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研究

2012-10-13陈芳芳刘云东李英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倾向性高水平武术

陈芳芳,刘云东,李英奎

(1.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2.宿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研究

陈芳芳1,刘云东2,李英奎3

(1.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2.宿州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趋于体育专业院校和武术专业;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和社会,而不是家庭;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普通院校的压力会相对较大.文末,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高等院校;倾向性;影响因素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人才又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因此高等院校和高校人才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1].长期以来,高水平运动员继续学习深造都被列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运动队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2],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和激励政策,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开始选择和进入高等院校,这不仅提升了运动员自身的文化和训练水平,更有效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供高水平运动员选择的学校以及专业方向也在逐渐增多,于是一种新的困惑摆在了众多面临入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的面前,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高等院校和什么样的专业继续深造?尤其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此环境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受到强烈冲击[3],运动员们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提早做出规划,毕竟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种尝试和创新,本文选择88名正在高校就读或已经毕业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4-5]等方法对他们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加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阶段运动员就读倾向性影响因素,从中梳理出有效地结论,希望为今后更多的面临入学的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借鉴和指导,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

本文特指正在高校就读的或已经从高校毕业的国家武英级及以上武术套路运动员,为叙述方便,以下采用正在就读组和已经毕业组加以区分,合称“两组人群”.

1.2 高等院校

根据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所就读的院校,本文将其划分为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专业院校两种类型,以下简称为“两类院校”.其中体育专业院校主要是指我国现有14所体育大学和高等体育学院,而其它一些经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具有招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资格的高等学校称为普通高等院校.

表1 正在就读组对同等级两类院校重新选择情况一览表

2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就读倾向性分析

问卷的第2项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根据您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结合您目前的实际情况,若有同等级的体育专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供您选择,您会更倾向就读:(1)体育专业院校里的武术专业,(2)普通高等院校里的武术专业,(3)普通高等院校里的非武术专业”?

通过对有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正在就读的42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体育专业院校的20人中仅有6人改选就读普通院校,约占30%,而普通高等院校的22人中则有16人愿意重新选择,约占72.7%;重新选择后倾向就读武术专业的人数由原先的23人增加至35人,增长比例约52%,非武术专业的人数则由19人减少至7人,仅为原人数的36.8%.具体数据见表1.

而对于被调查的46位已经毕业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而言,由于受到当前工作现状、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进行重新选择的变化率都相对提升,体育专业院校的24人中有10人改选普通院校,约占41.7%,就读普通高等院校的22人中有18人改选体育专业院校,约占81.8%.重新选择后倾向就读武术专业或其它体育专业的人数由原先的25人增加至38人,增长比例为52%,非体育专业的人数则由21人减少至8人,约占原人数的38%.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表明:虽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大的趋势仍然是选择体育专业院校.

表2 已经毕业组对同等级的两类院校重新选择情况一览表

3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就读倾向性往往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具体可分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四个方面.

本次问卷分别对两组人群入校前、后的倾向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数据整理结果如表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入校前,在选择就读体育专业院校的44名运动员中,有47.5%的人把个人因素放在第一位,42.4%的人把家庭因素放在第二位,44.1%的人把社会因素放在了最后一位.而在选择就读普通院校的44名运动员中,有52.3%的人把家庭因素放在了第一位,40.9%的人把社会因素放在第二位,对于学校因素大多人则把其放在最后考虑.(2)入校后,54.5%的体育专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将社会因素排在第一位,34.1%的将个人因素放在第二位.而就读普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中59.1%的人将个人因素放在了第一位,家庭因素则由原来的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

表3 两组人群对于就读倾向性的四个影响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的调查统计一览表

以上数据表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入学前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家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在选择就读院校时过多地受到了家庭因素的影响;然而当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提高,尤其是当经历过就业所带来的残酷的社会竞争后,他们在选择就读学校时更加注重从个人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要,更能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长对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因此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他们就读倾向性的影响更大,而家庭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下降.

