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设计如何改变生活

2012-08-15张婵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设计师生态生活

张婵媛

论设计如何改变生活

张婵媛

自工业革命后,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逐渐形成了以满足人们物欲为基础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为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而带来的环境危机、文化危机等愈演愈烈。本文对人性化生活方式和生态设计进行研究,提倡适度消费观念,倡导绿色节约型生活方式,并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的生活也能走向科学、健康并具有人文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设计;生活方式;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

设计源自对生活本质的需求,这种需求应是合理的、不与环境相冲突的,更不是奢靡浪费的或单纯的满足个人私欲的。设计的目的应是通过设计改变人类的生存状况,提升生活品味,倡导一种美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和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层出不穷,能源危机、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国际主义风格带来的文化趋同使得地域差异逐渐消失,各种消费主义观念盛行。这些都是困扰人类生产生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认真思考和研究。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造型及美学问题,设计师更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即如何通过良好的设计积极应对各种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文化危机等,如何通过优秀的设计倡导人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良的设计应该注重人的心理情感需求、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应关注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的设计需求,优良的设计对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爱与平等,建立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一、通过人性化设计倡导人性化生活方式

现代设计自20世纪20年代风靡世界以来,其注重实用功能、采用机器化标准生产、反装饰、高度理性化的设计原则,虽然为改变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转向为社会大众提供物美价廉的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现代设计因其冷漠的外表、忽视人们的心理情感需求、地域差异,而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对。因此,注重人文精神及心理审美需求已成为现代设计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当设计具有了“人文精神”时,设计也就有了文化的意义。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人情化设计来正确引导人们人性化的生活方式,这已经成为设计的根本宗旨之一。

(一)人性化设计

“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根本,不仅要从人的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设计因素,更应该站在人类的高度来把握设计,探求设计的本质。要求设计师尊重当地文化的地域差异,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使设计根植于传统,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使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群享有良好的设计,通过优良的设计创造适合当地民众赋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已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已基本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因而注重人文情感及精神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设计赋予对人性的关爱,对精神的抚慰,使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设计师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设计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设计良莠不齐,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一味崇拜和模仿西方设计大师的作品,很少有自己独创的设计。把设计作为商业的噱头,低劣的设计充斥街头。豪华装修,奢侈消费成为一种潮流,这种浅薄的暴发户心态及生活方式并未得到禁止。

作为设计师理应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途径倡导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性化设计,不应把设计作为赚钱的唯一目的。在设计中始终将对“人”的关爱放在首位,注重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把握每一个设计细节。如,北欧设计大师阿尔托为了消除钢筋混凝土对人的冰冷感,用藤条将其缠绕,除此之外,每个门把手都亲力亲为,充分研究人手的生理结构及攥握姿势,使得每个门把手就像用手捏出来一样。挪威设计师设计的“平衡椅”改变了传统的坐姿,使小腿置于椅子的腿垫之上,使上半身处于自然垂直状态,从而有效改善了由不良坐姿带来的脊椎弯曲,打破了传统的坐姿,引领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不合理的生存状态,通过优良设计正确引导人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不应是少数人特有的权利,而是所有人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及弱势群体都理应享有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60年代末出版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 (Design for the Real Word) 首次提出“设计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1]因此,只有关注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尤其关注边远不发达地区的人群,针对这些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优良的设计,才能真正的做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利益平衡,各种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等。因而,设计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通过设计改善、引领并倡导弱势群体逐渐走向科学、健康并具有人文情怀的生活方式。

建筑师法赛利用阿拉伯传统建筑技术为平民阶层提供廉价住宅。他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土坯砖及传统构造方式——木板帘及补风塔,从而使工程造价降低50%,使得贫困阶层也能拥有自己的住宅;日本建筑师坂茂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建造的“临时社区中心”,不需要任何工程预算,并且可轻易拆除与安装。这座临时建筑是利用直径为108毫米,厚4毫米的纸管作为建筑框架,墙壁、天花板采用帐篷材料所搭建的。这种建筑不仅节约成本、缩短建筑工期,并且还能因地制宜,解决许多难民的住所问题。

