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地图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

2012-09-01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311612汪卫通

地理教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读图探究思维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311612) 汪卫通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中包括必备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对于地理教学而言,鉴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教师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地图学习能力不仅包括地图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形成地理概念、探究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建构地理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形成地理思维能力;也包括学生对地图学习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对地图探究学习、反思以及学习迁移的能力。学习目标的达成越来越取决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地图学习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后续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关键。地图不应当仅仅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普遍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地图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学生从地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应用地图作为工具和手段整合地理信息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已逐步成为制约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升的最薄弱环节。

一、影响高中学生地图学习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在学生运用地图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常受到以下各种因素制约影响了其地图学习能力的提升:

1.学生的读图、用图习惯较差,缺乏必要的用图意识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地图探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对地图的主体探究学习活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地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和转化,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获得学习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新课程课时不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必备的地图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对教材中的图像材料运用挖掘不够,使学生对地图的意义不够重视。在教学调查中发现,地理学习过程中有大多数的学生主要采用死记硬背、强化练习等机械记忆、被动的方式来获取地理知识,而会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构建知识、体验地理原理的学生不到10%,普遍缺乏自主的利用地图学习构建知识的能力。

2.学生缺乏正确的读图方法指导、图文的综合转化能力较差

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地图学习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教师对各种地图教学资源的运用、地图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策略不恰当,使得学生读图的有序性和操作性欠缺,不能从图中正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对地图所呈现的多种地理信息缺乏整合;运用地图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的训练欠缺,影响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3.学生缺乏必要的地图背景知识

由于长期以来初中地理的“副科”地位,导致大部分高中学生区域地理背景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对区域特征的宏观把握,影响了地图信息的有效获取和解读。

4.学生缺乏地图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地图时通过设立目标、监控和评价等方法对认知策略适时进行调整和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地图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势或心态浮躁,对地图有一种生来的恐惧感,对地图学习过程和结果缺乏自我反思,不能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影响了地图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习目标的更好达成。

二、学生地图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策略

1.习惯养成,意识优先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元认知策略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即读图、用图、析图的意识,培养地图学习的意识。

(1)激之以情,树立地图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学习在地理学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分析地图学习障碍的原因,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克服对地图的恐惧和焦虑心理,适时调整地图学习中的不良情绪,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图导入教学环节,以图突破教材重点,以图解析教材难点,以图落实知识点,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地图学习意识,建立起读图、用图的良好刺激和反应,激发学生的地理联想,启发思维,提升能力。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将“用图的意识”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充分发挥地理图表的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成为地图探究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表象特征,通过反复的识图用图,积累充分的地图形象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用图意识。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通过画图分解逐步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产生水平气压差异(理解等压面的弯曲方向和形态的动态变化)——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产生热力环流,探究气温——气压——空气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图像化、动态化,促使地理原理的自主构建,使形象感知和抽象的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的兴趣。

2.能力培养,注重方法

(1)读图方法指导,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地图学习能力首先就是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必要的地理图象的读图用图方法,重视地图读图的有序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对于一般的地理事物分布图往往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比例尺——读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读地理事物内在联系——读地理事物的特征分析”的顺序进行,以提高地理思维的逻辑性。

而对于光照图,作为考查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地理图像,变式多、难度大,在高考题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对于这个学习难点,突破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关键的点、线和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其空间位置关系,以提高地理思维的空间性。

再如,在学习“等值线”的判读时应当注意“五读俱全”,即从等值线的数值、走向、疏密、弯曲、局部闭合等五方面分析,以提高地理思维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对于区域地图部分,则应重视区域核心地图要素的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手段,建立各地理要素的联系,以提高地理思维的综合性。

(2)多维观察,图文转换,提升分析能力

图文转换是地图教学中最常见的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图文转换、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地理思维活动,强化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有利于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运用地理图表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在光照图的不同视角的教学中,让学生多维观察,试图画出不同角度的八个投影图,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晨昏线的空间分布变化特点,学会侧视、俯视、斜视等角度的相互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拓展地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点、着力点,提高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心理地图的构建

心理地图的构建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记忆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心理地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了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脉络,有利于地理空间事物的准确定位,更准确地把握区域特征,形成可持续发展措施。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图像解析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发展地图思维。例如引导学生建立起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心理地图,对于理解、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会有特殊的功效。再如通过建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心理地图,有利于分析该海域的航行状况。

3.地图建构,思维创新

(1)运用地图再现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通过地理图象的动态分析,可以对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点予以充分的展示。例如,北半球某天气系统自西向东移动时,分析A地的风向、风力、气温和天气状况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参照物的相关原理,天气系统自西向东移动可以看作是A点自东向西移动(如图),其运动的轨迹是A—A1—A2—A3,然后依次分析各点的气压梯度力,分析风向、等压线的疏密变化、风力、气温和天气状况,从而动态地显示出天气系统移动后的变化过程。

再如,通过垂直自然带进行空间定位并考查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往往成为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位于温带地区的山地基带空间定位由于其复杂性,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方法而成为难点。教学中可以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制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降水量线的大致划分,可以了解其基带的分布属于何种植被,从而估计该山地可能所处的地理位置。例如某山脉的平均降水量在160mm左右,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故基带可能为温带荒漠带。

还可以充分运用地图,进行图文结合、图图整合,根据图与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果推因或以因导果,或成因叠加,从而达到整合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中国农业时可以充分运用中国空白地图,绘出温度带的分布,填出各温度带内的农作物分布,并评价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辩证地分析,以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严密性。

(2)运用地图探究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

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整体的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种整体性原理使得各地理要素的分布具有了关联性,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有利于把握区域地理特征、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在地理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画图、析图掌握地形、气候、河流、自然带、农业等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观。

如利用北美气候分布图和北美地形图探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还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探究没有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将会怎样分布?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和探究,促进了对原有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运用地图搭建以区域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思维框架。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区域地理学习的逆向思维模式:以主要区域特征为中心,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往往是由该区域的地域性即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整合区域地理各要素,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

(3)运用地图构建地理思维模型

学习地理,关键是构建思维模式,思维建模就是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挖掘地理事物和规律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建立规范的地理思维模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

例如,分析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时,脑中必须呈现亚马孙河流域的地形图及周围的洋流分布图,还要联系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图,从赤道低压带,东南信风带、海陆位置、四周的山地分布、暖流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对气候的影响。而通过地图的比较探究刚果盆地和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差异的原因、探究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进而更深入地构建气候分析的地理思维模型。再如通过对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的剖面结构和形成原因的剖析,可以深入挖掘得出降水成因的共性条件。再如在流水沉积作用的教学中,通过示意图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概括出各种流水沉积地貌形成的本质:①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②河流流速因地势、河道弯曲或海水、湖水的顶托而减慢。再引入高考题分析刚果河入海口不能形成三角洲的原因,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原因,湖泊三角洲的位置因水流量和湖面水位的变化的原因等。

4.多元评价,反馈提升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结果性考查,而忽视了对地图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性考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工具的积极作用,倡导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地图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地图的常态学习中,教师应当加强地图的成绩意识,提高其地图的使用频率,优化地图学习机制。例如,组织世界气候分布图绘图大赛,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后墙上,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图的浓厚兴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地图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使高中地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主动高效的学习模式。

猜你喜欢

读图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