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象、隐喻与英语教学

2012-08-15李培娥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表象隐喻思维

李培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认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大脑与心智的奥秘,同时帮助人们更本质地理解事物,并为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打开一扇大门。本文讨论的表象与隐喻,已有悠久的研究历史,但在认知科学视野下,人们对它们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教学理念。

一、表象与语言

表象又叫意象或心象(image),或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当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在科学的心理学建立以前,关于表象的研究都处于哲学的思辨之中,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知觉表象成为当时实验心理学中调查研究的主题。但在20世纪上半叶,以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认为表象是完全主观的想象而将其排斥于科学研究之外。表象研究的停滞状态持续近50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表象作为人们信息加工、贮存的基本方式才又受到重视,表象研究也成为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1]

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因而表象本身也是记忆,或为记忆表象。对丰富的表象记忆进行新的融合后能形成想象表象乃至创造力。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科学发明等即是表象的物化载体。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将12个表现表象的词语并置叠加,创造出一幅秋日黄昏天涯孤旅图,令人感伤也感叹不已。人们感伤于文字中表象所带来的生动性及其赋予的情感性,感叹于作者因为运用表象而展示的惊人创造力。紫丁香盛开令人陶醉,而看到紫丁香盛开惠特曼则想到了夜空中巨星的陨落。惠特曼将两个使人感受迥异的表象叠加在一起而沉吟道,When lilacs last in the dooryard bloom’d,/ And the great star early droop’d in the Western sky in the night,/ I mourn’d, and yet shall mourn with ever-returning spring(当紫丁香近日在庭园中绽放的时候,/那硕大的星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我哀悼着,这哀痛将伴随着年复一年的春光。——徐翰林译)。叠加的表象与精选的词语传神地表达出惠特曼对林肯总统事业未竟而英年早逝的痛惜与哀伤,因为紫丁香花于他是春夏的信使(Warble for Lilac-Time),是旺盛的生机!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品。由是看出形象思维是借助于表象,并用叙述、联想、组合、想象、抒情等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2]并说明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素材。以精确见长的科技文章同样不乏表象的存在,如These cables are normally made continuous through the tops of the towers, down through side towers,where these exist,and thence into the anchorage.(钢缆一般是连续不断的,穿过塔顶,向下穿越侧塔(在有侧塔的那些地方),然后再从侧塔连接到锚定板上。)[3]其中涉及到空间方位及部件位置,因而须借助表象进行心理操作来理清思路。这也是科技文章配有图示时易于理解的重要原因。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直接体现。以表象为基本元素的思维活动表述为文字后,语言便体现出具象性,其具象性又与生活体验紧密相关。如生活在北极圈的北美爱斯基摩人的伊努特语言中,表达“雪”这一概念的词语竟有20个之多;英语中表示“持物”动作的词语,不过常用carry,take,bring等几个动词,而墨西哥的玛雅语里,表示此类动作的动词达25个之多,如q’uench(双肩扛),cjnuc’tay(单肩扛),甚至有表示拿不同形状物体的动词,bal(拿螺旋形的物体),ch’et(拿缠绕着的物体)。[4]

二、隐喻思维

至亚里士多德开始,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提出隐喻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体验哲学包含三个基本原则: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及作为其核心成分的心智的体验性。心智体验性原则认为,人类通过身体经验,特别是运动感觉系统来感知、认知世界,但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理并不是外部世界客观的、镜像的反映。[5]上世纪70年代,一些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表象与空间认知关系的研究发现,人类由于头/脚、胸/背构造的差异性,容易判断上/下、前/后等空间位置,而左右手的对称性导致难以辨认左右手及以左右手为参照的东西方向。[1]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从认识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因此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形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并成为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考察语言中来自空间概念的时间表达词语和用感觉方式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有助于理解心智的体验性、语言的具象性。

如现代汉语的“马上”显示了骑在马上即将出发的图景。通过《牛津英语辞典》,人们可以发现许多词表示时间的用法比表示空间的用法晚一个世纪以上,如after,among,before,behind 等等。[6]另外,我们会“看透”世事、“感觉”兴奋;他政治“嗅觉”敏锐。而It makes my blood boil/ run cold(那件事使我气愤万分/不寒而栗),He has eyes in the back of his head(他眼光敏锐)。

心智的体验性反映为思维的隐喻性: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未知的范畴概念。传统隐喻研究理论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两者间具“相似性”,其功能主要是修辞作用。这种观点忽视了隐喻的巨大认知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个领域(源域)的概念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领域(目的域)的概念结构,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思维不只是现代人才具备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也是人类原初思维方式之一。语言中的隐喻是隐喻思维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语言必须满足人们对不断增长的新事物概念化的需要。隐喻语言现象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体认模式所决定的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由已知世界通往未知世界这一艰巨认知过程的重要手段。

三、表象隐喻与英语教学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素材,隐喻是思维的一种方式,二者与语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内容的陈述为我们推导出表象与隐喻亦存在相当的关系。表象是主观的,对真实世界的不同心理意象包含有复杂的体验信息。心理意象是“肌肉运动过程”的“心理仿真”,肌肉运动因素参与被感知与想象事物的整个概念化过程[7]。因此隐喻往往带有心理形象(mental image)。[8]周榕等用时间隐喻为研究材料,考查了解到隐喻表象性与多个心理维度(理解度、熟悉度、喜好度、适当性、重要性)联系密切,且与理解度相关性最高。两者间的高度相关佐证了时间隐喻中表象表征的重要作用。[9]结合表象知识有助于隐喻理解。

