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竞争才有进步 能专注才能发展——专访大力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文广

2012-09-26贾常艳

电器工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广变频用户

文/本刊记者 贾常艳/

电动机软起动是通过采用降压、降补或变频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动机及机械负载的平滑起动,减少起动电流对电网的影响程度,使电网和机械系统得以保护。电动机软起动器本身并不节能,但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拖动系统节能:降低电机起动对电力系统的要求,电力变压器选用可保证始终运行在经济运行区,降低电力变压器运行损耗,从而节能;电动机起动问题交由软起动装置来解决,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电动机的选择可以更科学,更经济、更合理。国外软起动行业发展比我国早,我国软起动行业从崭露头角到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用了20来年的时间,这些年也是积累和沉淀的20年。为此,我刊专门走访了大力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文广,对于他来说,公司从起步到今天,无不渗透着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电器工业》:中国电器工业软起动设备标准化联盟正式批准成立,首先恭喜您将出任联盟副理事长,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联盟未来的工作重点么?

高文广:过去联盟成员仅仅是软起动的同行,那时候的想法不仅是把襄阳的软起动厂家联合进来,还要把全国各地的软起动厂家逐步联合进来,这是过去我做的工作。通过这次协办大功率高压软起动技术研讨会,我觉得现在不只是要做原来想到的同行的联合,还要把与软起动有关的用户、关联企业、大学联合起来,包括行业中典型的代表性用户,主机厂,有影响力的设计院。在大功率高压软起动技术研讨会中,协助电器工业协会邀请来的电器行业的专家、设计院、主机厂、直接用户的专家,他们在软起动领域是很权威的。我想作为副理事长,我能做这些实际的工作可能有一些优势,从1989年我把中国第一台水电阻软起动卖出去,到现在有23年了,在软起动领域的客户群体中确实建立了很多人脉关系。再加上大力诚实创新的文化,在这个圈子里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和用户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产品好,厂家用,用完之后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样就推进了产品的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希望在一两年之内条件成熟之后成立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软起动分会,成立分会比起联盟对我们今后软起动工作的展开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电器工业》:大力电工作为国内电机软起动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跑者,最近公司完成的HVFS系列高压变频软起动装置又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请您谈谈公司科研自主创新的经验。

高文广:在自主创新方面,首先像总工程师余龙海,变频器事业部总经理任卫红,都是从研究所出来的,他们都是骨干,是研究所的氛围培养了他们的技术和兴趣,这是基础。

第二,公司在这方面有激励政策。为了在员工做出创新之后得到相应的回报,公司定有新品开发制度:拿出新品创造利润的5%奖励给开发人员,奖励是连续3年累加。也就是说,从一台产品开始使用起,3年内卖出去的产品都会按利润5%的奖励给开发人员。同时对突出贡献者我们奖励过宝马523,荣威750。这是物质方面的一个保障,从硬件方面尽量满足了开发人员科研的条件。

第三,仅仅靠我们自己的研发创新水平是不够的。我们自己虽然有不错的团队技术力量,但高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作,这些年也是比较成功的。当在技术上遇到难题自己突破不了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大学从理论上帮我们解决问题,大学很少做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主要是技术比较高的理论方面的指导,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专门的人去研究这个更高的理论,刚好这方面是大学的强项。比如变频软起动,我们与武大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校企联合一个成功的典范。一旦取得了突破进展,我们就会向前跨一大步。学校的理论水平固然好,但在实际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制造经验,因为某个具体制造工艺等都会影响整个效果的实现。所以自己没有一定的基础,完全依靠学校是不一定行的。公司自己也一直在做产品,一直在和用户接触,也在不断的研发和开发产品,我们坚持理论先行,质量跟上,所以只要理论上是对的,我们一定能做好。

《电器工业》:从国内一片空白到不断填补国内的空白,再到第一台降补固态软起动装置的创造,以及迫使德国西门子和ABB等国际巨头主动退出20000kW以下软启动的中国市场。请问公司是如何实现这一次又一次飞跃的?

