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围样板

2012-09-22

西部大开发 2012年3期
关键词:玉门铜川阜新

◎ 文/本刊记者 周 励

突围样板

◎ 文/本刊记者 周 励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在于,这些基本上与共和国同岁的城市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初级的资源产品,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如今却不得不经历着求索“新生”的艰难。

当城市资源接近枯竭之时,无疑是“釜底抽薪”。怎么让“资源”这把双刃剑“突出重围”而又“不刺伤自己”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样本呢?

阜新:中国第一个试点转型城市

作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阜新转型”的成败关涉全国400多个城市的前途和命运。

“100多年前,一个放羊倌在科尔沁大草原的边缘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石头,于是诞生了阜新这座城市。”这是关于辽宁阜新起源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在疯狂采挖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年轻的城市开始走向煤竭城衰的宿命。2001年底,中国政府将阜新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阜新走上了一条长达10年的转型之路。

由农业强市到工业突破,再到区域带动,阜新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最初的转型思路是发展现代农业。阜新原先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农村耕地面积有600万亩,还有200多万亩的林地和200多万亩的草场,但农产品主要是苞米和高粱,附加值并不高,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空间,而且农业对提高经济总量“来得快”,投入也比工业少。但经过五年经营,成效并不明显。

2006年,阜新又把目光投向风力发电和煤制天然气等项目,转型的主攻方向也由过去的一个改为三个,分别是建立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

在阜新领导看来,巨大风能同样蕴含着城市转型的希望。不仅可以带动相关的设备制造业,还能给地方财政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除了新能源基地以外,阜新还打算借内蒙古的煤由阜新转运的机会打造一个“煤化工基地”。

据媒体对阜新转型的报道评价,那时候阜新基本上是看见什么抓什么,最初看见服装、电子不错,就提出要建服装城,电器一条街;看见有一些电子厂,就提出要建电子大厦;冒出一个玻璃厂,又提出要建玻璃基地。几年下来,大部分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一些原先看好的产业也没有做起来,比如玛瑙,而一些此前没注意到的产业,如汽车动力转向泵却异军突起,两三年时间,产量已占全国第二。

即使是转型之后,体制造成的掣肘仍然存在。2002年6月,原阜新矿务局改制为阜新矿业集团,事权、财权由中央下放至辽宁省,但随着破产煤矿的增加,矿区的教育、卫生、低保等开始往地方转移,而原来企业办的学校、医院职工工资比地方拿得少,一交地方,都要与地方看齐,这无疑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

转型七年后,阜新市政府一直没有摆脱“吃饭财政”的困境。2008年,阜新市地方财政收入为14.6亿元,而支出超过50亿元。另一个让阜新市政府尴尬的是,历经七年努力,阜新的GDP只占辽宁省的2%,无论生产总值还是地方财政收入,被周围其他城市远远抛在后面。

这种局面让阜新市政府如坐针毡。2008年,在阜新市政府及部分政协委员的呼吁下,辽宁省提出“突破阜新”口号,并把阜新纳入沈阳经济圈。这显然给阜新市注入一剂强心剂,希望借助与沈阳市结对帮扶和区域经济的推动,帮助阜新实现转型。

几年后成果也的确颇丰,阜新决定2012年经济总量力争翻番,达到850亿元。而阜新市的转型远远没有完成,政府对任何发展机会都不会放过。

甘肃玉门风力发电

转型后的陕西铜川新貌

铜川:“化蛹成蝶” 进行时

陕西铜川,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一五”期间,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4个项目安排在铜川。

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是当时陕西省继省会西安市外的第二座省辖市。铜川成为当时陕西的第二城市和闻名全国的西北煤城,“一五”到“二五”期间,铜川煤炭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个百分点,煤炭产量占到陕西全省的70%以上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是铜川煤炭业的辉煌时期,铜川矿务局所属的几个大矿,成为当时陕西省乃至国家的重点煤炭基地,累计为国家输出原煤5亿吨,上缴税金约25亿元。仅1955年至1991年,铜川矿务局所属各矿获得的全国先进集体和部级先进集体就有16个,这在当时的铜川是鲜见的荣誉。

铜川在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忧。大量企业关闭停产,5.8万工人下岗失业,众多职工家属居住条件恶劣。长期积累的城市建设欠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集中显现,最经常被人拿来“说事”是铜川成为当时全国少数几个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之一。

在反思铜川发展历程时,铜川也一直在探索经济转型的难题。2002年,编制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2003年,又制定并启动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施方案》及各重点领域的转型实施方案。

铜川市委书记冯新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来,我们立足于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着力把铜川打造成为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提出并实施了‘5523’发展思路。即:提升壮大铝业、煤炭、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抓好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市区改造两个重点;破解环境污染治理、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三大难题。”

冯新柱如此分析介绍铜川“5523”发展思路:五大传统产业是铜川经济的支柱,有着较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但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做大做强;建设新区需要有产业支撑,而五大传统产业因资源、环保等原因不能进入新区,从长远发展出发,必须及早考虑发展非资源性替代产业,即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新区是铜川的未来和希望,但老市区还居住有26万群众,铜川老市区地处狭窄川道,为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新市区,目前15平方公里建成区已初具城市规模。所以,开发建设新区与改造提高老市区,是城市建设的两个重点。

铜川煤炭、水泥为主的工业结构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既影响群众生活,又困扰铜川的发展;长期的煤矿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沉陷区,加之过去矿区生活设施欠账多,许多群众居住在棚户区、支毛沟和滑塌危险地带,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铜川属水资源短缺地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凸显。破解这三大难题,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铜川长远发展。

