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调查

2012-09-09孙庆磊杨秀芳王盈峰邹新武张士康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2期
关键词:茶类菊酯稀土

孙庆磊 杨秀芳 王盈峰 邹新武 张士康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

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调查

孙庆磊 杨秀芳 王盈峰 邹新武 张士康*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

本文以全国各茶叶质检机构的检测数据为样本,集中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我国不同茶类中农药残留、铅和稀土元素的合格率情况。结果表明:五年来茶叶农残逐步向好,六大茶类合格率良好,三氯杀螨醇和稀土元素是茶叶中最易超标的。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茶叶质量安全走势和制定相关质量安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茶叶 质量安全 农药残留 铅 稀土元素

茶叶以其抗癌、抗氧化、清除人体自由基等独特保健功效,深受世人喜爱[1]。近年来,农残、重金属和稀土超标问题成为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首要问题,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进口茶叶的农药残留指标越来越多,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茶叶质量安全已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瓶颈问题[2]。为及时和全面掌握我国茶叶的质量安全状况,笔者开展了基于茶叶检测机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工作,力求全面真实地阐述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及质量安全发展趋势,为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1 数据采集与保密措施

1.1 数据采集方法

采集全国茶叶主产区和主销区的8家茶叶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以茶类、检测项目、检测时间为三维初步建立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为2005年至2009年。检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各质检机构第一手的市场抽检和委托检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三氯杀螨醇、乐果、硫丹、菊酯类等18项农药残留项目以及铅、稀土等元素项目。

1.2 数据保密措施

本着对企业保密、对茶样名称保密、对质检机构保密以及从宏观层面共享数据、服务产业的原则,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上按以下操作:一是设计的数据采集表格中不含生产企业名称和检测茶样名称,表格中仅体现茶类和检测项目;二是在收集各质检机构数据的基础上,分别按茶类、检测项目和检测年份,对检测数据进行重新的汇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叶检测总体合格率

表1 2005~2009年我国茶叶检测总体合格率情况Table1 The condition of tea testing from 2005 to 2009 in China

表1为我国六大茶类各年度的总体检测情况和总体合格率比较,结果表明,五年来纳入统计的检测茶样共14095只,按照相应标准判定,合格13017只,总体合格率达92.4%;从年度合格率情况分析,与2005年所检测样品的合格率相比较,后续4年的总体合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在2006~2009年中茶叶产品合格率相对比较稳定,合格率都在91%以上;从检测样本数量分析,2005~2009年,8家质检机构接受的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样本总数逐年递增,说明相关各方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和重视。

2.2 不同茶类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

从表2可看到,所统计样本中,个别茶类的比重与我国每年度该茶类生产总量比例不太吻合,考虑到出口、茶叶深加工用茶等因素影响,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内茶叶市场的产品结构,六大茶类的总体合格率都在90%以上,六大茶类的质量安全总体状况良好。

表2 2005~2009年我国不同茶类检测合格率情况Table2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type tea testing from 2005 to 2009 in China

2.3 茶叶中不同检测项目的总体合格率

表3结果表明,2005~2009年六六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优乐得、乐果、硫丹、杀螟硫磷、三唑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等农残项目的检测合格率在99%以上,滴滴涕、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功夫菊酯、氰戊菊酯、铅、稀土的检测合格率也都在90%上下。与其它农药残留的合格率相比较,我国被列入茶园禁用农药的氰戊菊酯和三氯杀螨醇两种农药的检测合格率相对较低,其中三氯杀螨醇的检测合格率最低,被统计的4670只茶样,有565只茶样三氯杀螨醇不合格,合格率仅为87.9%,氰戊菊酯的合格率为92.8%。这与农药监管、茶农用药习惯以及土壤中残留都有一定的关系,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

2.4 我国不同茶类产品在各年度的质量安全变化趋势

茶叶产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企业的出厂委托检验、经销企业进货把关检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督检验等。2005~2009年间,六大茶类的检测样品总数都在不断递增,茶叶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政府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图1~图6分别反映来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和黑茶在2005~2009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变化趋势。

表3 2005~2009年我国茶叶检测各项目合格率情况Table3 The condition of tea testing item from 2005 to 2009 in China

图1是2005~2009年绿茶质量安全检测结果的总体变化情况,从五年的检测结果分析,以2005年的合格率最低,仅为73.2%,2006年开始有了明显提高,达91.9%,2007~2009年三年中合格率维持在95%上下,说明绿茶质量安全在稳步提高;红茶的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变化趋势和绿茶很相似,见图2,2005年合格率最低,为77.5%,在 2006年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高,2006~2009年合格率稳定在98%上下;乌龙茶产品质量在五年中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见图3,2006~2009年合格率一直在90%以上;从图4中可发现白茶产品在2005~2006年质量安全合格率明显提高,2006~2009年的产品合格率变化幅度很小,质量稳定;图5为花茶产品质量安全的合格率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05~2007年质量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94.8%上升到97.5%,2008~2009年花茶合格率出现小幅滑坡现象,从2007年的合格率为 97.5%一直下滑到 2009年的92.2%;黑茶也出现了和花茶类似的现象,合格率变化幅度较为明显,从2008年的99.6%下降到2009年的83.9%,见图6。从以上分析来看,检测的六大茶类中,花茶和黑茶近几年质量有所下降。