Tom Ritchey为非洲卢旺达地区设计的特殊的“咖啡自行车”,使得当地人依靠这辆自行车将卢旺达的优质咖啡推向全球市场,从而大大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益。在这之前,当地农户一直依靠“木质自行车”以及装在自行车上的木质载货平台来运输咖啡,由于当地不成熟的基础设施及运输道路,他们只能短途运输,而且必须带上12小时的食物,在此期间咖啡丧失了新鲜度和香味,因而卖不了好价钱。而设计师Tom Ritchey设计的“咖啡自行车”采用钢材料,并加强了机器装置,使用了加长的山地自行车结构,并加入了供载重货物的行李架,大大缩短了当地人的咖啡运输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卢旺达计划”为这个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并逐渐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生态设计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

生态设计便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对人工自然进行生态优化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着重于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使产品降低消耗、防止对外界的污染,以构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生态设计意在向人们提倡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卢晓波认为,“我们应该自觉地珍惜共同的财富,维护自然资源,尊重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一个有益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人为环境,尽可能的抵制那些有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无节制的开发、生产和消费。”[2]

(一)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要求在设计构思、制作、生产、废弃回收的全寿命周期中,将环境因素作为第一要素,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将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贯穿到整个设计之中。比如,通过采用洁净能源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潮汐能、风能、地热能等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垃圾的焚烧产生的热能来发电等;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浇灌树木花草;提倡各种节能设备如节能灯、节水马桶等的应用。这些新的绿色节能技术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香港设计师陈派利用废弃的瓦楞纸设计了一系列纸质家具如书架、茶几、座椅等,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结构结实耐用。重要的是废弃后能够做到完全循环再生,真正做到了零污染。这种纸板家具时时提醒人们应该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哥伦比亚建筑师西蒙·维列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代表人之一,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利用4000根瓜达竹建造的“零排放研究与创新机构”展馆,通过展馆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

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世界各国的设计师纷纷为地震灾民建造临时住所。如刘家琨的再生砖和刘克成的集水墙等充分利用灾区中的材料为当地灾民解决了低廉的建筑材料与饮用水。再生砖是利用破碎后的废墟材料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做纤维,加入水泥等制作而成;集水墙是为灾民临时社区设立的一口“井”,主要是由农业废弃物合成,采用人人都可以搭建的低技术,用于收集雨水并将其净化,有效改善了灾民的饮水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顺利闭幕,参展各国积极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生态设计应用在各展馆设计中。而“城市最佳实践区”聚集了世界城市建设最前沿的技术,解决一个个关于生活或生态方面的难题,这些堪称最经典的城市案例将引导着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无疑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最直观的展示。

(二)适度消费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呈迅猛之势,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如洪水般涌向中国,与此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及消费观也一并被国人所接受。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却不能掩盖精神文明发展的缓慢。在物欲极度膨胀的中国,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过多的追求奢华、高消费、高消耗、时尚及标新立异。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受之教授认为,“设计师应该肩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市场、改善生活,倡导健康的理念。”[3]

生态设计提倡适度消费观念,倡导绿色节约型生活方式。把设计、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态设计正确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使人们建立一种生态美学,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使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有机的统一。

进入新世纪,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世人瞩目,随之而来的高消耗、高消费、追求豪华奢侈的消费主义横行。然而,针对普通大众的优良设计却严重不足,针对欠发达地区及弱势群体的优良设计更是凤毛麟角。这与设计的目的相悖离,设计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多的关注普通大众及弱势群体,并针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设计适合他们的优良作品,从而逐步改善、引领他们走向科学、健康并具有人文情怀的生活方式。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设计,积极提倡节约型的绿色消费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优良的设计使人人都能拥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的居住环境是每个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必将成为许多设计师一生努力的方向。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223.

[2]卢晓波.关于设计伦理问题的一点思考[J].观察家,2006,6:11.

[3]李嫣.岁末思辨[J].装饰,2009,02:81.

责任编辑:何 岩

J02

:A

:1671-6531(2012)05-0043-02

张婵媛/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安徽蚌埠233030)。

猜你喜欢

设计师生态生活
小小设计师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设计师访谈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设计师的存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