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廉洁教育探析

2012-08-15姚春雷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助学金德育大学生

侯 蔚,姚春雷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大学生廉洁教育既需要比较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讲授,也需要日常生活点滴之间的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在利益之前的辞让之心、善恶之间的是非之心、底线之上的羞恶之心、人性之中的恻隐之心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应当将廉洁教育渗透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让廉洁教育思想如同一股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学生的心田,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发展、完善。

一、利益之前的辞让之心

具有谦辞礼让之心,是礼的发端。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日益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日益关心,大学生活中与利益相关的内容也日渐增多。为鼓励学生奋发图强、求知好学、励志成才,在大学生中设立的奖、助学金层出不穷。上至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下至学校的优秀学生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以及各类社会团体或个人设立的社会奖、助学金等等。奖、助学金的设立,使广大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前进的动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奖、助学金评定标准的设置、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是大学精神的良好诠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奖、助学金的评定标准也包括德智体的全面测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体育成绩,更包括德育的测评。德育分的测评,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之上的定量计算。通常德育分的计算都设置一定的基本分,在此基础上如有违规、违纪则扣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获得各种奖项则加分。相比较理论知识成绩和体育成绩的相对固定,德育成绩则相对灵活,而德育成绩的变化,往往对奖、助学金的评定起到关键作用。

德育成绩的弹性化,加减分的设置,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追名逐利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在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增加德育的加分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测评成绩,从而改变综合测评的排名,获得奖、助学金。部分大学生在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时,以是否加分作为先决条件,可以加分则参加,不加分则不参加。鉴于此,在大学生中加强廉洁教育,引导学生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具有辞让之心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习的兴趣,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指出:“学习必须无所为”,是指学习不能带有其他的目的,必须是为学习而学习,更不能带有功利性质。应用到大学生活中,大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必须坚持“无所为”与责任心的统一,必须以兴趣为目的、以责任为目的,而不能以金钱、利益为目的。同时,在利益面前要有辞让之心,不能追名逐利,为了能获得奖、助学金,找出种种理由来加分,把别人拉下来,自己提上去,获得了金钱,却失去了友谊。大学校园相比较社会相对更加单纯,对学生在法与德、义与利、情与理等方面的考验远没有社会来得复杂多样。但是,如若在大学期间就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利义观,没有利益之前的辞让之心,难保今后在泥沙俱下的社会洪流的涤荡中不沦为急功近利者、见利忘义者和巧取豪夺者。

二、善恶之间的是非之心

能够辨别是非善恶,是智的发端。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离不开对“是非”的辨析。因此,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也成为大学生活的核心。大学生涯中会面临许多是非问题,上至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下至日常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世的是非问题,大学生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什么观点正确,什么观点不正确?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大学生都应该有正确的判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认识日趋独立、多变、选择与差异,各种价值观与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与交融日益频繁。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会暂时出现与法制建设相背离的事物与盲区,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尚未明晰,尚未形成运用理性的头脑来分析事物的习惯。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往往更容易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从而产生误导,部分大学生会出现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因此,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合理进行是非判断,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具有分辨善恶的是非之心,首先要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倡导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的本质属性,引领思想意识、凝聚意志力量,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积极应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渗透。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的是非辨析。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通过自身的理解、接受、内化,才能发挥作用。通过授课、讨论等课堂活动,结合真实的社会事例给学生设置各种复杂的是非情境、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底线之上的羞恶之心

时备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发端。大学生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更要有嫉恶如仇的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是人们能够正确行为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人的羞恶程度不同、羞恶对象各异,可以看出其善恶廉耻。三国时期的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不要认为有些坏事无人察觉就去做,也不要认为有些好事不值一提就不去做。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应当促使他们经常扪心自问:自己的道德底线在哪里,能否真正做到“慎独”和“慎微”,对自己能脱口而出的道德准则有无行为践踏。

《大学生守则》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行为标准,既规定了奖学金、优秀学生的评定标准,也对影响课堂纪律、宿舍安全、校园秩序稳定等方面的违规违纪现象制定处罚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真遵守《大学生守则》,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视规章制度于无物,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违章用电等现象屡有发生,而且往往“心安理得”、“得过且过”,甚至于“理所当然”、“自以为是”。某些大学生不仅不以违规违纪为耻,反而认为自己特立独行、个性不拘。更有甚者,还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披上华丽的外衣。例如:随着各高校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学生宿舍都有单独的卫生间与浴室,浴室的热水使用刷卡计费。有些学生为了自己能够洗免费澡,故意破坏计费设备,且屡禁不止,还美名其曰为了大家的利益。宿舍区内为了方便学生生活,设有自助投币洗衣机,而某些学生为了不投币洗衣,则踢、踹、敲、打洗衣机,更甚者,砸坏投币箱,将其中的硬币席卷一空……这些都是道德知行分离、缺乏羞恶之心的表现。

