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崇侠文化取向探源

2012-08-15段兰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角抵古典舞武侠

段兰芳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湖南长沙410012)

曾经许多人都有过从银幕上寻找豪侠义士的英雄梦。在梦里,想象着自己或是一个在江湖上闯荡天下,劫富济贫,匡扶正义,叱咤风云的武林高手;或是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勇士;或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家族亲情伦理的捍卫者。人们从中国早期的武侠电影如《火烧红莲寺》《黄飞鸿》《猛龙过江》 《少林寺》 到近期大家熟识的 《无极》 《英雄》 《卧虎藏龙》《叶问》《新少林寺》 等,欣赏到了阳刚帅气的动作奇观与表征中国伦理精神的武舞影像,是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的人们的一次“集体梦幻”。武侠电影成为中国富有特色的类型片,侠肝义胆泛滥一时。舞蹈界也不甘落后。在古典舞创作领域,“侠义精神”同样得到大家普遍关注和热捧,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如近些年来涌现的古典舞:《易水寒》《醉剑》 《龙儿》 《大漠孤行》 《垓下雄魂》 《武士》 《干将莫邪》 《英雄泪》 等。古典舞 《醉剑》 中主人公借酒浇愁、见剑触情、醉后舞剑,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意气风发、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奈壮志未酬的少年将军形象,在古典舞《龙儿》中,我们既欣赏了剑舞的洒脱利落,也感受到了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古典舞《大漠行》中,著名演员汪子涵生动地诠释了一个行走在荒芜的大漠上,悲凉雄浑而又孤傲落寞抑郁不得志的古代侠客形象,整个舞蹈流露出一种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崇侠意识。为什么侠的形象千年不衰,至今仍成为人们讴歌不止的理想英雄呢?因为侠客身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们崇义、信义、为国为民、忠诚勇敢、武艺超群,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当代古典舞编导深谙传统文化,他们聪明地将身怀绝技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侠客形象类比当今同类性格的人才,对他们的处境寄予着深深地同情和怜悯,在舞蹈中呼吁侠义精神中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诚实守信、舍生取义的信条。在动作技法上,大量借用武术套路,这样使得该类舞蹈作品既充满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形式美感。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将眼光投注到古典舞作品中来,审视“崇侠意识”的文化心理审美取向,爬梳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与侠客情结的渊源关系。

一、与古典舞脱胎于戏曲、武术的文化源流有关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戏曲,以戏曲舞蹈为主的流派,是中国古典舞的支撑性流派。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表演艺术, “做、念、唱、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在这四项基本功中,“做”与“打” 都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而武术功夫是实现侠义精神的必经之路。武戏中的武打由三种基本功组成,即毯子功、筋斗功和把子功。筋斗功中常有的功法是,小翻、倒踢、前钵、蝶子、蛮子。毯子功,就是在地上滚、翻、跌、打的动作。毯子功又具体分为,软毯子功 (小毛、倒毛、窜毛、抢背、扑虎、按头、叠筋等)和硬毯子功 (虎跳、小翻、前空翻、后空翻、漫子等)。

传统戏曲中的武打技法,大量地借鉴了武术的徒手和器械武打套路。戏曲中的唱、念是音乐化了的“歌”,戏曲中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律化了的 “舞”。作为戏曲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舞蹈,是我国历代乐舞的积淀,是继承吸收历代乐舞发展的成果,它们是“活着的”传统舞蹈,是看得见学得到的传统舞蹈。戏曲舞蹈、武术正是发展古典舞的重要基础。对武术的吸收,早在五十年代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建立时就开始借鉴了。武术虽属体育范畴,但从历史的渊源来看,就一直“武” “舞”不分家,二者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的民族审美特征、技法、规律和理论。由于武术长期流传在民间,不受限制,其风格更粗犷、刚健、洒脱、舒展,它的精神气质更接近现代人。比如“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用气方法,粘、绵、连、随的韵律技法,都是古典舞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与弘扬阳刚美学的审美追求有关

