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阿瓦提县盐碱地治理理论与措施分析研究

2012-09-04琳,郭健,张

地下水 2012年6期
关键词:盐渍化利用系数耕地面积

郭 琳,郭 健,张 兵

(1.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勘查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新疆昌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阿瓦提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汇合处的三角洲平原上。地形比较平坦,平均坡降2.5‰ ~5‰,潜水埋深较浅,约2 m左右,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据调查统计,在全县8×104hm2耕地面积中,约50.94%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在4.07×104hm2盐渍化耕地面积中,重度盐渍化面积1.16×104hm2,占盐渍化耕地面积的28%,中度盐渍化耕地面积为2.28×104hm2,占盐渍化耕地面积的56%,轻度盐渍化耕地面积0.65×104hm2,占盐渍化耕地面积的16%。土壤盐渍化使耕地面积质量下降,产出率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实施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 阿瓦提县的自然环境特征

该县地处北纬 39°31'~ 40°50',东经 79°45'~ 81°05',土地总面积 132×104hm2,其中平原区面积 72.16×104hm2,荒漠面积 60.18×104hm2。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属典型大陆性荒漠气候。据县气象站观测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0℃ ~11℃,极端最高气温为39.4℃(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 -25℃(元月份),全年降水量29.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905 mm。

该县不产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三河在肖峡克汇成塔里木河,最终流入台特玛湖。

据地质勘探资料,在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系厚度可达400~900 m,含水层类型主要是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 m左右,单位涌水量2~3 L/s·m,矿化度在三角洲上部多在2 g/L以下,其下部及边缘地区在2g/L以上,甚至高达5 g/L以上。

3 盐碱地现状分布与成因

3.1 盐渍化类型

根据对盐碱地区0~30 cm和0~100 cm取样分析,并按《新疆土壤》盐碱地分级标准划分,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看出,0~30 cm含量盐量比0~100 cm含量盐量的重、中、轻盐渍化地区都高。轻中度盐渍化地区为 Cl—SO4盐类型,而重度盐渍化地区为Cl盐。

表1 土壤含盐量及盐分分类表

3.2 盐碱地现状分布

阿瓦提县盐碱地主要分布在玉满灌区、丰收灌区、拜什艾日克灌区和英艾日克灌区。盐渍化程度主要以中、重度盐渍化为主。四个灌区中,英艾日克灌区盐渍化面积所占比例最大,次之为拜什艾日克灌区,详见表2。

3.3 盐碱地的成因

盐渍化土壤是一个自然历史形成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内的干旱气候及其比较高的地下水位,引起土壤盐渍化,加之人们不当的农业灌溉,加速了土壤盐渍化的进程,导致该县产生了大面积的盐碱地。究其主要原因有:

3.3.1 土壤母质盐分本底值偏高

河流溶解了大量矿物质,搬运堆积在三角洲平原,成为土壤母质组成部分。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数十倍极端干旱气候影响下,地下水份循环比较活跃,通过毛细管作用,水份到达地表被蒸发掉,而盐份留在地表而聚集,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土壤中就积聚了大量的盐份而产生盐渍化。

表2 盐渍化耕地面积统计表 104hm2

3.3.2 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

在三河汇合处三角洲平原区,中上部地形坡度较大且沉积物质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深2~3 m,矿化度小于2 g/L,大多在1 g/L,水化学类型为 HCO3·SO4—Mg·Ca型水或HCO3·SO4—Mg·Ca·Na型,土壤基本上不产生盐渍化或部分地段有轻度盐渍化。但在三角洲平原下部及其边缘地段,由于地下水埋深小于2 m,矿化度在2 g/L以上,甚至高达5 g/L,水化学类型为 SO4·Cl—Ca·Mg 型水或为 Cl·SO4—Na型水,土壤的积盐过程明显增强,盐渍化程度增高。

3.3.3 灌溉水平落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加快了土壤的积盐过程

时至今日,阿瓦提这四个灌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灌溉定额过大,甚至采用大水漫灌,加之田块面积大,土地平整程度差,而排水系统又不健全且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很低,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土壤中大量积盐,呈现出重度的土壤盐渍化。

4 盐碱地治理的理论与措施

4.1 盐碱地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盐碱地治理的指导思想应是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治理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4.1.1 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对轻度盐渍化或未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区,首先是采用预防措施。尽量减少传统灌溉方式,多采用滴灌技术,减少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量,控制地下水位上升,搞好土地平整和配合农业综合措施,阻截或减缓毛细管作用,防止土壤积盐。对中、重度盐渍化地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必须采用节水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及其相应的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以获取良好的治理效果。

4.1.2 统筹考虑,因地制宜

盐碱地治理要有全局观念,应从有利于灌区水盐平衡,对水土资源做出统一安排,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好上游与下游、灌区与灌区间、灌区生态环境与绿洲边缘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完整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以达到彻底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鉴于各灌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同,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土壤改良条件相差较大。因此,在盐碱地治理时,应科学制定土壤盐渍化改良分区,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

4.1.3 综合治理,水利当先

众所周知,“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既然是不合理灌溉和排水不力,导致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当然防治土壤渍化必须从解决水问题开始。因为水是土壤积盐传送者,也是土壤脱盐的输出者。因此,科学地调控地下水位动态,才是治理盐渍化的关键。在解决水问题的同时,配以农林草等综合措施,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理效果。