图1 2005~2009年绿茶检测合格率Fig.1 Qualified rate of green tea from 2005 to 2009

图2 2005~2009年红茶检测合格率Fig.2 Qualified rate of black tea from 2005 to 2009

图3 2005~2009年乌龙茶检测合格率Fig.3 Qualified rate of Oolong tea from 2005 to 2009

图4 2005~2009年白茶检测合格率Fig.4 Qualified rate of white tea from 2005 to 2009

图5 2005~2009年花茶检测合格率Fig.5 Qualified rate of flower tea from 2005 to 2009

图6 2005~2009年黑茶检测合格率Fig.6 Qualified rate of dark tea from 2005 to 2009

2.5 不同年度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项目检测合格率

为系统了解不同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指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包括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三氯杀螨醇、乐果、联苯菊酯、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氯菊酯、铅和稀土等共20个项目的合格率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由表4检测数据可知,不同年度各检测项目的合格率总体情况良好,但各项目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两个项目,合格率相对较低。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项目均为茶园禁用农药,这一问题存在值得茶界深思和重视;二是铅项目合格率从2006年开始提高很快。这主要是因为原先铅的老标准(≤2mg/kg)不合理,自2005年 10月1日始,铅限量指标调整到5mg/kg,因此,2005年铅的合格率只有89.5%,而2006~2009年合格率一直在98%左右;三是茶叶稀土问题。尤其是2009年统计数据,相对于其它项目其合格率较低,笔者认为主要是稀土指标设置不合理造成的。造成茶叶稀土含量超标的原因主要是茶园土壤稀土含量高、茶园投入品稀土含量高以及茶树生长过程中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等[3]。研究发现,与茶叶中的铅元素一样,茶叶中的稀土通过冲泡进入茶汤的量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茶叶中稀土限量指标只在我国有规定,其它产茶国和消费国都没有规定。随着卫生部对茶叶卫生指标的重新调整,茶叶稀土限量指标有望被取消或放宽。

表4 2005~2009年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项目合格率统计情况(单位:%)Table4 The condition of tea testing from 2005 to 2009

3 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是基于全国茶叶主产区和主销区八家茶叶质检机构提供的资料基础上汇总、统计、分析后产生的,收集的数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据来源广,有委托检测数据和监督抽查数据;二是采集时间跨度大,自2005年至2009年共5年时间;三是关注项目多,包含农残18项、元素2项,共计20项。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较好,但安全隐患依然不少,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大科学用药宣传和培训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农技推广部门应当到各种茶叶合作社组织,甚至到田间地头对茶农进行现场培训,传授、化肥的科学施用技术。必要时财政部门可划拨宣传专项基金,由农业、质监和工商等部门,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网络等大力宣传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第二,加强茶园投入品的管理,确保茶园投入品产品质量;第三,加强监督和保障机制,提高执法力度。在茶叶主产区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检测服务点,开展茶园土壤、茶树鲜叶和毛茶的农残及危害元素检测,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和可追溯系统。

质量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4],茶叶安全生产要从生产的各个环节抓起:种植者要从源头保证和控制茶叶质量安全;加工者在加工环节确保茶叶免受二次污染;管理者要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并严格执行,通过各方努力共同推动我国茶叶产品朝绿色、健康、安全、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致谢:本研究报告检测数据得到了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茶叶质量检验站技术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1] 王耀,张汉霞,邹潍力,等.ASE萃取/GPC—SPE净化/GC—MS法测定茶叶中的有机磷残留[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3): 128-132.

[2] 刘声传,李泽贤,何莲,等.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5):73-76,80.

[3] 杨秀芳,徐建峰,翁昆,等.茶树成熟新梢不同部位元素含量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18-20.

[4] 孙敏华,吴学谦.食用菌有毒有害物质及控防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07,10:74-77.

Report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ea in China Based on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SUN Qing-lei,YANG Xiu-fang,WANG Ying-feng,ZOU Xin-wu,ZHANG Shi-kang*

(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COOP,Hangzhou 310016,China)

The residues of pesticide,rare earth and lead elements in tea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ituation of tea in five years from 2005 to 2009 were also describ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decreased gradually,and the quality of six type teas were over standard requirement in mass.However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icofol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residues were easier to happen than other pesticides in tea.This paper could give scientific references to th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afty and quality of tea and on its relevant standards and policies.

Tea,Quality&safety,Pesticide residues,Lead,Rare earth elements

中国茶叶加工 2012,(2)4~8

2012-02-09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GXS1D005)

孙庆磊(1978-),男,山东鄄城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资源利用及质量安全工作。

*通讯作者:zsk6510@126.com

猜你喜欢

茶类菊酯稀土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地表水中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022年5月我国主要稀土产品平均价格
2022年2月中国稀土出口统计
2021年11月中国稀土出口统计
2021年12月我国主要稀土产品平均价格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5%氯氟醚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梨使用氯氟氰菊酯后安全间隔期为21天
茶类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