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2-08-15娄婷婷

关键词:学术性师范院校师范

娄婷婷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漳州363000)

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娄婷婷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漳州363000)

基于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两个视角浅析当前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的现实状况,教师教育如何促成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师的在职培训的质量,师范院校急需更新理念,实施新战略。

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在职培训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将教师教育摆在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上。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在职前培养阶段从学苗的选拔到培养、训练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懈怠。在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下,不同培养高校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要选择自身的特色品牌教育,以优势补劣势,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在职培训阶段要灵活多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标是促使教师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养成反思与研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教师的自主性发展。只有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阶段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教育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多元开放培养体制面临的问题

在多元开放培养体制下,不管是师范院校还是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都发展很快,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比如:为求大求全,在师资队伍和资源设备都还未到位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一哄而起,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无法保证培养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院校自身的不适症状:一是盲目追求综合化,师范特色不突出。师范院校为了扩展为综合性学校,盲目追求综合化,虽然为了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却令人失望。当今全国相当一部分师范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师范专业的数量。因此,师范专业被削弱,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难以体现。这些与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没有在转型过程中真正转变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上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没有真正地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1]。此外,在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方面,师范院校专业课程学时学分比例相对较低,在课程设置上依然是“老三门”,没有自身的个性学科,根本体现不出教育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教学实践环节,由于课堂专项技能训练培养水平不高,课外教育见习实习时期过短,直接导致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不强。师范生专业素养差强人意也就不言而喻了。二是缺乏师范性的学术性,善诱之美不凸显。师资培养体制开放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使未来的教师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在未来工作中将学术精神和研究精神内化,这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综合性大学在教师专业的办学传统上不够悠久、深厚,虽然合并型综合性大学和外向发展型综合性大学有这方面的传统,但是学校不够重视,教育学院的地位不高,自然对教育专业的发展帮助不大。如果说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不突出,那么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专业则是师范性基础薄弱,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低,更不要谈什么师范特色了。没有师范性,再高的学术水平都显得没有价值和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师范生善诱之美不凸显,虽然他们的学术造诣相对较高,但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禀赋,怎样将这种内在的禀赋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丰富的善诱之美。善诱之美的本质在于善于运用诱导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来[2]。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师范生如何拥有善诱之美,如何自如地运用教学策略,这都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的重点。

(二)改进建议:实施品牌战略,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和谐统一

不管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大学,解决各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术性与师范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达到和谐统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这个关系还未达到统一之前,各类师资培养的院校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文化,培养的人才才能在教师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应是过快发展,而应是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好”,才能“快”,也才能在教师教育领域走得更长远,更稳定。因此,各类承担师范教育的高校都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才能在教师教育领域有自己的地位与话语权。

对于师范院校,要找到适合本校的师范特色,以师范性增强学术性。师范院校本来就有良好的教师教育传统,不应该将这种传统抛弃,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本校的教师教育之路。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本校师范生的特点,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有利于师范生发挥自身特点的课程。在教学技能的培养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或者侧重某一具体技能的传授,使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课外教育见习时期,鼓励学生求新求变,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师范特色形成的情况下,教师教育专业无形中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师范特色也就会增强学术特色。否则,没有学术性的师范性,只能是低级的师范性。总之,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应该协调好重点培养与两者兼顾的关系。

对于综合大学,要重点建设优势专业,以学术性提升师范性。由于综合大学的学术、师资、物质基础相对优于师范院校,所以综合大学应该抓住师范院校在职业师资培养环节的软肋,重点建设职业师资培养专业,将其发展成本校的品牌专业。只有打响优势专业的品牌,才会产生品牌效应,学校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生源效益,更多的是声誉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不管是名牌大学也好还是普通综合大学也好,应该利用自身的一切优势,重点建设自己的优势专业,并细化到职业教育的具体专业,而非高大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点、线、面的全面效应。

二、教师在职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依据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为了体现终身教育思想,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职培训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教师专业化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透析在职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对整个教师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摒弃培训内容单一重复现象,培训内容遵循个人差异原则

随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来源也是不断拓宽,因此出现了各种“术业有专攻”的师资。在这庞大且多元复杂的师资队伍当中,不免出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教育思想与综合素养等参差不齐的状况。

在教师规模效应的影响下,当前在职培训内容如果只是单一地重复职前培养内容,已明显不合时宜。当然不是说没有学习教育专业基础课的必要,只是没有必要将教育专业课程作为惟一内容和惟一课程。在职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充分考虑个人差异。针对于有师范背景的教师应该多传授“复合型”知识和培养特长技艺的内容,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针对从其他领域或专业转移过来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才能,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当前培训内容只是纯理论的学习,这不仅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无益处。因此,培训内容要紧紧围绕实际需要,根据年级、学科等特点将教师归类,根据各类教师的需求和建议设置课程,以取得在职培训的实效性。这样,学到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促成自身观念与思想的细微转变,还会有益于自己的整个教育活动甚至是自己的整个人生。此外,笔者不得不提的是,培训内容的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纯专业的内容,还应从教师职业的微观层面比如教师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认知层面以及教师的人格境界等方面进行培训,这些微观层面的培训甚至要比纯专业的培训更有意义,对教师本身和学生的影响更深远[3]。

(二)教师在职培训要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当前在职培训没有考虑到教师发展的科学性和教师个人的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培训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失去了活力和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专业发展的喜好时段是从教后的1~5年,近五分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厌倦时段是从教后的1~5年,这表明,教师从教后的1~5年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期,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喜好与厌倦,甚至可能影响教师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职培训应抓住教师发展关键期,充分给予教师自主发展权,不仅要为教师提供“正规化的学习”,也要为教师提供"非正规化的学习,比如利用一切可以提供教育资源的社会场所[4]。只有教师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教师的发展才会越快越深远。在培训方式上,利用多种形式授课,比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远程网络辅助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组织教师研讨等形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也要做到培训方式个性化。比如对处于适应期的教师,就应该重点采用案例教学,重点传授实用的教学技能;对于稳定期的教师,则应该多组织研讨,相互交流与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教学反思与研究习惯

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政治思想、品德品质、心理状况、基本素质(身体状况、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教育理念、工作态度)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5]。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能力综合,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培训过程当中要重点培养教育教学能力,而不应仅仅侧重教学能力或某一方面的能力。

目前,教师普遍存在的是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缺乏。对于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请有成功管理经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探讨,总结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特点摸索出不同的管理模式;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师心理学和学生心理特点等相关知识科学分析具体管理措施。

对于研究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反思的进一步深化就是研究。大多数教师对问题是有反思的。反思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前提,针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才有效果[6]。在培训过程中,应针对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或代表性问题给予理论性的指导,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上帮助教师分析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教师养成反思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教育教学规律,甚至形成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够打出标榜自己的教师教育品牌,形成自身的特色。然后,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应向新的目标过度,即培养有“味道”的教师。

[1]赵菊梅,余中元.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和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周义.教育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董美英,董龙祥.免费与收费的权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4]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5]阎乃胜.角色论视阈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6]邵光华,顾泠元.中学教师教育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The Current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Facing the Mai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LOU Ting-t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63000,China)

Analyze the problems faced the current teacher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ased on the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raining,in the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how to harmonious the academic a-nd normal,how to develop the in-service quality,normal universities are urgent to perfect concept and faith,implement new strategy.

Teacher education;Pre-service training;In-service training

G451.2

A

1008—4444(2012)01—0157—03

2011-10-23

娄婷婷(1987—),女,山东邹平人,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2010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学术性师范院校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