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贫困地区农民工家庭留守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2012-09-19蒋杜辛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
关键词:空巢监护妇女

陈 筱,蒋杜辛

(1.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2.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所呈现的激增状况,农民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留守妇女儿童以及“空巢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需要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关爱。通过调研活动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式,可以增加社会对于留守人员的关注和关爱,进而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这既符合党提出的解决解决民计民生的主张,同时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样意义重大。

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为例,走访调查了部分农名工家庭,共发出调查问卷三式共300份,有效收回300份。对湘西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民工家庭生活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整理出的农民工家庭生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普遍存在留守妇女、儿童众多以及“空巢老人”数量加剧的现象,由此所带来的村民生活、教育问题也逐渐尖锐。下文将分别针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留守妇女

(一)留守妇女生活现状调查,详见表1

表1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问卷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留守妇女问题,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妻子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这些妇女被称为“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是我国特色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下出现的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多为中壮年阶段,由于从事的生产活动、自身素质、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差别而分为不同的类型。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见表1),多重角色的扮演更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见表1.7、8题)。

(二)问题分析

1.由于沉重的家庭和劳动负担对留守妇女闲暇时间的挤压,进一步造成了两性之间发展的不平等,限制了留守妇女的发展空间;2.留守妇女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率有所提高,但女性在公共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并未因此而获得根本性的改变;3.分居生活对夫妻感情没有造成普遍的负面作用,但是农民工婚姻较之其他农民家庭而言却隐含着更多的不稳定因子;4.丈夫外出打工,对留守妇女造成的心理负担大于因之而获得的某种精神满足和愉悦。

(三)策略研究

改变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根本出路。简而言之: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她们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二、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详见表2

表2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

让我们再来看留守儿童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调查结果表2现实,留守儿童中的59%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4%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1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二)问题分析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表2统计,59%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能力较弱。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严重影响儿童的上学,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三)策略研究

在如何改变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上,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管理。1.父母应与留守儿童保持经常联系,除了关注生活、身体、学习外,更应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2.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指引留守儿童的发展方向。3.形成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的社会合力,建设完整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三、“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见表3)

表3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问卷

“空巢老人”问题同样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以医疗问题为例: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空巢老人”仍然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回家次数少,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

(二)问题分析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日趋明显,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呈现逐渐增多之势。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挑战,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养老困境。

总结出“空巢老人”生活问题的表现为:1.生活条件的艰辛;2.家庭亲情层面缺失;3.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贫乏等。

(三)策略研究

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实际,针对无法进行家庭养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主要为动员和激发社会力量养老,加快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国家要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院,对这些办院人士提供土地、建房以及运营方面的一系列的税费减免和扶持措施,使得养老院的数量能够满足社会上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空巢老人去养老院养老。

四、结论与建议

现阶段,我国农名工家庭的留守儿童、妇女和“空巢老人”生活及教育问题仍旧十分尖锐,现有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要求,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具体的社会政策与措施引导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受教育条件、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庄严.关爱空巢老人——孝道与感恩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111.

猜你喜欢

空巢监护妇女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当代妇女的工作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