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之人文教育刍议

2012-08-15刘亚欣张丽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专业技能毕业生

刘亚欣,张丽娟,罗 文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教育教学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之人文教育刍议

刘亚欣,张丽娟,罗 文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上两手都要硬:首先注重专业教育提升高职生的就业门槛,解决目前的上岗问题;同时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高职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能力,从本质上提高高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

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20年间由名不见经传发展到现今的风声鹊起,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平分秋色,标志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崛起。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动承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高职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从而为从事该职业铺平道路,为其今后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包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等能力,这成为高职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并为其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近年来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办学模式、定位、育人目标、教学改革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用人企业已经从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怪圈中走出来,用人求‘实’不求‘高’已成趋势,青睐那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强调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突出了以就业为目的,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实践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来满足企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要求。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现象并存,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两高”怪圈凸显。通过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调研,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中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严重缺乏,“下得去”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呆得住,能发展”比例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和毕业生本身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人文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职业”特性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要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强化专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实际生产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针对某一特定职业、不同的岗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就业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生产需要,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下得去,呆得住,能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早在70多年前,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举办育才学校时就提倡素质教育,并亲力亲为,其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准确地概括了教育的宗旨和实质。通过唤醒人的内心,使求学者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自觉融入社会的意识,是教育的根本,是求学者最基础、最根本的素质,是其今后立足社会、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事业的源动力,是求学者实现专业技能等其他教育目标的基础和核心,并紧密地围绕核心目标展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2]

社会培养人才,旨在能安置自己、家庭,服务于社会,如果培养的人才以一己之私利行事,没有慈爱济世的胸怀,孝悌忠信的品质,只是以为读了几年书,凭一纸学历,携名利浮燥之心步入社会,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谓有才无德,国之贼也!没有品德的“人”才必然会为社会之大害。刘海洋事件、马家爵惨剧、药家鑫惨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道德的缺失,人性的泯灭令人深思,培养出来的此等“人才”不但没有服务于社会,反而给家庭、他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有责乃远,德行天下。德者,人心之要,行为之本。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要积累德行,有承载万物的胸怀。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片面注重专业教育,即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忽视素质教育培养,无视“德行”的陶冶与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衔接性差,高等职业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能力的滞后已经影响了其职业的持续性发展,阻碍了受教育者的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展。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德业兼修、学思同行、恒信自强”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德业兼修”中的“德”就是德行,即品德,品德要过硬;业即技能,技能娴熟,专业也要硬,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思同行”是指擅长学习善于思考,以思促学,学思并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如何去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恒信自强”乃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格特点,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成才”不仅仅要求学生重技善学,德才兼备,还要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适时地根据时势调整自我,把握正确的个人发展方向,拓展后继发展空间,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无论社会还是受教育者本身都存在着误区: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专业和课程大受欢迎,而一些教学生为人处事和心理健康类课程、创新思维、思想道德类、传统文化等基本素质课程因为其教学效果的滞后性,没有得到各方的认可和重视。这类滞后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负面影响不会在短期内直接反映出来,但是经过时间的淀积,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和不足都将影响着学生的工作、生活质量乃至心理健康,对受教育者本身、家人和朋友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娴熟专业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要培养成具有完整人格、良好职业素养、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要接受较高比例的专业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不可能也不会像本科院校那样多,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环境,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渐次触及人文精神,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加以熏陶,从而让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寻求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应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探索人文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养能力协调发展。

1.要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德业兼修,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力,是乐岗敬业的基本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素质教育,不同的职业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亦有所不同,依行业不同而各具特色,因此其内容要针对未来从事行业的特点,以人文、科学、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为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得以紧密地衔接和有机融合,以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目的。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参与的合作办学格局,使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放型平台。实验、实训、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各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育人,尤其是抓住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吸纳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如创新精神、诚信务实、团队意识、效率意识等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营造先进的、多样化的企业文化背景。

(二)注重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这就是说,教师在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要做学生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要作学生的典范。在加强人文素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能实践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人文素质底蕴欠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人文素养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因此只有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才能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完美地融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校园中时刻受到熏陶和浸染,推进学校人文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整合人文教育课程模块,充实人文教育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开发以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为核心的职业人文素质课程,增加就业指导、创新能力培训等课程,形成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既传授了人文知识,又让学生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环境。此外,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文教育课程,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涵分解到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熟悉其要就业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企业的热爱和向往,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为企业输出优秀员工。

(四)创建人文校园环境,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学校不仅要开设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还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综合规划,吸纳人文素质教育因素,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社团活动;通过雕塑、宣传栏、道路、楼宇的命名等形式体现人文精神;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等多种途径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课程体系,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优势等各种举措,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毕业生不仅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过硬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职业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http:// baidu.com,2011-10-1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 号[EB/OL].http://www.hrbkjzy.cn,2011-05-03.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iu Yaxin,Zhang Lijuan,Luo Wen

We should focus on two aspec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hina.On one hand,it is necessary to concentrate o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apacity,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cultivat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f the profession career,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

G710

A

1673-1573(2012)01-0123-04

2011-09-13

刘亚欣(1971-),女,河北新乐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纺织科学技术与英语语言教学;张丽娟(1964-),女,河北枣强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专业技能毕业生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