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填结构包气带水分运动参数试验研究

2012-09-04何晓文许光泉李青青

地下水 2012年6期
关键词:导水率非饱和煤矸石

何晓文,许光泉,李青青

(1.淮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安徽 淮南 232038;2.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土壤、粉煤灰、煤矸石均取自淮南煤矿塌陷复垦区,0~50 cm为土壤层,50 cm以下为粉煤灰或煤矸石充填层。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利用直径为50 mm、高50 mm的环刀取不同深度的土壤、粉煤灰、煤矸石,测定不同剖面物质的容重,见表1、表2。样品自然风干后,经过孔径为4.5 mm的筛网,选用粒径小于4.5 mm的土壤、煤矸石,然后备用;粉煤灰粒径小于1 mm,不需筛选。试验前需去除土壤样品中的草叶、树根、石子等杂物,然后破碎、研磨、筛分后备用。

表1 不同深度土壤-粉煤灰充填结构包气带容重

表2 不同深度土壤-煤矸石充填结构包气带容重

1.2 试验方法

根据野外采样测定的实际容重,将土壤、粉煤灰、煤矸石装填至相应的容重状态,并采用吸力平板法标定三种物质的含水率与吸力的关系,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水分特征曲线;利用非饱和导水率仪测定土壤和充填物质的非饱和导水率;并根据相应的数学方法计算其容水度和水分扩散度。

2 充填结构包气带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

2.1 水分特征曲线

2.1.1 试验原理

吸力平板是由一定粒度的石英砂或高岭土压实制成的,平板内存在的微小孔隙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在平板下部施加小于最大孔隙的毛细管力的吸力时,水分能够通过孔隙通过平板,空气则被阻隔不能通过。若吸力平板上放置饱和的试样,试样孔隙中的一部分水分通过吸力平板向下渗流,直到试样的持水力与吸力相等时,达到平衡。逐渐增大吸力,记录每次施加的吸力值,并称量每次达到平衡时试样的重量,即可得到一系列待测物质吸力值与含水量的对应值,绘制水分特征曲线,试验装置见图1、图2。

2.1.2 试验结果

从 2011年 8月25日至2011年9月30日,历时35 d,利用石英砂吸力平板及高岭土吸力平板标定了不同容重的土壤、粉煤灰、煤矸石样品的水分特征曲线,如图 3、4、5所示。同时,选用Ven Genuchten经验模型(式1)进行数值计算,由于计算量较大,采用迭代法对参数进行求解,并获得满足精度要求的参数和水分特征曲线方程,见表3。

图1 石英砂吸力平板装置

图2 高岭土吸力平板装置

式中: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θr为残余含水量,(cm3/cm3);θs为饱和含水率,(cm3/cm3);h为压力水头(cm);α为进气值的倒数,水分特征方程曲线的形状参数;n为孔径分布指数,水分特征曲线的形状参数,。

表3及图3、4、5表明: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水分特征曲线与拟合曲线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于三种物质的质地、结构等不同,其水分特征曲线的差异性较显著;而容重对土壤和充填物质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同一物质不同容重的水分特征曲线相近。

表3 充填结构包气带水分运动模型参数取值

图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图4 粉煤灰水分特征曲线

图5 煤矸石水分特征曲线

2.2 非饱和导水率

2.2.1 试验原理

非饱和导水率是含水率或基质势的非线性函数,根据公式(2)计算。试验装置(见图6)的一端封闭,作为密封面,另一端面上分布有均匀的小孔,作为蒸发面。蒸发面的有孔盖用以控制蒸发速率,使蒸发保持相对稳定,存在于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孔隙中的水分从密封面向蒸发面流动。

式(2)中:K为导水率,cm/h;ΔW为两次称重差,g;L为两个张力计之间的距离,cm;Δt为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h;=(y1+y2)/2,y1、y2为第一次、第二次测量时两张力计吸力差,cmH20;A为环刀的截面面积。为两次测量的平均吸力,cmH20

非饱和导水率K值相对应的吸力值S为:

式(3)中:Sai、Sai+1为为一个张力计两次测得的吸力值,cmH20;Sbi、Sbi+1为为另一个张力计两次测得的吸力值,cmH20;H为张力计陶土头中心至传感器咀的距离,cm。

图6 非饱和导水率测定装置

2.2.2 试验结果

利用以上试验装置得到的不同容重的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非饱和导水率曲线见图7、8、9。并且采用 Ven Genuchten经验模型(式4),通过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拟合获得非饱和导水率与吸力的关系曲线以及特征方程,其中,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非饱和导水率曲线方程分别为:K(θ)=0.590 2-0.1192、K(θ )= 317 6. 12-0.8353、K(θ )=0.038 2-0.1312。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非饱和导水率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R2值在0.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非饱和导水性能差别很大,三种物质的非饱和导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煤灰 >煤矸石 >土壤;而容重对非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依然不显著。