铜川的传统产业和接续产业,如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财政总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

原华蓥市煤矿工作人员在电子厂新岗位上认真工作。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四川省华蓥市,针对一批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企业关、停、并、转产生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的形势,在加大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等低碳环保产业的同时,通过先培训、后上岗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使这些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焦作:转型扬帆过关山

河南焦作,以矿起家,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对于焦作,很多人会有恋矿情结,黑色印象,更是焦作人曾经长久的印记。历史上,怀庆府盛产的“香煤”,漂洋过海,成了英国皇家的必用品。今日焦作,多元化的“城市符号”应运而生。云台山水让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四大怀药让中外人士有口皆碑,风神轮胎让焦作制造走向世界……

1956年建市的焦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矿一市”、“一市一业”模式,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资源枯竭了,传统产业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焦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3.1%。仅仅10年前,许多外地人提起焦作,还把它当做一座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矿区,发展受到了考验。

为改变煤竭城衰的命运,自1999年开始,焦作市就立足自身实际,举全市之力,克服种种困难,以建设新型生态城市为目标,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两条主线,主动探索转型之路。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开发的重点从矿产资源转为自然山水资源,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焦作市先后规划建设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近127平方公里,目前已进驻企业1331家,实施项目366个,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成为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焦作的成功转型,让焦作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符号”多元了,发展内涵丰富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如今这里处处散发着转型的气息。铝、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渐成气候,风电装备、新材料、光电、光伏等四大新兴产业规模逐年增大。其中,工程轮胎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氧化铝产量居全国第二,全钢载重子午胎产量居全国第五,电解铝产量居全国第九,汽车零部件产量居河南省第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守国对焦作这样评价,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中,焦作逐步形成了以主动转型、多途径转型、和谐转型为特点的转型之路,这种“焦作现象”,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玉门:“石油城”求索复兴

1939年3月,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三人受命前往玉门勘探开发油井,在玉门老君庙,人工挖掘出中国第一口油井,让中国从此摘掉了“无油国”的帽子。

1955年,玉门建市,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基地建成。“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诗人李季的诗,铁人王进喜的英名,让玉门声名远扬。

自从玉门石油资源濒临枯竭后,当年的辉煌一去不复返。2002年2月,玉门油田生活和办公基地逐渐东迁酒泉市肃州区;2003年4月,玉门市开始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向西80公里迁至玉门镇。随后玉门几乎沦为一座空城,工业转型困扰了几届政府。

近些年,清洁能源的开发是玉门市推进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规划整合建设了石化、建化、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四个工业园区,在努力做强做大石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壮大以风电水电、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冶炼、建筑建材为主导的接续工业产业,加快构筑“多业并举”的地方工业新体系。

2007年,甘肃省委提出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目标,玉门迎来了风电产业大规模开发的春天。近年来,玉门市已引进中海油、中节能、大唐、洁源、华能、华电、中电国际等7家“国字号”风电企业和5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先后规划风电场19处,规划总面积3088平方公里,规划总装机容量3410万千瓦。

啤酒花的种植加工是玉门市的又一大优势产业。玉门是世界公认的啤酒花最理想的种植区域之一,也是国内公认的啤酒原料最佳生产基地。其中,啤酒花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2万多吨,啤酒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了全国的50%和60%。

另外在传统石化产业发展上,经过重组和技术改造,玉门炼化、同福化工等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增加,4万吨钛白粉、6万吨铬盐、60万吨焦化、60万吨铸造等项目相继落户建化工业园区。

一个新玉门正在焕发生机,正在孕育新的崛起。

记者采访感言

据查,不少有分量的文章都预测,再过几年,石油可能涨到每桶300美元。而1998年油价曾经只有10美元,1970年还只有1.39美元。虽然我国现在挣了一些钱,但微薄的利润,还根本不足以支付未来资源价格的飙升。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不仅要全面消耗自身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以供应全世界,包括基本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材料,以及木材、水、电、油、气等几乎是全方位的资源,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不断透支着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从未来历史的眼光看现在的发展,当前的盛世有可能是泡沫的繁荣,因为我们正在面临资源枯竭。

肆意、粗放式开采利用资源,这种被专家称为“自杀式”的发展到底能维持多久?资源啊资源,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转型,我们要赶快转型!而什么时候能真正转型?我们现在的繁荣,是否存在着不可持续的可能性?

有文章分析认为我国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指的是计划生育的后果;也有文章认为我国存在未富先贵的问题,因为物价和人工持续高涨。无论如何,当今我国并未富裕,而且富裕的还仅仅只是少数人。

国人当有非常清醒的认知,中国存在未富先枯竭的可能性。依靠微薄的利润率,仅仅依靠制造环节的利润,是很难做到真正富裕。

是否真的如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守国对记者所讲,我国现代化之后,接踵而来的可能是资源枯竭式的彻贫,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的枯竭。这种彻贫,有别于以前百年来的彻贫,曾经百年来的彻贫,是由知识贫乏而导致的彻贫。

庆幸的是,我国真正的资源高损耗时期其实是最近60年,尤其是最近30年。幸亏时间还不算是特别、特别长。虽然透支巨大,但还是可以亡羊补牢。

猜你喜欢

玉门铜川阜新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峥嵘岁月刻进党员灵魂——铜川耀州区这样上党课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叩问玉门
铜川探索党建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
玉门关开通四方
玉门文物
“旅游+”助推铜川全域旅游发展
《阜新日报》:地方报纸如何科学定位、擦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