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辛临床应用中剂量问题的探讨

2012-10-26白玉陈小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4期
关键词:方剂学汉唐经方

白玉 陈小红

细辛临床应用中剂量问题的探讨

白玉 陈小红

目的探讨细辛临床应用中的剂量问题。方法 对比研究经典方及现行《方剂学》中有关细辛用量与临床中关于细辛用量。结果经方中细辛用量一般为30 g。而现代的方剂学中关于细辛的用量约为经方的1/10。临床用量多集中在3~5 g之间,高于方剂学中用量,但低于经方中用量。结论古、现代临床处方中细辛用量与现行《方剂学》,规定的用量相距甚远,这可能与细辛使用部位和方法不同有关。

细辛;剂量;临床应用

民间俗语讲“细辛不过钱 (1钱=3.125 g),过钱命相连”,而“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本草纲目》引《本草别说》:“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自此之后细辛的用量一般在一钱左右。但《本草纲目》中所讲的“细辛不过钱”指的是散剂,而非煎剂。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细辛入煎剂若仍拘泥于“不过钱”之说,则疗效较差。本文通过调查本医院有关细辛处方中的细辛用量,来探讨细辛临床应用中的剂量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经典方及现行《方剂学》中有关细辛用量的成方,提取细辛用量,并将古用度量单位换算成克。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本医院关于细辛的处方单,共203张,提取细辛用量。

1.2 方法 对比研究经典方及现行《方剂学》中有关细辛用量与临床中关于细辛用量。

2 结果

结果如表1、表2所示,经方中,我们主要提取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以及独活寄生汤中细辛用量,在古制中用量一般为2~3两,折算为克,一般在30 g左右。而现代的方剂学中关于细辛的用量比汉唐时期明显减少,约为经方的1/10。临床用量多集中在1~6 g之间,高于方剂学中用量,但低于经方中用量,约为经方的1/5。

表1 经典方及现行《方剂学》中细辛用量

表2 临床应用中细辛用量

3 讨论

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细辛为马兜铃科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祛风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用法与用量为1~3 g。散剂每次服0.5~1 g。外用适量。《神农本草经》谓其辛、温,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的作用。《药性论》谓:“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流泪,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虽然细辛首次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但并没有对本药的用量给予规定,之后汉唐时期的用量多由当时的医生自己根据经验决定,如本文中所纳入的方剂均为汉唐时期的经典方剂,其用量均大于后来关于细辛的用量,基本维持在30 g左右。陈承的《本草别说》首次对细辛的用量做了规定:“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神农本草经》谓““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然医家对此多有异意,但这一观念仍然被传承起来。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细辛3 g入煎剂,疗效较低。而高剂量的细辛并没有增加毒性反应,如李晶晶等[1]将120只SD大鼠称重标记,随机分为细辛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细辛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各30只,各给药组依次按0.18、0.95、1.72 g/(kg·d)剂量灌胃;对照组给以等体积(3 ml)双重蒸馏水,1次/d,各组连续给药4周,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结果显示长期大量服用细辛可轻度影响大鼠的饮食和体重,表现为饮食减少和体重减轻,但停药后即可恢复;对肝组织及肝功能均有影响,以细辛高剂量为甚。他们认为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样损伤,导致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甚至坏死,且能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但不会产生延迟性毒性反应。同样甄言君等[2]通过动物研究发现超大剂量细辛全草水煎30 min后小鼠灌胃,虽然部分小鼠表现出消化功能抑制,体重减轻,但并无严重毒性反应。说明增加细辛用量并不一定加重病情或引起严重并发症。近现代的临床应用也经常使用大剂量细辛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疾患,如许运文等[3]报道其本院一例患者左侧肢体偏瘫3月,左侧头部自觉发凉怕风,左上肢肌力减退,他们采用大秦艽汤治疗,其中细辛用量达30 g,取得成功,患者于服用6剂后手变温,上下肢活动变灵活。本研究显示在汉唐细辛用量一般为2~3两,折算为克,一般在30 g左右。而现代的方剂学中关于细辛的用量比汉唐时期明显减少,约为经方的1/10。临床用量多集中在1~6 g之间,高于方剂学中用量,但低于经方中用量,约为经方的1/5。虽然临床中细辛用量低于经方中用量但比方剂学中规定的要高,证明适当增加细辛用量可提高疗效。周祯祥[4]研究显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药剂量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完全符合率仅为37.84%,不符合率高达62.16%,相差1.64倍。说明细辛入汤剂使用,适当增加剂量是现代临床应用细辛的基本事实和必然趋势。

我们认为导致临床细辛用量“一钱 即3 g”的原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谓的细辛不过钱是指细辛入散剂不过钱,并没有明确指出入煎剂不过钱。而后世所谓的细辛不过钱可能是对李时珍的误解。许俊华等[5]通过实验表明细辛煎沸后15 min内,挥发油损失76%,而煎沸后25 min,则损失率达100%,说明细辛入煎剂后毒性作用大大减低,这可能是入煎剂后应适当增加用量的另一个原因。

[1] 李晶晶,杨伟峰,周祯祥,等.细辛的长期毒性研究-长期大量服用细辛对大鼠肝组织形态学及功能的影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1):5-7.

[2] 甄言君,刘芳,孙宏勋,等.超剂量应用细辛对小鼠肝、肾影响的实验观察.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1):29-31.

[3] 许运文,赵茂林,朱宗敏.细辛用量浅谈.2006,25(6):414-415.

[4] 周祯祥.关于科学界定细辛临床应用剂量的研究.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6):54-55.

[5] 许俊华,吴德康.对含挥发油中药后下的初探.时珍国医国药,1998,9(4)∶35.

255120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药剂科

猜你喜欢

方剂学汉唐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汉唐时期乐浪公、乐浪王爵号的除授与变迁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汉唐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多元化评价考核对高职基础课程《方剂学》教学的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