4 两类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因素比较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各影响因素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做出重新选择时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为今后那些面临入学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提供更细致的参考依据,故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类院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一次纵向的比较.

4.1 学校因素对两类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图1 学校宏观因素对就读普通院校和专业院校的倾向性影响程度对照图

图1、图2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给出了学校因素对就读普通院校和就读体育专业院校的倾向性影响程度的对照.

由图1可知:(1)无论是就读普通院校还是专业体育院校的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他们最看重的都是“学校专业的就业前景”;(2)“学校专业的专业水平、文化学习管理、学籍管理、竞赛机制及学制年限”,这些因素对专业院校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要比对就读普通院校的运动员的影响更大;(3)“学校的考试制度”对专业院校的运动员影响程度远小于对普通院校运动员的影响,这说明就读专业院校的运动员们其考试压力相对较小.

图2 校微观因素对就读普通院校和专业院校倾向性影响程度对照图

由图2可知:选择就读普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倾向性更多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运动员优惠力度(约占60%);运动员训练竞赛管理(41%)、运动员奖惩机制管理(37%)、教练员能力结构(32%)、运动员训练保障(30%);而选择就读专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受运动员训练竞赛管理和运动员奖惩机制管理影响(均约占50%),其次是受教练员能力结构、运动员日常生活管理和运动员训练保障(均约占44%)三个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教练员专业水平、教练员教学训练年限、教练员职称及学历等因素对于两类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影响都很小.

上述分析表明:在诸多的学校微观因素中,运动员优惠力度对普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体育专业院校的运动员倾向性的影响,而运动员日常生活管理则恰恰相反.这一方面体现出在普通院校就读相对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就读专业院校的运动员们非常看重日常生活.

4.2 个人因素对两类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图3 个人因素对就读普通院校和专业院校的倾向性影响程度对照图

图3数据显示:(1)个人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普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影响最大(约占57%),而对专业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影响则很小;(2)对于所学专业对将来就业的影响度,41%的普通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认为影响很大,专业院校仅有25%的运动员持相同观点.(3)两类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对其余各影响因素的认识趋于一致.

4.3 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两类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在整理并对比数据后我们发现: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两类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就读倾向性影响程度并无显著性差异.概括来讲,社会因素中周围运动员的选择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就读倾向性影响最大,社会评价次之,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运动员家庭所在地区社会人才的需求则可忽略不计;家庭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意见、教师的引导和朋友或学长推荐,而父母的职业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影响程度甚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大的趋势仍然是选择体育专业院校.

5.1.2 入学前,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就读倾向性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入学后,高水平武术运动员更注重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5.1.3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非常看重“学校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所学专业对将来就业的影响度”.

5.1.4 就读普通院校相对就读专业院校的压力要大;“个人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就读普通院校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较大;

5.1.5 周围运动员的选择、社会评价、父母的意见、教师的引导、朋友或学长推荐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影响较大

5.2 建议

5.2.1 建议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体育专业院校,这样更利于透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做到“一专”,实现“多能”,从而使自身更好地长期发展,真正达到个人社会化.

5.2.2 建议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面临选择就读院校和专业时不要盲目的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应在参考家人、朋友或老师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专业发展前景及其就业形势和社会现状,同时还需对自身条件加以充分认识.

5.2.3 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普通院校会存在较大的压力,比如学习、生活和就业等,而且不一定就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因此需慎重考虑后做决定.

〔1〕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

〔2〕2001—2010 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体政字〔2000〕079号却2000年12月15日)第14条.[EB/OL]. http://1004320040021.bokee.com/6099155.html.

〔3〕李建良.福建师大体科院本科生知识选择倾向性调查分析[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76.

〔4〕蒋璐霞.中国功夫片的武打风格流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5〕陈芳芳.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G807.4

A

1673-260X(2012)05-0135-03

安徽省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9357)

猜你喜欢

倾向性高水平武术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武术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