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统筹城乡的视角

2012-08-15张呈宇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学校

李 平,张呈宇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科学发展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近年来日益显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的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农村教育管理责任重心太低,以至于县级财政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资源,造成城乡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实际上等于默许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差异对发展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和制约。其结果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因而总存在着比较悬殊的差距。那么,在这样一种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下,不可避免地使基础教育陷入非均衡发展状态中。教育均衡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同样,教育均衡问题也是很多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很多教育教学上的问题或多或少地能在教育均衡问题上找到存在的影子甚至解决的办法。本文拟从重庆统筹城乡的视角分析教育均衡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

二、重庆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重庆城乡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紧迫。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在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影响了农村学校自身的发展。

3.经费不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城乡学校在教育经费上有很大差别,政策上的倾斜使城乡教育差别越来越大。

4.一些农民对待子女教育的观念强化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家长在学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其地位被边缘化。

5.优质生源集中,进一步拉大了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差距。城市学校优厚的教学资源集中了大部分学生生源,农村学校面临的生源问题越来越紧张,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历史背景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快速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尽快弥补过去十年教育停滞带来的损失,国家采取一系列带有倾向性发展教育的策略,诸如“师范学校”、“重点学校”、“实验学校”等迅速发展。这种具有倾向性发展的教育策略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基础教育来说,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一些典型学校和重点学校,符合当时的国情。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种教育发展策略却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障碍,正是这种让一部分学校先“富起来”的政策导致今天农村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紧缺、生源不足等问题。

城市学校的过度发展也与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相一致。城市便利的交通、发达的资讯、众多的发展机会等等,使大批农村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多再加上政策上的扶持也迫使城市学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而农村学校则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二)现实因素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实践层面上看,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而非总量不足。传统教师资源配置上,没有突破行政性调动、制度性轮岗等简单的办法。这种方式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好像是在“削峰填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流动的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人才流动不一定要把人才垄断,引进人才不一定要把人才的产权买断,只要能为我所用,人才归谁管理并不重要。

2.城乡差异的存在。从制度层面上看,二元分割政策偏好导致城乡差异增加。在义务教育领域,国家实施的教育管理体制造成了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发展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东部地区依托其原有的基础及区位优势,借助国家的政策支持,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缓慢。为了彰显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水平,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政府也重视对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扶持工作,而相对淡化乡村学校的发展。对城镇重点学校的培育固然能充分利用资源,快速提高教育绩效,但由此以忽视甚至放弃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为代价,似乎得不偿失。

3.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均衡还有一个根本点是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基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政治对教育影响的不均衡、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的不均衡以及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均衡等因素造成的。农村学校面对当地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能与城镇学校采取相同的学校发展策略,而且就是同处于农村的不同地区的学校,其发展同样有别于他。所以有学者指出,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满足不同需求的学校,换言之,把每一所学校办成有特色的学校,才是教育的真正均衡。这实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理念。

再比如学习本单元的《小数乘法》时,同样也可以创建生活案例,加强学生理解。比如教师可以提到如果组织学生坐火车到邻近的城市进行教学游览活动,每张学生票价是31.5元,班级一共25名学生,让学生计算这次游览供需要的学生票价总计人数是多少。这时候学生便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31.5×25=787.5,虽然数目有些大,但对乘法知识的运用效果还是相同的,并且通过这样的训练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准确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关除法的运算。教师针对同一数学知识点叙述多种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深化记忆教学内容,完成自主的教学运算过程,保证数学课堂的学习质量。

四、应对措施

(一)政府作为

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应该完全或大半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一是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变“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省、市为支撑,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财政体制。其次,制定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生均最低拨款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以及对薄弱地区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等。

二是完善教育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国家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得到保证。通过立法程序包国家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整个社会有章可循并保证事实,否则,没有法制保障,就无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更不能保证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

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特别是骨干教师短缺问题。要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促进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等保证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奖励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平抑城乡差别,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区域内部资源共享。

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制度。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向社会发布监测和督导报告,要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由此,教师的人事变更制度、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晋升制度、教师激励机制以及教师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都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相应变革,增加教育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教师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引领的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化方面有明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能促进教师教学自信心的提高,是教师自我实现的必然要求。

(三)学校作为

农村学校要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有所作为,必须将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作为办学的核心思想。

对教师发展而言,要从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心理调控能力、教师终身学习以及教师成长动力等方面促进教师发展自己。对学校发展来说,要以创办特色学校、依靠内涵发展作为自己生存的根基。内涵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内涵发展的特点是追求资源利用的实效性,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低成本运作。作为一种持续型发展的内涵发展,强调的是区域内部教育资源潜力的挖掘和利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独立区域间的独立自主和区域内的团结合作。创办特色学校、依靠内涵发展并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现实特点,结合当地经济、自然、历史条件,开发适合自己能力的校本课程。当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期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农村学校要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要盲目与别的学校进行简单对比,要善于从自己的成长足迹中找到自身发展与成长的信心。

[1] 吕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论析[J].齐鲁学刊,2007,(6).

[2] 马成永.让教育均衡之花在文化沃土上绽放[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

[3] 范国睿.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学校推介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