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维度

2012-08-15原媛

关键词:政治环境思想

原媛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维度

原媛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网络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技术和关系的存在,又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存在。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为立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前提,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展开重点研究。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的案例论证,展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在一定条件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网络社会背景下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矛盾,从而努力探索教育形式的创新,以实现教育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受教群体

网络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技术和关系的存在,又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存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自我完善欲求主导着人的各种文化追求。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则反过来塑造了人。认识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和实践创造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文化的发展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发展规律。总之,人通过实践一方面将自身把握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文化世界。”网络既是人类技术创造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并广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现在,人们已经适应了网络生存并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于是,新的文化模式又逐渐孕育出一代新的网络人群,他们按照这种新模式又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络人格,也就是网络与人的生活本身最根本的关系。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就是从网络社会背景下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矛盾。

一、技术性与人文性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的创造物出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着人类应用及控制外部世界的理念;同时,也是人类目的性与意识性的产物,受到人类价值观的制约,并在其进入社会各个层面的过程中与人类需求产生互动,体现出人本主义的色彩。所以,技术性与人文性作为矛盾关系之一,始终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

技术的自主理性对现实生活的渗透突出地表现在网络的使用中。技术的这种自主理性有其自身的解释:“技术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结构和要求,引起人和社会进行特定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强加于我们的,而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技术寻其自身的踪迹走向特定的方向。技术并不按照自身所追求的目标发展,而是按照已有的发展可能性发展。”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技工作者都抱有一种盲目坚信的理念,这种技术创新的强烈信条虽有其内在的不可低估的价值,但同时也带着其侵蚀性所招致的巨大恶果的可能性,技术的侵蚀性突出地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现象的出现[1]。

纵观技术性与人文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似乎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平衡。技术不但不能满足于价值主体的制约,而且以其自身的理念反过来不断挑战当今的人文价值观,并以人格化的方式挑战现有的教育体制。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人文关怀和价值理念的重量提高一层,使技术与人文天平重新恢复平衡。

二、知识性与价值性

网络的信息内容,从其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知识性信息和价值性信息两大类。所谓知识性信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识性认识,例如新闻事件、历史事件等。只要是对这类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只能得出惟一的表述。所谓价值信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性认识,例如评论、判断等,即“好不好”、“该不该”。只要是关于人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即为正确的价值认识,反之亦然。

正确的知识性认识属于真理范畴,即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真理尺度。正确的价值性认识是关于价值追求的正确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追求的目标,起着制约、引导价值尺度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握好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以知识性教育烘托价值观教育[2]。在先进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量网络评论与信息成为制约和影响人们的重要因素,给各类消息及观点的自由度提供了优越的平台。因此,网络信息的舆论及传播大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使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明确自己的方向,从而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放性与凝聚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一个基本理念。正因为网络的这一特点,人们可以自由地了解全球乃至全世界的各类新闻信息,通过这种特性从而能够实现在任何一个社区进行人际交往和娱乐休闲。凝聚性是指处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围绕任意话题凝聚起来。以校园网这一亚传播圈为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获取、交往及娱乐等方面对校园网产生依赖性[3]。研究表明,网络不仅仅对学生与外界的交往产生拓展与增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群体的互动与交往能力显著增强,这就是网络凝聚性的一大体现。可以说,校园网为学生群体的互动与交往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能够承载和强化学生群体内的人际网络。

因此,处理和利用好网络开放性与凝聚性的关系显然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改善校园网的技术条件和功能,吸引学生对校园网的兴趣;其次,就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来说,校园网对学生日常生活交往发挥着服务平台和纽带的作用;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对网络环境的满足感。正是因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学生吸引到校园网这一平台上来,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四、主导性与互动性

网络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主导性与互动性就成为网络交往的重要特征。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其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必须担当正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倡导者;二是运用一切网络传播方式以正确的观点评说网络舆论;三是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方式对错误的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及批判[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只有坚持网络教育的主导性地位,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施教与受教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高。由于网络环境的公开性及匿名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更加公平、平等、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施教,受教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减少叛逆心理,更多一些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

鉴于以上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主导性与互动性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必须增强作为网络主导者的意识,同时注意发挥网络在思想交流平台中的作用,在平等交流互动中保持一定的原则,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受教群体接受正确的思想认识。主导性与互动性在于施教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上,只有施教者以真理和正确价值意识的平等身份与受教群体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对受教群体的思想转化工作。这是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识。因此,价值观的体现需要做到“一切从受教者角度出发”说服受教群体,要从关怀、爱护的角度进行施教,才能获得理解和尊重。

五、自由性与控制性

自由与控制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存在,但并不突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由于其架构的开放性,使网络架构中的各种数据代码和信息内容成为不可控制的公共资源,而在其背后则是人们可行性的自由。自由对于网络环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人类通过网络环境所实现的自由是进步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网络尚缺乏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这无疑给现今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两点:一是信息自由传播所导致的失控;二是网络群体的自主性所导致的失控。

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控制信息源头及组织行为来达成社会共识。基于人们思想来自于实践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把控制人的实践环境及要素作为有效机制,实现思想认识来源的可控性,保证了思想发展的纯洁性。在网络技术所造就的社会环境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完全控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源头已经不可能,其更重要的任务在于信息开放且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人们对信息选择接受的正确化[5]。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工作要求。

六、社会性与个人性

社会性与个人性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社会需要同个体发展结合起来,按照一定规律,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现今网络环境中,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功能及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在网络社会环境中,社会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呈现出相对“单一”、“纯净”的特点,但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这一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大量信息进入校园,改变了以往校园的信息框架[6]。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渠道变宽,可以感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状况,能够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其次,网络社会环境凸显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以往作为受教者的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加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个人与他人的比较,提高了个人的主动性与判断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重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群体内部的互动性[7],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教育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1]靳志高.全球化背景下的认同危机与公民认同教育[J].教育探索,2005,(6).

[2]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3]山小琪.现代性的制度之维[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王宏伟.个人与世界[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1.

[5]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方旭光.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J].兰州学刊,2006,(9).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ltural Dimensions

YUAN 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environment is both technology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and,and,and the culture of subjectivity in existence.In this paper,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twork dimension for theoretical poi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premis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nature of the network on key research.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network features case reasoning,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In certain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environment,take the network society as the background human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ear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Explore education forms of innovation,so as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educ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instructors;Education group

C41

A

1008—4444(2012)01—0160—03

2011-10-28

原媛(1987—),女,山西晋中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政治环境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思想与“剑”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