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文化资源与大型体育赛事的融合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2012-09-07彭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贡献率广东省广州

彭伟

(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新疆阿拉尔843300)

论高校文化资源与大型体育赛事的融合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彭伟

(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新疆阿拉尔84330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全面掌握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现状,分析了广东省高校现有文化资源的优势,并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资源共享的先进理念下,提出进一步开发广东省高校的文化资源,利用高校文化资源的优势为以后的大型体育赛事服务,从而为达到双方的互融、互益提供理论参考。

高校文化资源;2010年广州亚运会;融合

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地方高校紧密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集人力、物质、文化及信息资源于一体,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大型体育赛事商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强调了教育的功能,高校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成为了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最佳选择。例如:2010年在广州成功举办的亚运会,通过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的参与,吸取亚运会先进的文化基因,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校园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广州亚运会的文化氛围。总之,现代亚运会对高校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出形式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特征。高校在对现代亚运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会得到亚运会的丰厚回报,从而促进高校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关系和它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它的总体特征。具体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势特征还表现在:多元的系统性与明确的规范性;突出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历史的继承性与发展的创新性等方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了大量有关国内外亚运会、奥运会及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文化资源需求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同时,对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的现状、资源形式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收集,并进行了重点分析,以便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2.2 访谈法对广东省高校的部分教育专家及文化研究专家进行约访,了解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情况。

1.2.3 专家调查法在查阅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融合情况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共发放两轮问卷调查表,第一轮主要是根据高校文化资源现状与特点,对高校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调查;第二轮主要对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与亚运会的融合进行调查,确定文化资源服务亚运会各项指标的贡献率。调查的人员主要包括:亚组委宣传部与文化活动部的专家、广东省高校中有关文化研究的专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如何利用广东省高校优势文化资源为2010广州亚运会服务。

1.2.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获得相关的数据并逐项录入,最后对得到的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2 广东省高校提供2010年广州亚运会可利用文化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表1 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分析(n=20)

表1对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专家认为“精神文化”是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专家贡献率达到0.266。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可以促进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和弘扬亚运理念。第二是“行为文化”,专家贡献率达0.253。高校中开展的文体活动融入亚运元素,可以传播亚运文化,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亚运特色,积极宣传亚运。第三是“环境文化”,专家贡献率达0.246。高校中的环境文化建设可以反映亚运特色,广东省高校应积极的营造亚运氛围,让学生感受亚运气息,享受亚运带来的愉悦。第四是“制度文化”,专家贡献率达0.235。广东省高校中专业体育人员通过亚运赛事的参与,反过来要加强高校中竞赛组织的建设和竞赛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化;另外,通过高校中亚运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亚运会增姿添彩。

3 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度研究

3.1 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途径分析

表2 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资源调查分析(n=20)

表2调查结果显示:传播体育精神和弘扬体育理念是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资源与2010广州亚运会融合的主要途径。其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是高校精神文化资源与亚运会的融合点,专家贡献率达0.510。因为体育精神是民族精神在运动赛场上的反映,蕴含和体现了友谊、团结、公正、平等、正义等内内容,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有助于激励大学生的奋斗拼搏精神。另外,弘扬体育理念是高校精神文化资源与2010亚运会的另一个融合点,专家贡献率达0.490。弘扬体育理念可以让更多的广东省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亚运会中去,服务亚运,从而丰富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可见,传播体育精神、弘扬体育理念是高校精神文化资源服务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主要结合点,它可以让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去了解亚运精神和亚运理念,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2 广东省高校行为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途径分析

表3 广东省高校行为文化资源调查分析(n=20)

表3调查结果显示: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贡献率达到0.392。广东省高校可以把亚运的特色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中,以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风尚,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加入到校园体育锻炼活动中去,提高大学生“重在参与”的意识。第二,广东省高校中开展的文体活动是宣传亚运文化的途径之一,专家贡献率达到0.326。积极的宣传奥林匹克教育知识,开展摄影、绘画、诗歌、征文、演讲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不断向大学生诠释亚运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展现大学生热爱和平、友好热情的精神风貌。第三,学习和传播亚运文化是广东省高校具有特色的行为之一,专家贡献率达到0.282。通过组织高校大学生参加奥林匹克交流活动,不断的向学生传达“同一个亚洲,同一个梦想”的理念。树立大学生东道主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进而表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望。

3.3 广东省高校环境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途径分析

表4 广东省高校环境文化资源调查分析(n=20)

表4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校环境文化资源主要是由“校园文明竞争环境”和“校园建筑特色”两部分组成,其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了0.509和0.491。第一,校园文明竞争环境的建立,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提升大学生的文明修养程度等,营造一个公平、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这是亚运公平竞争精神的体现。第二,校园建筑特色反映着学校的容貌,是“传播校园第一印象”的文化表象。在构建校园临时建筑的时候,引入广州亚运的特色元素,让亚洲各国的友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浓厚的亚运气息,从而促进世界各国大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展现文明、进步、开放的校园环境。

3.4 广东省高校制度文化资源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融合途径分析

表5 广东省高校制度文化资源调查分析(n=20)

表5调查结果显示:专家认为“竞赛组织机构建设”、“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竞赛制度改革”是广东省高校制度文化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竞赛组织机构建设”、“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又显得相对重要,累计贡献率分别是0.365、0.338。“竞赛制度改革”的累计贡献率为0.297。上述数据表明,加速竞赛组织机构的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改革竞赛的规章制度等活动是加强广东省高校制度文化资源建设与广州亚运会融合的主要途径。

4 结论

(1)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具有多元的系统性与明确的规范性、突出的开放性与鲜明的时代性、历史的继承性与发展的创新性等优势特征。

(2)广东省高校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可利用文化资源包括:精神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和环境文化资源,全面、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并把亚运特有的文化元素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通过广东省高校的广泛传播,为亚运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

(3)在广东省高校文化资源与广州亚运会融合途径方面,通过校园亚运宣传,营造亚运人文环境,展示高校文化特色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广东省高校与广州亚运会之间的文化资源融合与共享。其次,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奥林匹克主题教育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亚运会、参与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中得到教益和快乐,最终形成广州亚运会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遗产。

(4)在广东省高校精神文化资源与广州亚运会融合方面,主要是传播体育精神、弘扬体育理念,为广州亚运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广东省高校行为文化资源与广州亚运会融合方面,主要是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展示高校文体活动中的亚运文化、学习和传播亚运文化知识,从而构建一届和谐的亚运;在广东省高校环境文化资源与广州亚运会融合方面,主要是展示校园文明环境、构建校园建筑特色,以显示亚运人文特色;在广东省高校制度文化资源与广州亚运会融合方面,主要是加速竞赛组织机构的建设、改革竞赛的规章制度以及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1]杨凤梅.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23~25.

[2]李卞婴.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114~117.

[3]方千华.现代奥运大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北京奥运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2~24.

[4]方千华.北京奥运对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8~11.

[5]许惠玲,刘浪琪,袁中等.亚运会与城市现代化的互动及其办亚运基本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3):1~4.

[6]谢秋林,曾小武,黄为根.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79~81.

book=27,ebook=34

G80-05

A

2012-03-11

彭伟(1981—),男,河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大众体育。

猜你喜欢

贡献率广东省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