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热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如 “百兽率舞”和“干舞”,就是古籍中对歌舞的较早记载。也是早期舞蹈具有阳刚之气的见证。我们再来看看百戏, “百戏”就是 “散乐”,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周礼》中记载:“旄人教舞散乐”。[1](P346)到了汉代,它被归为杂技一类。以百戏命名,主要是用作总称。后来,中国戏曲常以“戏”作为俗称,大概也与之有关系。百戏又有“角抵戏”之称谓,王国维认为,“是角抵以角技为义,故所包颇广,后世所谓百戏者是也。”[2](P7)角抵,就是两个人各戴牛角而相抵触,以此来比试力气和技艺,后来还包括各种杂技。角抵戏据传说源自于蚩尤氏与黄帝的两族斗争,蚩尤氏头生角而得此名。《述异记》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3](P613)蚩尤以角抵人,这是上古时代最为原始的一种战斗形式。至秦时,角抵之术发展为民间乐舞的一种。《史记·乐书》有:“其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而相抵,名唤 `蚩尤戏'。”此时的 “蚩尤戏”因为汇入了萌芽性质的戏剧成分,而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角力表演。东汉应劭以为:“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史记·李斯列传集解》)其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表现武力的 “角抵”之术开始转化为供人欣赏的娱乐形式——“戏乐”。到了汉代,宫廷中的“角抵”演出更为频繁。据 《两汉博闻》 记载,“武帝纪元封三年作角抵戏”。角抵戏甚至还成为夸示国力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古典舞强调子午阴阳,男女有别,要求女性柔美,男性阳刚。当今体现了 “崇侠意识”的古典舞作品 《易水寒》 《大漠行》 《醉剑》 等恰好把男子的“阳刚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古典舞 《易水寒》中,多采用弓箭步、拖步、跺部、蹲担步等,几乎所有动作重心都向下,扎实稳重的舞姿体现了战国时期刺客荆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侠义风范,以及他脚踏实地性格与沉着潇洒的秉性,重心向下的动作表达了他决绝亲友,忠君报国,不诛暴君誓不回的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荆轲的侠义精神。舞蹈 《武士》基本上采用的是长线条动作,如古典舞技法“燕子穿林”、“云门大卷”“风火轮”等线条舒展的优美动作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延续了武术的精气神,作品充满阳刚、英武之气,让人感受到一股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豪侠气概。使身在沙场、奋勇拼杀,挺身面对风刀霜剑,血战到底的古代侠客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与追求强烈的舞蹈视觉冲击效果有关

中国古典舞常常持剑作舞。它是在吸收武术和戏曲艺术等有益养分,在遵循舞蹈审美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结果。它将武术的指向性、对应感融入到了舞台的空间意识中,又将戏曲的行当化、程式性消解为抽象的情绪化语言。“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鹤”“动如涛、静如岳”是对剑术动静相宜节奏的形象描述。“剑”的身法性很强,剑是古代文人墨客、君子武士随身佩带之物,它既可防身御敌,又是某种风韵气质的标志。舞剑在春秋时代就已有记载。楚汉相争时,鸿门宴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历史故事人所皆知。中国古典舞剑舞的可视化效果强烈、语汇体系完善、产生了许多令人赏心悦目而意味无穷的作品。吻合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喜欢追求刺激新颖性,追求快节奏瞬息万变性、追求具有强烈舞蹈视觉冲击画面效果的心理。关于剑舞的视觉美感,杜甫在其诗作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曾描绘过公孙大娘的剑术,展示了剑舞的视觉美感效果:“曜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一句,头句描写出她利用剑术中的挑、刺、挂等技法快速挥剑,观看者唯有见到剑光闪烁,犹如后羿将把九日射落。后句则描绘公孙氏舞剑姿态柔中显刚,矫若游龙的阳刚之美。紧接着,“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更是从公孙氏剑舞的动势和收势之处下笔。剑舞动之时,声势浩大,剑影翻腾,如雷霆狂吼;剑收罢之际,嘎然而止,人剑合一,似怒海停歇。如此波澜起伏的剑舞难怪令观者如山,让天地低昂。剑术中的剑法速度快慢中呈现了“疾多余徐、进疾退速、节奏明快”的现象,所以在舞蹈《龙儿》中多用力效较短,发力较快的,能较好呈现 “闪现”效果的刺剑、云剑、腕花,而少用力矩较长,发力较慢,呈现效果相对舒缓的劈剑、搅剑、挂剑,让人感觉紧张刺激。