图7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曲线

图8 粉煤灰非饱和导水率曲线

图9 煤矸石非饱和导水率曲线

2.3 容水度

2.3.1 试验原理

容水度是水分特征曲线上任一含水率 θ的斜率,根据试验得到的土壤、粉煤灰、煤矸石水分特征曲线,并对拟合得到的特征方程求导,计算出容水度C(θ)。

式中:θ(见表3)为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水分特征曲线方程。根据式(5)推导出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容水度曲线方程分别为:C(θ)= - 0.000 25θ-13.72、C(θ)= - 0.10.74θ-4.588、C(θ)= - 0.023θ-9.89。

2.3.2 试验结果

如表4所示,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容水度差别较大。当含水率小于0.4 cm3/cm3时,容水能力为煤矸石最强,土壤次之,粉煤灰的容水性能最弱;当含水率在 0.4~0.6 cm3/cm3之间时,煤矸石的容水能力仍为最强,但粉煤灰次之,土壤的容水性能最弱;而当含水率在0.6 cm3/cm3以上时,容水能力为粉煤灰最强,煤矸石次之,土壤的容水性能仍最弱,甚至接近于零。

表4 充填结构包气带物质的容水度

2.4 水分扩散度

2.4.1 试验原理

水分扩散度是在不计重力影响的条件下,水流通量与含水量梯度的比值,亦即单位含水量梯度下的土壤水流通量。不饱和土壤水的扩散度是非饱和导水度K(θ)和比水容重 C(θ)的比值:

2.4.2 试验结果

由式(6)计算得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水分扩散率特征方程分别为:D(θ)=236 0.8θ13.6、D(θ)=295.73θ3.7527、D(θ)=1.66θ9.7588,三种物质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水分扩散度见表5。

表5 充填结构包气带物质的水分扩散度

表5表明:土壤、粉煤灰、煤矸石的水分扩散度相差极大。当含水率小于0.3 cm3/cm3时,水分扩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煤灰 >煤矸石 >土壤;当含水率在 0.3~0.8 cm3/cm3之间时,水分扩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煤灰 >土壤>煤矸石;当含水率大于0.8 cm3/cm3时,水分扩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 >粉煤灰 >煤矸石。其次,随含水率逐渐增大,水分扩散度也逐渐增大。

3 结语

以粘质土壤、粉煤灰、煤矸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分别测定了三种物质的水分特征曲线和非饱和导水率,并采用Ven Genuchten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推算出容水度、水分扩散度方程。结果表明,同一物质在不同容重条件下的水分特征曲线差别不大;非饱和导水率与吸力呈幂函数关系,并随着吸力值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吸力下三种物质的容水度大小大致为:煤矸石>粉煤灰>土壤;在非饱和条件下,水分扩散率的大小基本为:粉煤灰 >土壤 >煤矸石。此外,通过对比实测值与计算值,二者的吻合程度较高,表明Ven Genuchten模型适用于粉煤灰、煤矸石的水分运动参数求取。

[1]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58~162.

[2]Rawls W.J.,Gish T.J.,Brankensiek D.L.1991. Estimating soil water retention from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Adv Soil Sic,16:213~234.

[3]Ven Genuchten MTH,Lei ji FJ.1992.Indirect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Unsaturated Soil.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14.

[4]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土壤水科学研究进展与评述[J].水科学进展.1999,3(10):311 ~318.

[5]邵爱军,沈荣开.一种确定原状土壤非饱和水力传导度的方法[J].土壤学报.2000,(3):419 ~423.

[6]池宝亮,黄学芳,张冬梅等.点源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及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3):56~59.

[7]程竹华,张佳宝,徐绍辉.黄维海平原三种土壤中优势流现象的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1999,36(2):154~161.

[8]刘思义,梁国庆,邢文刚等.粘土夹层土壤结构水分运动的实验研究[J].土壤学报.1992,29(l):109 ~112.

[9]付微,邵明安,黄明斌.神府东胜煤田复垦区土壤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3):14~17.

[10]温明霞,邵明安,周蓓蓓.马家塔露天煤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170~179.

[11]王辉,韩宝平,卞正富.充填复垦土壤水分竖直运动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36(5):690 ~695.

[12]杨建锋,李庆宝等.地下水潜埋区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田间测定方法探讨[J].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000,1(1):1~3.

[13]刘福汉,王遵亲.潜水蒸发条件下不同质地剖面的土壤水分运动[J].土壤学报.1993,30(2):173~180.

[14]邱胜彬,张江辉.浅析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潜水蒸发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1996,3(3):30 ~41.

[15]吕春娟,路琼.矿区复垦植被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184 ~188.

[16]董加瑞,王昂生.毛细作用下土壤水分扩散特性研究及试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1):50 ~57.

猜你喜欢

导水率非饱和煤矸石
浅谈煤矸石在固废混凝土中的应用
基于线性源法与图像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快速测量方法
基于导水率对花椒品种抗寒性的评价
非饱和原状黄土结构强度的试验研究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非饱和土基坑刚性挡墙抗倾覆设计与参数分析
非饱和地基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煤矸石浸水路堤不均匀沉降研究
煤矸石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炭添加物对基于粒径分析的砂性基质饱和导水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