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321”工程建设为例

2012-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遂宁市体制办学

刘 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对接产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加强与企业合作,走工学交替之路,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增强发展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校企双方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一直以来,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致力于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型办学模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因地制宜,但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自成系统的校企合作体系,则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针对地处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而又以省为主的具体情况,根据省直属而又地处遂宁的区位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重点实施“321”工程为抓手,积极创新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综合类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体制机制创新实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院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以董事会、理事会、产教联合等多种形式和以政府、行业为主导的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从体系系统着眼,探索以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组建“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教育理事会”,以此形成我院“321”工程的基本构想,并辐射推广,影响带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

1.着力打造“三个学院”,探索董事会校企合作形式。依托遂宁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重庆中国国际物流港(北碚),与园区管委会、远成国际物流集团、吉峰农机连锁有限公司等组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物流学院(简称物流学院),成立物流学院董事会,采用独立组建公办民助的二级学院,按照董事会管理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和运作,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四个合作”,股份制物流学院建设充分体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合作建设、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把实训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去,把企业专家请到学校来,凸显“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优势,在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等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依托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三进三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基本完成了“遂宁市物流协会”、“遂宁市物流学会”、“遂宁市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筹建工作,依托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和院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四川省高职学生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基本搭建,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内涵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以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调动辖区内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基本定位为“厂中校”,逐步完善“厂中校”、“校中厂”相互融合的建设模式,实行股份制运作,以校董事会的形式管理,并在课程设置、实习一体化等方面建立健全了长效合作机制。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对接遂宁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紧密配合遂宁市河东新区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以遂宁市委宣传部、遂宁市旅游局、遂宁市广播电视局、遂宁日报社等单位为主导,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汇集遂宁市“三县一区”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建设思路而组建,同样采用股份制运行管理模式,助推地方产业及经济文化建设发展。

2.合力组建“两个职教集团”,探索产教联合校企合作形式。顺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院与遂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组建遂宁市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两大职教集团”,采取产教联合形式,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组建集团,集团内中高职骨干教师及企业员工培训全面展开;集团内教师、员工的双向兼职机制基本形成;依托职教集团面向地方的中高职教师、学生技能竞赛平台基本搭建,先后承办了国家省级学生技能大赛3次,校企、校校间师生技能大赛2次,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同级同类职业院校提供了支持服务,充分发挥了职教集团的社会服务和支持承载功能。

3.强力推进“教育理事会”,探索理事会校企合作形式。根据地方“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按照依托遂宁西部电子工业园、遂宁全国电子检测中心和园区企业,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桥梁,建立“园院合作办学理事会”,明确政府、园区、行业、企业、学校各办学主体职责任务,创新“园(园区)院(学院)对接、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推进“四合作”建设思路,组建“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按照理事会的运行管理模式,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担任理事长,中高职院校、入驻园区的行业企业负责人任副理事长或理事。通过园院合作体制的运作,力求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机制,不断撬动政府完善园区投入机制,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园区基础建设,整合集聚各方资源,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二、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院立足改革创新,图谋发展,以深入推进“321”工程为突破口,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新方式新途径新手段。通过实施“321”工程,既解决了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同时还密切了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各中高职学校的联系。自推行“321”工程以来,与地方政府及37家行业企业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研发合作协议》。“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职教格局已全面形成,各项工作正按协议积极有序推进,我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体制机制创新特色得以彰显,其成效概括起来就是“取得了一个突破,营造了一个氛围,形成了一种效应”。

1.拓展创新,实现了体制机制突破。一是观念上得到了突破。“321”工程从大处着眼,从全局出发,探索校企合作之路,转变了过去只停留在企业锻炼、顶岗实习等简单、浅表层面,从顶层设计、合作规划、系统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把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在思维观念上实现了突破。二是体制上得到了突破。“321”工程采取董事会、理事会、产教联合等不同方式,进行校企合作的大胆尝试,把政府及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吸引到职业教育中来,把过去办学只是学校或主管部门之事,演变而成职业教育是政府、行业企业、中高职等多方共同关注之事,在体制管理上实现了突破。三是机制上得到了突破。“321”工程,通过组建“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教育理事会”,建立《章程》,落实股东制度,引入行业企业管理运行模式进行管理,在管理运行机制上实现突破,加大了校企融合,突出了运行效果。

2.互动互融,营造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自“321”工程建设以来,通过组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拉开了我院体制机制创新的序幕;通过组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奠定了我院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文化旅游学院”的成立,把我院体制机制创新活动引向深入。“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掀开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的成立,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我院职业教育的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手段。通过“321”工程,在全院掀起了校企合作的新高潮,营造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各系部、各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校企合作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3.辐射引领,形成了广泛的校企合作效应。“321”工程的初步成功,在我院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高度关注校企合作进程和效果,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积极支持参与各项校企活动,形成了广泛的校企合作效应。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先后邀请我院参与起草《遂宁市·中国西部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联合申报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政行企校合作,推进现代职教基地建设”;市教育局、人社局、经信委、发改委等17个市直部门先后到我院调研校企合作进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情况;文化部门与我院联合打造情景打击乐节目《龙门阵》,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比赛音乐类一等奖第一名,喜摘全省桂冠;随着我院独立申报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省政府立项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511102009)的不断深入,我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将会得到极大地提升,产生更广泛的效应。

三、创新体制机制的经验体会

1.更新观念,大胆突破,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的前提在于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首先需要解决认识问题,使各合作单位、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及必然性,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其次需要解决观念问题,让各合作单位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打破传统办学思想,使其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积极投身到校企合作中来,才能得到最广泛的赞同和支持,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工作顺利推进。

2.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保障。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普遍的感受:“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是指职业院校一方对校企合作抱有较大希望,但行业企业方,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其原因在于,除去基本的人才需求外,似乎没有更多能激发行业企业热情的驱动因素。实践证明,要深化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要有政府参与主导,政策的帮扶支持,反之,在当前形势下,没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的任何校企合作,无论形式有多么鲜亮,手段有多么新颖,都将是一现昙花,注定不会有多长生命力,自然也不会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

3.健全机制,科学管理,是推进校企合作的现实要求。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组织都是采用自由式、松散型管理模式,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合作组织的生命力,提高校企合作组织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以强化组织管理为抓手,以落实过程管理为重心,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才能规范行为,降低风险,激发热情,提高效率,持续有效地稳步推进校企合作。

[1] 叶东.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视野中的校企合作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

[2] 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17.

[3] 赵善庆,朱有明.校企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0.

[4]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友嘉机电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62.

[5] 许士群,黄志纯.高职教育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0.

[6] 牛士华.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J].教育论坛,2012,(3):4.

猜你喜欢

遂宁市体制办学
我想
遂宁市安居区:全面推进人社工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遂宁市安居区:人社工作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
遂宁市:提升社保服务水平 夯实保障民生基础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