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防治技术的应用

2012-08-15沈佩英

山西建筑 2012年36期
关键词:线管楼面楼层

沈佩英

(煤炭工业阳泉矿区工程质量监督站,山西 阳泉 045000)

0 引言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目前是较困难的质量通病之一,虽然这些裂缝有很多不会对结构有不利的影响,但对装饰施工又带来了诸多困难。特别是住宅楼有时还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

山西宏厦建筑工程第三有限公司承揽的馨安家园1号楼工程为框架结构,楼板为全现浇施工。我公司在开工前对楼板裂缝问题拟定了施工方案、措施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并且根据公司多年的经验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进行管理。施工前对楼板的裂缝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并深入研究,主要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针对混凝土、钢筋兼并设计以及对施工的探讨。

1 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

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大约在离开阳角1 m,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两个方向剪力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末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左右的斜角裂缝。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公司建议业主和设计单位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了阳角裂缝较多,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矛盾,效果显著。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我公司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 m),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末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即拐脚)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埋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 m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应限制在1 m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撑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两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两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撑,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 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撑的间距应控制在600 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a.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地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b.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d.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人~4人或以上),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e.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合于(即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平行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不大于150,两端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00 mm,这样防裂混凝土性能更好。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地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以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灌注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 d~7 d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 d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 h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a.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不大于24 h)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 d~7 d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b.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24 h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 h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c.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d.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 m2)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 mm)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4)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混凝土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3 结语

通过采取如上措施,馨安家园1号楼在公司全体管理人员一年多的专业化的现场管理下,混凝土施工质量良好,楼板基本无裂缝现象出现,获得了质量监督单位及业主的一致认可。在今后的混凝土施工中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些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施工质量。

[1]常 亮.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裂缝原因及预防[J].山西建筑,2011,37(11):101-102.

猜你喜欢

线管楼面楼层
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的保护问题分析
利用楼层废水势能的发电装置
装配式钢结构电气线管墙板与楼板预留连接精准定位施工工法研究
240亿!30家房企争抢!广州土拍火了! 越秀75亿斩获番禺宅地,楼面价超3万/m2
工业建筑提高楼面活载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电梯的升与降
自动扶梯楼层板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护
楼面价超香港
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核电站厂房楼层反应谱分析
First Principles Molecular Dynamics Computation on I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Molten Salt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