古典舞作品中除了剑术具有 “快如风、缓如鹰” “起如猿、落如鹤” “动如涛、静如岳”的审美享受外,武功技巧也是古典舞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很高的视觉冲击效果,极具形式审美价值。如虎跳、小翻、前空翻、后空翻等毯子功,常常看得人心惊肉跳,为舞者高超的技艺拍案叫绝。如三人舞 《金山战鼓》中的 “鼓上前桥”“后桥下鼓”“前空翻下鼓”等技巧的运用仿佛让观众亲身经历了一场厮杀拼搏的激烈的战争场景,把两军对垒的沙场气氛以及梁红玉和两个孩子的刚毅顽强表现得淋漓尽致。武功技巧在古典舞中不仅渲染了剧情、烘托气氛,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激情,更是“竞技”“献艺”,为了达到舞蹈高潮效果而武功的表演形式。当然武功技巧要糅在自然流畅优美的舞蹈造型中,不要留下刻意为之的痕迹,两者必须水乳交融,才能让观众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感。

四、与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有关

舞蹈中的“崇侠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意蕴。“崇侠意识” 具备 “忠”、“勇”、“信”、“义” 等思想内涵。“忠”即 “精忠报国”,它是武侠文化的首要内容,也是中华侠义风范的最高境界。“勇”,指他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敌对力量面前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信”即诚信。诚实守信是行侠者最根本的人生观,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古人云 “信义乃立身之本,进德之源”。要求习武之人重信誉,守承诺,言行一致。“义” 乃行善之本。“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为重义。汉代司马迁 《史记.游侠列传》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歌颂了武侠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忠君报国、重义轻生,舍己助人,杀生成仁,义薄云天,一诺千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手擎倚天剑,长啸出门去的身影曾令多少墨客为之折腰。“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见李白 《结袜子》)“仗剑行千里,微驱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君”。(见唐朝诗人王昌龄的《答武陵田太守》)这些诗歌都热情礼赞了侠客重恩义的精神。近人江子厚有言:“世何以重游侠?世无公道。民抑无所告诉,乃归之侠也。侠者以其抑强扶弱之风倾动天下。”[4](P185)他指出了武侠文化产生的文化机制。普通民众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没有丝毫的自我保障能力。面对外界的侵入,他们难以反抗,迫切需要声张正义的侠士出场。侠士们“真是行侠仗义之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5](P66)武侠文化是对日常生活不满的产物,是普通人的白日梦,大众崇侠心理是出于对真正公平公正生活的向往和自身自由的渴望。当然武侠文化提倡崇武尚胜,以强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特点。因此,今天随着法制的建立健全,武侠文化只有退出历史的文化舞台了。今天我们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崇侠意识只不过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缅怀罢了。既然艺术是艺术家头脑精神世界的反映,那么舞蹈作品中的侠义境界也应该是编导内心的折射,反映了当代编导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结语

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那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屡屡问世,观众甚觉亲切,正是因为作品中包含了“武侠”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思想文化积淀的结果,侠文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它产生于法制不健全的旧社会,但是,由于侠文化包含深刻而广泛的道德箴规内涵,所以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古代的 “忠”,就是忠于国君,忠于朝廷,忠于上级,也许带有片面性,阶级性。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古代的“勇”,指行侠者挺身凛对风刀霜剑的险境,乱世张牙舞爪的宵小群魔,能血战到底,除霸锄奸,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今天我们仍然要弘扬古代侠客身上的能在别人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谋私利秉承大义,不畏强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古代的“信”,指习武之人重信誉,守承诺,言行一致,今天诚信仍然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自身修养,每个公民都应该不折不扣地信守国家法规法令,自觉遵守纪律规范。古代的“义”即重恩义。有恩必酬,有仇必报。大义当前,取义轻利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营造一种安贫乐道、富而有礼的生活态度仍有指导作用。

当前我们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舞蹈界责无旁贷。所以,我们要努力挖掘古典舞作品中的侠文化,主要是想利用武侠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审美标准、理想人格魅力与民族心理凝聚力,激浊扬清,以摒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负面因素,继承和发扬侠文化的道德箴规优良传统,对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使中华传统武侠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里能够发扬光大。

[1]郭茂倩.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乐府诗集 (第5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前引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任日方.述异记 (1047册,前引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江子厚.陈公义师徒 (《武侠丛谈》)[M].上海:上海书店,1989.

[5]石玉昆.钧林等点校.三侠五义 [M].山东:齐鲁书社,1993.

猜你喜欢

角抵古典舞武侠
武侠风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嘿!这才是武侠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传统伦理与古代角抵治理研究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