社会,不去争就不会有结果,你看看外面多少的补习班,看看人家孩子那么优秀那么多才多艺,我不奢求你们以后当什么数学家、思想家,我只要让你们活得不平凡一些罢了,至少,你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宁愿活得自在平凡一些,也不能得偿所愿。

毒辣辣的午后,妹妹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上前,把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悄悄地递到妈妈面前,白皙的皮肤被日光整得黑黝黝的,活像从煤炭堆里爬出来的。妹妹边察看妈妈,边紧张地抹了抹顺着脸颊流下的汗珠。妈妈的脸色有点不同寻常,额头的“三”一直紧锁着,抿了抿嘴唇:“你们班最高几分?”“96。”妹妹胆怯地回答道。妈妈很不满意的样子:“你看看,你看看,你说为什么老是比不上别人呢,你说怎么不给我争争气呢,你抓紧去复习吧!”毒辣辣的午后,毒辣辣的日光,折射在一个落魄的背影上。

文章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本该快乐的童年,本该美好的青春,由于现实中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过早地告别了童年,告别了青春。文章借“妹妹”的形象反映现实,令人同情而又无奈,典型而深刻。但由于没有明确地点出“做个奔跑的英雄”“站在路边鼓掌”等关键字眼,致使一位阅卷老师给出了很低的分数,幸亏另一评给予了高分,进入抽查范围,最终才避免被错杀。

同样的情况不少,如一篇写成长路上自己不断努力的记叙文,考生或许认为自己是围绕“做奔跑的英雄”这个主旨行文的,但在通篇文章中,找不到一句相关的意思,阅卷老师即使想宽容点,也爱莫能助。而某篇写“父亲的爱”的文章,其本意虽然是想表现父亲一直在“我”身边为“我”鼓掌,可惜这样的意思没有明确点出,最终也没有得到高分。

三、用心不正

前文说过,考场作文最本质性的定义是考场写就,但有些考生,心存侥幸,事先作了一些准备,主要有两类:一是准备好一篇文章,考试的时候,根据题意,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往题意上靠;二是准备好几个语句优美的段落(注意:并非素材),到时将几个段落组装成一篇文章,拼凑的痕迹极为明显。这两种文章,浙江省专门列出了两个名词:宿构与套话。

先来看一篇宿构的典型(限于篇幅,有删节):

突破

浙江一考生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

——清·张潮《幽梦影》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到底是应该有所作还是有所息呢?闭上眼睛,耳边是一幅幅画作对我的低声倾诉,让我知道了世界是如此宽广,以及突破后的光彩。你看过马奈的《吹笛少年》么?少年的悠然自得,我似乎可以听见牧童悠扬的笛声,感受那悠扬的笛声。你看过凡·高的《星空》吗?那浓烈的色彩,那满天的星斗,夹杂着细碎的蝉鸣,让我心生歆羡。《最后的晚餐》那饱满的构图,我好像可以听到基督徒们的窃窃私语,耶酥在死前的淡定让我敬佩。

…………

耳边又响起那一声声轻柔的倾诉声,提醒我要充满信心地奔跑下去。声声入耳,句句在心,不虚此生。

对这一篇文章,阅卷大组认为,文章写得很美,但其主要内容与作文中的材料无必然联系,有专家还指出,真正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决不会存在如此简单的审题问题。显然,这是一篇有备而来的文章,只在一些关键处生硬地点了一下题意,属于典型的宿构作文,按大组规定,判定为四类文。

近年来,套话作文一直是浙江高考严厉打击的对象。其含义为:考生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通常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近年来扩大到一切名人或群体),像一张张膏药一样,考生看到题目时,随便抽取这样的两三张膏药,拼凑成作文的主体。

今年便有考生先写一个历史人物或知名群体,将其定位为奔跑的英雄,将自己定位为坐在路边为他鼓掌的人。对此,阅卷大组专家指出,如果允许这样的作文得高分,以后的考生只要如此照搬,我们就应该给高分,那么今后中学的作文还用得着教吗?如下面这几段文字:

醫者,“悬壶济世”

浙江一考生

选择了那身白衣,就是选择了他们的人生,就是选择了救死扶伤的天职。和平的年代里,他们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战斗。当人类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灾难,天空不再是蔚蓝,当人们逃不出SARS病毒时,他们没有逃避。他们穿上盔甲般的隔离衣,他们说,这是无悔的追求。有人说他们傻,一旦被感染,就可能会付出死亡的代价。但更多人说,他们很伟大。因为是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死神手中救出一个个年轻或已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面容有些疲惫,很像科幻小说里的大法师法力用得过多后的模样,但他们的微笑依然甜美,他们说,那是无悔的追求。在这场没有硝烟与炮火的战斗中,他们始终坚定地站在最前沿,他们对自己的信念不悔,不弃。只要相信,就会有奇迹。一个又一个患者痊愈了,出院了,他们却依然不能合眼。有人问,这样做追求到了什么。他们不会回答,只是看着痊愈的人脸上浮现出灿烂的微笑,足够诠释一切。有一天,当所有的硝烟终于散去,阳光重新撒满爱的土地,他们依然穿着白衣,为胜利鼓掌,笑容疲惫而甜美。

救死扶伤闯险关,艰辛历尽意未残,矢志从医言不悔,一朝为病更知难。

他们,都默默为他人贡献着自己,都在为他人鼓掌,亦是为自己鼓掌。

显然,这个事例跟奔跑与鼓掌没有必然联系,其主题适用很广泛:奉献、坚守、顽强、事业、选择、奋斗、信念……换言之,这个材料及其外在的语段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只在考场中作了些简单的点题,缺少现场意识。

