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述评

2012-10-28山东裴芳芳沈阳李东花

职业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霍兰德人格特质研究型

山东 裴芳芳 沈阳 李东花

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述评

山东 裴芳芳 沈阳 李东花

霍兰德提出的职业选择理论对于青年人有针对性选择适合的职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我国现阶段青年就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职业的选择理论无疑能为青年人顺利就业减少阻碍。

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述评

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于1971年提出职业性向理论,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是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本文主要对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进行述评,意在推动我国职业选择理论发展。

一、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概述

约翰·霍兰德假设人的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应。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霍兰德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构成:①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六种类型;②工作环境也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六种;③尽量寻找那些能运用自己的技术、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在其中扮演令自己愉快角色的职业。④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职业环境类型和人格类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霍兰德关于人格类型的分类

1.现实型(R):动手能力强,喜好从事实物的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善言辞,缺乏社交能力,喜欢用手或是用工具制造修理一些东西,喜欢从事室外工作或操作机器。

2.研究型(I):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喜欢与思想有关的研究活动,具有聪明、好奇、有学问的特征,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

3.艺术型(A):偏好模糊、但喜欢在写作、音乐、艺术和戏剧等方面进行艺术创作;厌恶明确、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想象丰富,看重美的品质。

4.社会型(S):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喜欢与人合作,积极关心他人幸福,喜欢给大家传递信息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不喜欢与材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通常表现出重视社会和伦理道德问题的价值观。

5.企业型(E):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效益的活动。精力充沛、自负、热情、自信,具有冒险精神,能控制形势,擅长表达和领导。

6.常规型(C):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工作,看重经济上的成就。相比领导更愿意处于从属地位、跟随大流。他们具有细心、顺从、依赖、有序、有条理、有毅力、效率高等特征。

(二)职业环境模型

霍兰德提出六种与人格特质相对应的职业环境模型,他认为,一种职业环境就是一种职业氛围,而这种职业氛围又是由具有类似人格特质的人所创造出来的特定环境,它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念、态度倾向和行为模式。

1.现实型的职业通常是对实物进行操作的工作。通常具有现实型人格特质,倾向于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也用他们的机械和技术能力进行生产。

2.研究型的工作通常是那些对物理学、生物学或文化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通常具有研究型的人格特质。

3.艺术性的工作通常是指进行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创作的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通常具有艺术型的人格特质。

4.社会型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具有社会型的人格特质。

5.企业型的工作主要是指通过控制、管理他人而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目的的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通常具有企业型的人格特质。

6.常规型的工作主要是指对数据进行细致有序的系统处理的工作。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具有常规型的人格特质。

(三)霍兰德六种类型间的关系

1969年,霍兰德等提出六种职业环境模型的环形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根据霍兰德理论,个体可能同时具备多种类型的人格特质,不过会有一种占优势,其他相对较弱。六种职业兴趣类型(R、I、A、S、E、C)按顺时针方向排成环形。两种兴趣类型间有相邻、相对、相隔三种关系。其中,相邻职业类型间关系最紧密,相对最远,相隔居中。此模型是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的精髓,根据霍兰德的四个基本假设,职业者的人格特质与所选择的职业环境相一致时,他才能达到工作的最佳状态,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才会得以高水平地发挥。

在六角形模型上,任何两种职业类型之间的距离越近,其职业环境及人格特制的相似度越高,处于相对位置上的两种类型,它们的相似度最低。同时,六角模型也表明了六种人格特质类型之间的一致性。相邻的类型,即那些在六角形上相近的类型组成了最一致的模型。基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霍兰德认为,职业者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尽量选择与自己人格特质相一致的工作环境模式。这样比较容易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以及心理上的愉悦感。

二、关于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的评价

(一)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提出个性的整体结构并分类,而不是将一个人分为各种简单的要素进行研究。同时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特质的划分,是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不断修正和发展而来的。他提出的六种职业环境模式包括了美国职业词典上所有的行业,因而其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够给予即将踏入工作的青年以指导,使其进行职业选择时不至于盲目。

(二)六角模型可以对人格特质类型与职业环境类型之间的适配性进行评估,可以对人们职业上的焦虑、忧郁或是其他负面的情绪作出分析,从人格特质与职业环境模式的匹配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只是一种静态理论,将人的兴趣、能力都看成是既定不变的,并没有考虑到人动态发展的一面,但是由于环境、社会因素、家庭等的影响,人的能力和人格是会发生变化的。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择业已经不是个一劳永逸的过程,一个人一生可能要面临多次职业变动,以致该理论在指导当代职业生涯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了不足。

(四)根据心理学上的观点人的人格并不是具有一面性,而是可能具有双面性,这就造成他的两种职业性向,如果他具有的两种职业性向是紧挨着的,那么他将会很容易选定一种职业;如果职业者的职业性向是相互对立的,这时多种兴趣将会驱使他在多种不同的职业之间去进行选择,于是,他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会犹豫不定。因而,如果单单靠着人格测试理论的测试就判定职业取向未免有所偏失。

(五)与其他心理测量一样,霍兰德职业人格测试结果并不能做到绝对精确地反映被试者的人格特质。会由于测验方法、测评环境和被测者自身因素等的影响造成误差,因而测量结果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参考而非唯一标准。

(六)对施测人员的要求较高,根据霍兰德的理论,在进行人格测试时施测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以免由于缺乏经验造成测验的乱用、误导。这就造成霍兰德理论的局限:如果没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那么这套理论就不能充分发挥其进行人格特质和职业环境匹配的功能。

[1]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刘海玲,王利山.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2005(22).

[3]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求索,2009(7).

(作者单位:裴芳芳,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东花,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 李艳华)

猜你喜欢

霍兰德人格特质研究型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荷兰“家畜养老院”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纵容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