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及防控

2012-09-12LudwigHoelzle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教授

中国猪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体病复合体毒力

Ludwig E.Hoelzle(德国霍恩海姆大学 教授)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及防控

Ludwig E.Hoelzle(德国霍恩海姆大学 教授)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即猪附红细胞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的症状有所不同。仔猪、临产母猪和处于应激状态的育肥猪发生急性感染后,出现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危及生命。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轻微贫血、繁殖障碍、免疫抑制,并易感染其他疾病。患病仔猪易出现贫血、轻度黄疸、瘦弱;育肥猪则生长迟缓、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和肠道疾病;母猪则出现繁殖周期紊乱等。总之,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都会降低猪的生产性能,使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当今的养殖环境下,猪附红细胞体病还会产生人畜共患问题。

1 附红细胞体的病原学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是一种直径为0.3~3μm的多形细菌,基因呈环形双链结构。通过对猪附红细胞体的两个菌株(ki 3806和ilinois)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发现其基因组可达到70万bp以上(图1),而一般病毒的基因组在几万到十几万bp之间,而RNA病毒的基因组更小,只有几千bp。对其进一步进行功能分析,还发现了一些毒力因子:一是亮氨酰氨肽酶,它与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中的存活有关;二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中发现的一种毒力调节因子CVFA;三是RNAP,即一种可以提高转录特异性的RNA聚合酶,该蛋白在B型链球菌属中可以通过阻止吞噬作用的进行从而引发败血症,附红细胞体引起的败血症就可能因为RNAP是其毒力因子;四是钾吸收系统TrKa,在一种嗜盐弧菌中曾发现其具有抗血清的作用,既然附红细胞体生活在宿主血清中,这种毒力因子可能会提高其抗血清作用。

猪附红细胞体主要寄生在红细胞表面(图2),使红细胞发生变形甚至遭到破坏。与寄生虫的生长类似,附红细胞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形成复合体。复合体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类似于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一类蛋白即MSG,另一类是α烯醇化酶。此复合体容易与后续感染的病原菌(如大肠杆菌)结合,促进红细胞裂解,使大肠杆菌变异体牢固地吸附在红细胞上。

2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在德国,约40.3%的猪场发生过猪附红细胞体病,场内猪只的阳性检出率可以达到13.9%。我国除了西藏以外,其他地区均发现过该病。2002年,国家流行病学中心检测该病的发病率达到30%,死亡率为10%~20%。在德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359份野猪样品进行分析,发现36份样品为猪附红细胞体阳性,感染的猪附红细胞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欧洲型illinois,一种是中国的广东型。

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方法

截至目前,还未建立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系统。在分类学上,猪附红细胞体与支原体类似,将其在支原体培养基以及改良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虽然可以生长,但量没有增加,有时反而会下降。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猪附红细胞体能在红细胞中生长是因为先形成复合体,再转移到红细胞中。但猪附红细胞体在培养基中无法形成复合体,因此无法进行体外培养而获得大量菌株,也就无法进行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显微镜检测,即将血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此种方法需要血液中附红细胞体的含量大于105个/mL,因此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较差。

分子技术检测比较灵敏,尤其是基于rpoB基因和MSG蛋白的16s rDNA的PCR扩增技术,其检测限可以低至10GE,特异性和灵敏性都较高,是一种诊断动物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有效方法。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在12周时IgG抗体浓度达到峰值(图 3),因此可采用血清学方法 (如 ELISA)进行诊断。ELISA有全细胞ELISA和重组ELISA两种。全细胞ELISA需要从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中纯化出抗原,而这些抗原各个批次之间差异较大,且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进行。因此,全细胞ELISA不能在急性发病情况下使用,而且无法制定标准的血清学诊断程序,进而无法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定期诊断。大肠杆菌产生的重组蛋白HspA1和MSG1蛋白具有附红细胞体抗原特性,用这两种蛋白进行重组ELISA反应,发现与全细胞ELISA相比,HspA1和MSG1重组ELISA的检测灵敏性高于或等于全细胞ELISA(94.0%和100.0%vs.94.0%),而三者之间的特异性相当(100.0%和94.0%vs 96.0%)。可见,重组ELISA适用于定期检测附红细胞体病,以便进行致病学研究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4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可以采用疫苗免疫进行防治。但疫苗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即将MSG与大肠杆菌连接后,生产出亚单位疫苗注入猪的体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贫血症的发生,但猪并未得到完全保护,易造成免疫失败。

5 总结

猪附红细胞体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野猪身上也能分离到,易造成贫血症。该病具有人畜共患病的危险,通过血液污染产品进行传播。截至目前,不能用专门的宿主细胞进行培养,PCR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防治措施上,可以用MSG制成的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但不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未来若能分析出猪附红细胞体的完全蛋白质序列,将有助于人类发明更有效的检测技术,以便对该病进行诊断和预防。

猜你喜欢

体病复合体毒力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
水稻延伸因子复合体家族基因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临床疗效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小切口下重建喙锁肩锁韧带及前上关节囊复合体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pLVPK毒力质粒的分布及与耐药的关系
29种毒力基因在91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