当然,打击套话作文并不是说考场作文拒绝准备,而是拒绝套话或宿构,不懂得变换。考生准备一些素材、写法,还是允许的,关键是看现场如何运用,是否为这特定的作文题量体裁衣,是否具有一种必然性、唯一性的联系。

四、思路不清

文章如流水,要按一定的“路”行走,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如总分、远近、中外、并列、层进等),思路清晰了,文章才会条理清楚,眉清目秀,给人留下好印象。但不少考生,在动笔之前没有总体的规划,写到哪里算哪里,思路不清、不畅,中心不明确,主旨不集中。如下面一篇文章(有删节):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浙江一考生

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生活中总有一些被人赞扬的人,而他们往往也是与我们生活得最近的人,也许他们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假如你刚好在他的身边,就请为他好好地鼓鼓掌吧。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烦恼,也有着平凡的缺点。

…………

如果我们做不了英雄,何不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也许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即拥有无上的荣誉。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沉重的负担,而是拼命地为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苦苦奋斗。我们是充满幻想和梦想的一代,这个世界等待着我们的又何止是鲜花?我们需要做的是认清现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就足以证明你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站在跑道上,还是伫立在路边,只要你们是站在同一片大地上的话,你们都是平等的。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

终有一天,你会成为英雄或者是路人,无论是捧着鲜花还是奋力鼓掌,都请记得世界因你而多彩。

初看此文,标题观点鲜明,语言通顺。行文上,作者的观点从材料的关键语句引出,主体部分结合社会现实与个人感悟展开,结尾作了总结,结构十分完整。仔细读来,则并不尽然。文章的主要问题如下:

1.观点不明确。按照标题,文章的观点是做一个坐在路旁鼓掌的人,这一点没有疑义。但在论述中,作者不自觉地将分析引向平等上,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而不是认识到站在路边鼓掌的价值。更为可惜的是,文章的总结未能再次重申观点,而是“你会成为英雄或者是路人,无论是捧着鲜花还是奋力鼓掌,都请记得世界因你而多彩”,再一次游离了题意。

2.重心不突出。诚如上文分析,文章落脚点在“路边鼓掌”,但在分析中,又时时扯回到奔跑的英雄上,看似辩证,实则分析不明确,重心不突出。

上述问题,本质上是思维不清晰、下笔前未能很好理清思路所致,这一点应引起广大考生注意。

五、比拟不当

这次作文,不少考生为了让文题漂亮些,运用了一些比喻,将奔跑者与鼓掌者的关系喻为主与次、主角与配角、正角与衬托者、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对于这种比喻是否成立,阅卷大组进行了讨论,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喻体与材料并非契合,只是有点搭边,判断偏题还是离题关键看考生如何分析,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棍子将所有作文打死。当然,这些文章还要与完全从材料中引出的写作者(即完全契合题意的作文)区别开来,因为这次在要求中特别标明“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作文”,所以,这类文章,不宜打为一类文。

来看一篇例文:

配角人生亦精彩

浙江一考生

选择是一门学问,它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经验,如刘继荣女士的女儿,她选择成为一个路边鼓掌的人,这有何不可?成为配角,更精彩。

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她不懂名与利的相争,不明社会官场的险恶,她愿做一个路人,为那些焦点人物,献出自己最真诚的掌声,她体现了一种不争的品质。古今来者,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配角,我想到了陶渊明先生。在自己的田园之中安得其乐,或植杖或耕耘,不与官场钩心斗角,不争虚名。正是他的不争而谁能与之争?在配角的人生中过闲情逸致的生活。

而争当主角之人并非有好下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当年的自信自豪的周瑜,可他争做王者,自诩为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在诸葛亮出现后,嫉妒的心理使他一步步坠入深渊,对诸葛亮加以陷害,最后一声长啸“既生瑜,何生亮”,终结了人生。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是毁了一位人才,若他能移樽就教,虚心做一个配角,历史上是否又多了一段佳话呢?配角的人生并不比主角的人生更不精彩,而在于你的心态。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个配角,装点着世界,而有这样一位配角,他装点了全中国人民的内心。“最美司机”吴斌,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将“英雄”二字抒写得墨迹饱满,使人肃然起敬,这样亲切而又庄严的人,使我们去探究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充满着和善的力量,他虽死犹生,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一直影响着我们。一身正气酝酿成的高素质司机,你装饰了中国,又触动了我们的心。配角人生能不精彩吗?他伟大,而又高尚,他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选择配角人生,并不比主角人生来得差劲些,一切在于人的心态,人的选择。多一种谦逊的气息,多一种温和的习性,多一种低头的勇气。在配角的人生中,我们一样活得精彩,当世界的配角,你是自己的主角。

巴金有句话:人不仅仅是靠米生活的。选择配角人生,是心理的挑战,也是精神的升华,在自己的精神境界可谓更高一层。让我们勇敢地选择配角人生,活出一样的精彩。

阅卷大组认为,作者能从材料中引出观点,但在题意的理解上,将奔跑者简单地对应为主角,将鼓掌者简单地对应为配角,在分析中未能很好地自圆其说,所用的事例未能很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思路有点混乱,属评分说明中“偏离题意”的一类文章,综合其各方面要素,最后评定为三类上。

这篇文章警示我们,如果对象征比喻没有把握,不如直接写关键词,那样就不需要转化,从而确保自己的文章得到基准分。

猜你喜欢

雷区配角题意
再渺小也要发光
谨防“勾股”中的“雷区”
你要避开的 “雷区”
你很次要,不可缺少
因式分解八大“雷区”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
巧过雷区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