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研究文献评述

2012-09-07陶昕周傥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科研成果篮球

陶昕,周傥

(1.台州路桥小学,浙江台州318050;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研究文献评述

陶昕1,周傥2

(1.台州路桥小学,浙江台州318050;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2~2010年期间发表在我国15种体育期刊上有关篮球运动员心理学因素的69篇科研论文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对这八年间中国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研究的研究走向、研究热点问题等做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八年间我国关于影响篮球员运动发展的心理因素的研究过于肤浅和零散,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篮球运动员意识、感知觉与裁判心理研究,且研究手段较为单一等。

篮球运动;心理学;科研;内容分析

1 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研究概况

1.1 研究成果时间分布(见表1)

如表1所示,除2006年与2008年外,2002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研究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的科研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状态,其中2005年、2007年与2009年近八年间相关科研成果是较为丰硕的三年,而2010年无一篇相关论文发表。

表1 2002~2010年我国篮球运动心理学科研成果时间分布

1.2 研究成果各期刊刊发量(见表2)

从表2统计结果上看,该方面研究载文最多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其刊发量达到19篇,占总科研成果的27.5%,是此领域研究的排头兵、主力军。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与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位居其后,且相关成果刊发量较为平均。

表2 各期刊论文刊发量

2 研究热点概况(见表3)

表3 2002~2010年研究的主要热点

3 研究热点内容分析

3.1 篮球运动员的意识研究

纵观八年间,有关篮球运动员意识的研究论文19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意识的评价七篇,第二,对意识的培养八篇,其他四篇。在有关意识评价的科研论文中,大体有两个研究方向。第一,通过调查问卷与特尔菲法设立评价标准,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借助统计软件对标准进行遴选、研究,使标准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为赵志明的《大学生男子运动员篮球意识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篮球意识评定的八项原则,并具有创造性的通过特尔菲法把篮球意识进一步划分成两级评价指标,全面涵盖了篮球竞赛中篮球意识的表现形式。从而为探索评定运动员篮球意识提供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第二,初定评价标准,此类文章以学生或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打分的方法来评价研究对象的意识水平。如谭朕斌的《篮球战术意识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一文中,作者研究过程为:(1)通过专家的调查问卷初定评价标准;(2)对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段的研究过程中进行多次战术意识测评打分,最后综合研究结果,论证了其测评标准的信度和效度。

有关意识的第二个研究方向为综合的篮球运动员意识培养类论文。此类论文较为集中的出现在2002~2004年,这类论文数量较多,达到八篇,采用的研究方法都较为单一,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也都近似,综合起来提高篮球运动员意识的主要途径主要有通过理论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技战术训练提高比赛意识,录像分析法、记训练日记、培养观察能力等。纵观八年间有关意识的科研成果,无论是意识的评价标准研究还是意识的综合培养类研究,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研究方法和结论都非常清楚的情况下研究过程细节却普遍介绍不清,特别是评价类科研成果中,数据性质、数据来源、数据与结果间的信度都有待提高;第二,意识培养途径类论文结论涵盖面过大,基本上没有关于细节教法的研究,使读者读后模棱两可,不知所措;第三,研究方法与过程普遍不能被读者复制,从而无法判断其结果的科学性。

3.2 篮球运动员的感知觉研究

篮球运动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其选手竞技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运动员的技能、体能和心智能。篮球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深度知觉和精确的本体感觉,以及有良好的稳定性、精确的触觉等心理能力。

纵观八年间关于篮球运动员感知觉研究的若干研究成果,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以若干感知觉评价指标为研究基础,对不同级别,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其研究方法较多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访谈,心理实验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感知觉评价标准为基础的研究论文,其采用的感知觉评价标准都大致相同,只有数量上的差异。在这些评价标准里,涉及到手感、视觉能力、节奏感、空间感、反应时等相关内容。并发现优秀篮球运动员,如优秀投篮队员或拥有良好突破技术的篮球队员,在感知觉方面如身体平衡感、节奏感、触球感及对球运行轨迹的空间感等都优于一般运动员;不同级别的篮球运动员感知觉水平存在差异。

3.3 裁判员心理研究

在有关裁判员心理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大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方向上,即分析不同水平研究对象在临场判罚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此类文献在研究过程中大都使用调查问卷法,搜集与整理不同裁判员个体在临场判罚时的心里状态,分析具有普遍现象的不良心里状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4 结论

(1)近年来关于我国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的研究能够从心理学学科的相关领域出发,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解决篮球运动实践中的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问题研究过于分散,缺乏一定的深度。

(2)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篮球运动员意识研究、篮球运动员感知觉研究与裁判心理研究。

(3)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来解决篮球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所重视,其研究成果与水平在不断上升。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谢雪峰.感觉与运动[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3]谭朕斌.篮球战术意识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

[4]杨海平.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7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3).

[5]张晓东.优秀篮球教练员训练行为与训练行为知觉的个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

[6]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book=27,ebook=18

G841

A

2012-04-17

陶昕(1983—),男,浙江路桥人,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理论教学与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科研成果篮球
科研成果转化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