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长青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的途径

2012-08-15王军岗单国玉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长青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王军岗,单国玉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洋县 723300)

如何辩证地处理资源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新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前人在生态旅游、联合巡护、河道保护、联合参与式保护、社区发展规划、文化保护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本文通过社区工作的回顾,探讨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1 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基本情况

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边与华阳镇石塔河、红石窑、县坝、岩丰、板桥、吊坝河和茅坪镇三联、茅坪街、九池共9个行政村接壤,现有村民小组54个,农户1 405户,人口5 087人,人口密度为5~9人/km2。所属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极少。由于历史上逃避战乱和饥荒,村民祖籍复杂,大部分来自关中、镇巴、紫阳、老县城等地,各个村组姓氏和乡音杂乱。(社区森林3万hm2,大部分是大熊猫的冬春栖息地,是秦岭大熊猫保护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的群众以伐木、狩猎为主要产业,部分村组森林采伐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高达75%以上。社区人均耕地0.05~0.11hm2。实施天然林保护以来,村民转而以农业为主,附带一些种植、养殖业。由于地处高寒偏远山区,社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社区经济大幅度滑坡[1-7]。

2 长青保护区周边社区工作回顾

长青自然保护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区关系得到了有效缓解,并且通过项目的引进,帮助社区开展了一些替代性产业,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保护区群众自然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保护区建立之初,由于当地村民不理解保护区的工作,认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限制村民的活动,保护区对当地群众没有好处。针对这一情况,保护区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保护区周边村组,向群众宣传建立保护区的意义,特别是保护区对当地的好处。同时,通过以下几个平台,不断提高保护区对外知名度:一是编印宣传材料、宣传画等;二是利用长青网站,设有长青要闻、长青游记、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科普宣传等栏目;三是通过生态文学期刊《长青》,设有刊首寄语、工作导航、保护与科研、生态论坛、乡土社区、野外观察、生态旅游、生态文苑、动态新闻栏目;四是华阳、茅坪中心保护站,各巡护哨所利用黑板报、展板;五是城市布展、城市车辆宣传广告、西汉高速公路广告牌;六是访客信息中心,开展对社区群众进行保护区的发展历史、前景和作用进行宣传。通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宣传,保护区内群众及政府已经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的好处,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开始理解、支持保护区的工作。

2.2 加大投入,不断引进项目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自建立保护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保护区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援助,先后实施了基于保护的社区发展项目和社区联合参与式保护项目,涉及秦岭细鳞鲑养殖、改建节柴灶、援助荒山造林和竹林改造、农电扶持、资建社区粮食加工厂和医疗站,以及小额信贷种养业扶持等的非资源消耗性项目,帮助试点社区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和利用,并设立保护奖励基金建立社区集体林巡护队和反偷猎网络,同时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为茅坪九年制学校建立自然图书室,让自然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学生们从小就了解身边保护区巨大的生态价值,保护区既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人类的家园。通过学生对家长的宣传,促使社区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建立和推行一种与社区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新模式,拉近了保护区与社区的和睦关系,最终实现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双赢”的目标。

2.3 坚持不懈,生态旅游开发与探索初显成效

生态旅游是保护区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能增加保护区群众收入,带动当地社区经济发展。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考察,具有地质、气候、生物、野生动植物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自2000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省、厅的支持,报批了《长青生态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了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认证注册;编制了旅游宣传单页《长青导游基础知识手册》等。初步打造了杨家沟景区,杉树坪“北大科研基地”、苍耳崖景点。设置了生态考察线路。组建了机构和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接待的国内外考察者及游客人数年年递增。随着保护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宣传,长青自然保护区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每年都有不少省内外的游客到长青自然保护区观光、科考、探险。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活动中,注重吸引社区群众参与,使当地群众从旅游中获益,同时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华阳发展农家乐达100余家,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赢得了地方政府和村民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绝大多数村民也意识到,保护区的存在有利于未来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在保护区森林防火、资源保护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有效地遏制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行为,社区群众已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开始受益,保护区同社区基本上处于和谐发展状态。

3 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存在的几个矛盾

3.1 资源利用上的矛盾

近年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周边地区农民对资源的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保护区周边的绝大部分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而生产食用菌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欲望有上升趋势,加大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量,并造成保护区与社区群众的矛盾。

3.2 农作物补偿方面的矛盾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生态保护的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给群众农作物造成了很大损害,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政府应当给予相应补偿,但事实上补偿机制不健全或者补偿不到位,造成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对保护区有意见。

3.3 思想认识和观念上的矛盾

虽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和社区建立了联合保护组织,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和社区认为“保护区职工有国家给发工资,而社区群众没有部门给发相应的报酬”,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 新形势下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保护区与社区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现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是保护区管理者和社区群众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和社区群众的支持。在强调资源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社区的发展,把两者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尽量将发展与保护统一起来,把社区的自然资源作为保护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保护区管理的同时,要帮助社区合理和持续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切实加强社区发展工作的领导,把社区发展纳入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4.2 发挥联合保护管理委员会作用

将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及毗邻乡村等单位组成一个联合保护管理组织,即社区共管委员会,主要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关事宜,重点工作放在实验区,让社区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在保护区的引导下,社区建立自助组织,实现社区共管。

4.3 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是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主题。社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与保护区资源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保护区管理机构还要花大力气做好社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保护区群众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4.4 加大引进合作项目力度

目前,保护区引进的合作项目太少,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国际保护组织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帮助社区制定符合实际的示范项目,推广成熟经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区经济良性循环。

4.5 抓好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

生态旅游是保护区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为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以华阳为龙头,重点抓苍耳崖、大坪、杨家沟一线景点的开发,形成以华阳为中心的生态旅游网,逐步带动茅坪东坪、九池一线旅游,精心设计旅游产品,鼓励社区参与,从而带动社区服务业发展,达到一业兴、百业旺之目的。

[1] 任毅,杨兴中,王学杰,等.长青保护区动植物资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 宋朝枢.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 袁朝晖,孙建存,宁智刚,等.长青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1(19):26-29.

[4] 贺海霞,周灵国,张晓峰,等.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8,6(2):1-6.

[5] 袁朝晖,袁珺,贺海霞,等.社区河道保护模式监测与评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6(38):359-361.

[6] 王建新,董书文,张哲邻,等.社区联合参与式保护:一种新型集体林共管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4(23):233-237.

[7] 袁朝晖,阎晓东,何佰锁,等.长青保护区周边社区资源利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5,5(1):8-10.

猜你喜欢

长青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长青荣耀三十载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