《聊斋志异》中的宁采臣,面对美丽女子的先诱之以色、后诱之以金、且告“夜无知者”之时,能够正颜厉色:“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正是宁采臣的羞恶之心,救了他自己一命。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羞恶观教育,“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使大学生都有一颗羞恶之心,并能持之以恒、贯穿始终,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者要尽力地、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使之与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适应。羞恶之心是大学生可以坚守道德底线的情感基础,是教育者需要着力引导和积极培养的。

培养大学生的羞恶之心,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使其内化为每一个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行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通过引导行为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公平和正义,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校纪校规的制定,是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遵纪守法是对一个公民、每一位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以最基本的道德观念、荣辱意识在心中构筑一条无形的“警戒线”,时时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文明修身。要形成发自内心的荣辱意识,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时刻保持清晰的羞恶观,疾恶如仇、惩恶扬善,努力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

其次要做到慎独。慎独为入德之方,简言之为谨慎地独处,源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应该和在公众场合时一样注重品格与操守。人皆有羞恶之心,只是人有时也会缺乏羞恶之心。例如:可以是在某一时刻、或者遇到某一事件、又或者对待某一人时,缺乏羞恶之心。大学生也是如此,某些大学生出现缺乏羞恶之心的行为,往往只是一时兴起。例如:某学生平时不旷课,忽然某一天想在宿舍打游戏,不想去上课,打游戏的吸引力压制住不上课所造成的羞耻感,使自己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旷课便由此产生。如果所做之事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的情况下,羞恶之心便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无人之处的顺手牵羊、拾到物品的据为己有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独处时更要小心谨慎,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能因为无人在场或无人在意的时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独处时严格地自律自醒,能强化存世心智与修为,有益于个人的健康及社会的和谐。

四、人性之中的恻隐之心

常怀怜悯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大学生活是以宿舍为主体的集体生活,同一宿舍学生相处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班级其他同学,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与教师相处。因此,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大学生活主旋律的基调,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和谐的校园,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更需要学生内心的和谐。而内心和谐的首要内容,是要有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对他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其基础是“不忍之心”。当看到他人处于危急之时、危难之时,心中便会升起悲悯与同情,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进而想要去帮助别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实写照。恻隐之心,是文化的源泉,是人性的象征,是培养一个人仁德的开始。同学之间如果没有恻隐之心,就会忽视周围的人和事,不在意别人的悲伤与快乐,不能与别人产生共鸣。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想要什么就要求父母给与什么,而很少去考虑会给父母带来的麻烦;经常我行我素,想发火就发火,很少去考虑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什么影响等等。又譬如:某些学生一心以学业为重,这本无可厚非,而且还应积极推崇。但是如果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每天早出晚归,对宿舍的同学漠不关心、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无动于衷,逐渐游离于集体之外,便不会得到同学的认可。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必是生活中处处碰壁之人。有些学生不能以虚怀若谷、宽厚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对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就心生妒嫉、心怀怨恨,对不如自己的学生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对待跟自己差不多的学生时则想方设法打压别人、提高自己。当然,这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仅仅是极少数,但对周围同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为少部分同学具有不和谐的内心,才会出现不和谐的思考,才会造成不和谐的行为,最终影响校园的和谐发展。

恻隐之心是对人性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就从恻隐之心开始。因此,对大学生恻隐之心的培养,是大学生廉洁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才能学会克制私欲。大学生恻隐之心的培养,首先要学会善于倾听。停下忙碌的脚步,露出久违的微笑,学会驻足、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周围的点点滴滴。倾听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心声,倾听父母的叮咛、朋友的诉说。在倾听中,你会收获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友情,收获父母的欣慰、朋友的信任。在倾听中孕育仁爱之心,正是这样一颗心,才使得我们的校园充满了关爱与温馨,也正是这样一颗心,使拥有它的生命得到更多的欢乐。

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促使人们不断的虚化背景、聚焦自我,从而形成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但是,当大学生把全部精力都聚焦于自我时,便生活在狭小、封闭的自我空间里,无法走进他人的世界,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逐渐淡化自我意识,跳出自我的圈子,不以自我为中心,抛开对个人利益的计较,宽恕他人、谅解他人,努力体会“每个人都是你自己”。以更客观的眼光看待世界,不仅仅关注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既要想到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更要想到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生只有做到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于人,才能做到在自己追求幸福的时候,也让他人感到幸福。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大学生只有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才能实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温暖与和谐”。

[1]邓纯余.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2]张增田,孙士旺.廉洁的内涵与廉洁教育的策略[J].中国德育,2008,(6).

[3]姚春雷,侯蔚.大学善治视野下的学生教育管理[J].黑河学刊,2011,(12).

[4]陈瑶.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耦合机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助学金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