高文广:从产品制造到用户使用的过程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用户对软起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功率越来越大,这样就对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做为企业,我们必须有对应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所以我们从建材行业起,做第一台水电阻,满足了建材行业后,我们发现钢铁行业的电机比较大,石化行业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根据他们的需求,研发对应的产品,特别是每一个行业的突破和每一个容量的突破以及每一个产品的突破。从水泥行业到冶金行业再到石化行业这是一个行业突破;另外,从1000kW到2000kW到20000kW,这是容量的突破;产品的突破指从水电阻到降压软起动,到降补软起动,再到变频软起动。所以实际上有行业的突破、容量的突破和产品的突破这三个突破,这个过程也是很艰难的。每个产品做出来,特别是大容量的新产品,都要等一两年才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这每一个突破还是要感谢我们的用户,他们给了我们这种机会,我们才有可能突破。

我们最大的难题就是产品研发出来之后没人敢用,没人敢吃这个螃蟹。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的企业负责人既是领导又懂电气技术,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机会。到目前为止我们新的产品在所有用户那里使用,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每次都是一次性成功。我们做产品做了20多年,这也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在这里我讲一个重庆钢铁集团的案例。当时重钢的电网很差,用我们原有的热变电阻的软起动是起动不了的,所以他们不得不采用国外的变频。国外的变频不仅价格高,而且在可靠性方面也不能很好的保障。因此企业负责人觉得倒不如在国内寻求解决,可是国内当时的技术都无法解决。我们就让他们尽量减少顾虑,把新的成熟的补偿技术加入到成熟的热变电阻中去,最开始为他们提供的是降补液态软起动技术,这样他们就有了接受的过程,将风险降到最低,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于是重钢副总经理董荣华派他们的电气权威和具体使用这个产品的厂家到我们的用户和同行用户那里实地考察,并与我们一起讨论,最后认为这个技术是可行的。这个试用结果也是一次成功。电机虽能正常起动,但是性能方面比较差,起动的压降、电流等比较大,因此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改进,将热变电阻替换掉加入新的降压技术,就是现在的降补固态软起动装置,效果非常好,还赢得了世界独创的美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让用户有太大的压力,同时也必须有让用户信服的实力。这不论是对重钢,对大力,还是对决策者,包括对国家的装备方面来说,都是共赢的。公司想做的长久,不能只看眼前,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问题,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可能长久。把对方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为用户做事,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实现飞跃。

《电器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韩英铎说过:从水电阻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的变频软起动,大力电工走过的过程,就是国内软起动技术走过的过程。请您谈谈大力电工未来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

高文广:让清洁的电能永远伴随人类是我们的企业愿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电,但目前来看,我们用的电不是清洁的,大电机一起动,电网波动,电压下降,灯就暗了,电气设备受到影响,这实际上是破坏了电能质量,同时还有谐波的污染等。所以软起动就是解决对电网的污染,就是要打扫干净电网,确保高的电能质量。其次,我们所用的电是不是用清洁能源发的电?用煤发电污染,石油是有限的,所以能不能不用这些发电?现在我们国家推进的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就不用再污染环境了,这里面就涉及了能源储存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做储能。储能的问题解决好了,一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发电企业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发电。另一方面小区、办公楼等就可以大量的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老百姓就能用上清洁的电能。所以“让清洁的电能永远伴随人类”的实现,并不是一两年的时间,是个长期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对用户对企业对社会对人类来说都好,所以这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愿景。这要做的工作很多,软起动、谐波治理、储能、发电、应用等,我们现在做的产品都是围绕“让清洁的电能永远伴随人类”来做的。软起动仅仅是其中一个小的部分。所以企业要想长久的做下去,就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做,从用户到社会到人类到自然,用户是最基础的,只从企业自己的角度出发是不行的。

作为大力电工五年规划,首先五年之内在软起动领域做到世界前三强,不论是从技术、市场份额还是规模。技术我们有很强的优势,市场上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国外的代理商。企业的规模至少要做到30亿以上。

《电器工业》:听说大力电工也在酝酿上市,可否介绍下上市的情况?

高文广:上市只是企业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上市过程很痛苦,但通过上市对企业进行规范,使企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去实现长远目标。目前上市工作通过3年多的努力,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正在按计划进行。

软起动的应用行业跨度很大,简单说,只要有大电机的地方,都会用到高压大功率的软起动。行业的跨度包括冶金、石化、化工、矿山、轻工、建材、机械、电子、水利等。越做越有信心,而信心是来源于用户的支持,来源于技术实力和校企联合的成功合作模式。同时按照企业的长期目标我们还有一系列软起动以外的新产品正推向市场。

猜你喜欢

文广变频用户
送给妈妈的贺卡
全封闭紧凑型变频调速电机设计
大型变频调速异步电机的设计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吸烟有害
基于变频式的宽输入开关电源设计研究
摸鲨鱼牙齿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