语言中表象的运用使所呈现内容既因图画般描绘生动形象,又能调动人们情感使阅读时产生共鸣。隐喻使语言表达经济可行,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同时表象表征与隐喻理解关系密切。因此,关注表象和隐喻研究将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一)丰富表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一是鼓励学生用心生活,以生活经历为学习素材。英语的世界性语言特性表现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有英语,如饮水,就有spring/ mineral water /purified water等。观察身边人、事、物,多讲述所见所闻,将英语学习融入日常生活无疑有助于语言水平提高。

再者,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图示、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随机了解、认识英语国家及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如碰到苏格兰,可展示kilt,tartan(噢,民族风啊!我也曾苏格兰过!)或一枝玫瑰(A Red Red Rose)(原来是如此才情人节送玫瑰呀!)。我们用身体经验认知世界,因而易于对身边事物感兴趣,并由此产生记忆的自我效应;体验哲学也启发教师将学习材料与学生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神经语言学研究认为,在加工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时,与记忆、情感和驱力有关的边缘系统的神经中心之一的杏仁核,会释放更多的麻醉剂到专门的感觉加工皮层系统,促进材料在长期记忆中的保存。[10]

(二)拓展表象理解,培养隐喻思维

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式的,反映为语言中大量的隐喻表达。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的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的。人类认知的共同性表现出一些英汉语隐喻表达的相似性。如wolf down(狼吞虎咽);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She is blind to her husband’s fault.(她对丈夫的过错毫无察觉)。也有一些习语因语言文化交流而被广泛了解,如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olive branch(和平,和解)、meet one’s Waterloo(惨遭失败)。但更多情况下我们对习语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如杨永林教授初次接触get one’s hands dirty时以为它如字面意思而暗含贬义。[4]身体经验的体认模式不能独立于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因而每种语言又表现出其独特性。如汉语中用“自食其言”形容一个人不守信用,说话不算数。而英语中有to eat one’s word,字面上看似乎两者就是一对绝佳搭档,但英语原版辞书对其释义应理解为“收回前言,认错道歉”,可说是与“自食其言”相去千里。[4]

隐喻表达既为我们理解英语提供便利,也可能使我们的理解“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总之,引导学生了解隐喻思维于英语学习大有裨益。隐喻思维以表象为素材进行概念映射,因而教学中需指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联想、想象,更好地理解隐喻。

隐喻存在于语言表达的各个层次,从单词到句子乃至语篇。英语学习中隐喻性词汇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英语隐喻性词汇在整个词汇中比例高,且其透明度和理据性较低。[11]

隐喻是词义发展乃至词汇产生的重要方式。其中基本范畴词比其它范畴词隐喻用法更多,其义项及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也是数量众多。词汇教学的重心在于这些词的本义及引申意义的获得;建议学生学会使用词典,在掌握这些词汇基本意义基础上形成心理表象,以便理解隐喻。隐喻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部分特征的投射映现,这种特征可能是典型特征,也可能是非典型特征。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中词条crane的义项顺序都是(1)起重机,(2)鹤(长腿长颈的鸟)。动物“鹤”先于机器“起重机”存在。这里“长腿长颈的鸟”之义应属于“源域”范畴,“起重机”之义应属于“目的域”范畴。从“源域”到“目的域”之间,是存在着隐喻映射的,隐喻的基础就在于其外形的相似性。[12]词典对某些词条的义项安排不尽人意,不利于学习者实现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因而使用词典时,单词学习的总体原则是“先来后到”。

(三)广泛阅读,培养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判断等能力。这一切在校时就需开始实践,它们不可能在走出校门时“拔地而起”。广泛阅读是获取表象、培养隐喻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形成的必要途径。身体经验是有限的,世界是广大的,因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习、借鉴他人的认识来认知世界是必须的。

四、结 语

表象是隐喻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隐喻的,语言是具象的。具象性表现为语言的隐喻式。英语学习中培养运用隐喻思维,首先要丰富表象。各语言隐喻包含多视角的文化信息,英语学习中表象积累应从日常生活开始,联系英语地理、社会、文化等进行表征。R.W.Gibbs把“体验”归属社会文化范畴,强调体验认知研究来自思维、语言和身体活动的不同体验层次的文化参与性。[7]通过了解包容两种文化体系下的不同表象特征,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化。如“狗”,在汉语中形成的隐喻词汇多为贬义,而英语中则会有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以狗喻人的说法。最后,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有意阅读还是随意涉猎,都是促进表象、隐喻思维的良方,是学会学习的必要手段。

[1]宋丽波.表象的心理学研究与想象力训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敏.思维与智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李海军,张立丽.形象思维在科技翻译中的作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3).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6]周榕.隐喻认知的心理现实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7]程珊,胡开宝.心智与语言体验性研究的新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8]任绍曾.概念隐喻与语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9]周榕,孙桂英,隐喻的表象表征及其加工效应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杨亦鸣,耿立波.《双语的神经语言学理论》(2004)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

[11]蔡基刚.英汉隐喻词构成与比例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12]梁秋花,姚喜明.从隐喻的视觉看《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的微观结构[J].辞书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表象隐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