4.1.4 改良是手段,利用是目的

不同种类作物和林木,其耐盐程度不同。对耐盐程度高的林木,可在盐碱地种植,既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实现先利用后改良,在利用中改良,从而达到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4.2 盐碱地治理的理论与措施

4.2.1 盐碱地治理的措施

1)供需水平衡分析

根据治理区的耕地面积,和适宜本地的作物灌溉制度,确定出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依据地表水来水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分析制定出相应水平年的可供水量。通过供需水平衡分析,可以确定出治理区工程前后引入区内的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依据水化验资料,分别计算来水项和去水项的盐量,即进入治理区的总盐量和出区的总盐量,两者之差能说明治理区是处在积盐和脱盐状态。不同水平年的供需水计算是在一定灌排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若处在脱盐状态,说明实施后供需水平衡设计合理,即治理区去水项中的排水沟排出盐量大于蒸发蒸腾量带出的盐量。盐渍化可以得到控制,否则需调整工程措施,以达到进一步脱盐时的供需水平衡。

2)水盐均衡方程

治理区水盐均衡方程可采用两个方程,即

式中:Q入为进入治理区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104m3;Q出为从治理区排出的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104m3;Q消为区内植被的蒸腾量和潜水蒸发量,104m3;Q地补为区内的地下水补给量,104m3;Q地排为从区内排出的地下水量,104m3;±△Q储为区内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104m3

这两个方程实质上,就是反映水盐转化关系。在制定一个最佳的治理区的盐控地下水位。再进行水盐均衡计算,以达到控制盐渍化的目的。

4.2.2 盐碱地治理的措施

从上述理论可知,治理盐碱地主要措施,就是要调控地下水位,即通过灌排工程措施来实现。

1)灌溉工程

目前的灌溉工程主要有渠系工程、喷滴灌工程和井灌工程。目的都在于控制灌溉水量,减少对潜水含水层的补给量,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同时要保持一定灌溉水量,使治理区的盐份得到冲洗,且盐份能搬出区外,这就意味着单一的灌溉工程是不能达到治理盐碱地的目的。为此,根据治理区的环境条件实际,采用适宜的联合灌溉工程,即滴灌工程与渠系工程或渠系工程和井灌工程相结合,治理盐碱地的效果会更好。不管采用何种联合灌溉工程,而在阿瓦提县四个有盐渍化的灌区,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技术指标。

(1)滴灌工程

①作物的灌溉定额

棉花净灌溉定额在20 m3/km2(300 m3/亩),果树灌溉定额 26 m3/hm2(390 m3/亩)。

②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要达到0.92。

(2)渠系灌溉工程

①作物的净灌溉定额:小麦23 m3/km2(340 m3/亩),玉米灌溉定额22 m3/hm2(330 m3/亩)。

②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0.773,田间水利用系数 0.92,由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0.711。

(3)井灌工程:作物灌溉定额与前述一致,最好实施滴灌,与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一致,若为渠灌,灌溉水利用系数要达到 0.75。

依据这些技术指标,根据供需水平衡计算,可以确定灌溉工程规模,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进行灌溉工程规划布置与设计。

2)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必须和现有排水设施组成健全的排水系统,同时要与灌溉工程密切相结合,真正达到有灌有排,控制盐渍化的产生。同样在设计排水工程时也要控制几个技术指标。

(1)盐控地下水位的制定

根据对阿瓦提县盐碱地主要作物耐渍深度的调查,小麦耐渍深度 1.0~1.2 m,棉花的耐渍深度为 1.5 ~2 m,为此,盐控的地下水位埋深要达到2 m以上,我们认为取2.5 m比较安全。

(2)排水模数

式中:q为防止盐渍化的排水模数 m3/d;μ为地下水位降深范内的平均给水度;V为排水地段内地下水面形状修正系数,通常取0.7~0.8;h0为地下水位的实际埋深(m),可认为是每次灌水后引起的地下水位抬高值时的地下水位埋深;ht为设计的盐控地下水位埋深值(m);t为防止土壤返盐的排盐时间,一般设计时取12 d;Sn为排水过程,地下水平均蒸发强度,可按棉花日蒸发强度(mm)取舍

由以上参数值和耕地面积,可计算出治理区应排出的水量,可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进行排水工程布置与设计。

5 结论

在阿克苏河流域三角洲地带,有着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在大陆性极端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土壤产生盐渍化是必然的。在阿瓦提县8×104hm2耕地面积中,约4.07×104hm2耕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主要分布在玉满、丰收、拜什艾日克和英艾日克等四个灌区,且以中、重度盐渍化为主,约占土壤盐渍化面积的85%,主要为Cl—SO4盐和Cl盐。

根据盐渍化成因,提出了盐碱地治理以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统筹考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水当先;改良是手段,利用是目的”治理原则。

根据以往盐碱地治理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了以供需水平衡和水均衡理论作为治理的理论依据。

在坚持治盐和控盐相结合方针指引下,指出了不同灌水方法的作物净灌溉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盐控地下水位。依据这些技术参数作为灌排工程规划设计依据。并按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进行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的具体设计。

[1]崔文采,等.新疆土壤.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3

[2]钟俊平,等.土壤学及新疆土壤.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4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猜你喜欢

盐渍化利用系数耕地面积
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试验研究
蔬菜大棚土壤盐渍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1989—2019 年宁夏银北灌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分析
甘肃苏干湖湿地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烧结漏风率对利用系数影响关系的探讨
梅钢提高三号烧结利用系数的实践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