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

2012-08-15刘惠媛王阿晶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研究生心理健康

刘惠媛,王阿晶

(1. 大连大学 外事处,辽宁 大连 116622;2.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1 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正处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相对而言,研究生心里健康研究落后于对本专科学生心里健康的教育,很多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也很缺乏。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研究生的教育成长至关重要,而高校作为研究生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必然在研究生心里健康教育工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所以,在高校创设研究生心里健康保障机制,可以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运作方式和载体,对于研究生身心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及其特色分析

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西方学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真正系统地开展心里健康研究则始于 20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Beers),1908年,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在其家乡成立。1959~1960年,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里健康年为契机,心理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 21世纪,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和多元化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世界各国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结合本地模式,研究不同发展规律,各项科研成果逐步走向成熟。目前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机构相对健全,大部分大学都设有配备专职人员的心理咨询机构。综合国外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特色概括如下:1、对心里健康课程的设置投入充分的资源;2、积极建立心里健康教育机构;3、重视心里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4、重视资源整合,强调复合的干预形式。通过分析其研究特色,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经验和方法,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在国内,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不断加剧。劳动力重新组合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各种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公民疾病的成因也发生较大变化。据预测,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逐渐突出,至 2020年,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在首位。而高校研究生作为一支人数剧增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将日益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难以很快地覆盖到各个群体;二是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群体近年来扩招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尚未配套发展;三是研究生个体在入学方式、年龄构成、专业分化、社会阅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必然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其研究主要内容可做如下归纳:1、研究生心理状况测试与分析; 2、研究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3、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与方式;4、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5、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6、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整体差异;7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与治疗。虽然国内也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侧重于理论探讨,缺乏系统性的实际调查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从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到解决途径及实施方法的保障机制。

3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特色分析,结合当前高校研究生实际情况,遵循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建立一套实用、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体系,包括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深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研究生文化建设渠道等多种研究形式,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在高校良性、健康的发展。

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主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1、系统发展性原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要以健全的人格和追求自我实现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最终实现目标;2、有效渗透性原则:以有效性为前提,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中;3、主体适应性原则: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注意提高其适应能力;4、及时针对性原则:抓住有利的时机,针对特殊时期、事件、敏感期心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1]。根据以上原则,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3.1 建立并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高校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咨询体系,要建立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卫生咨询;同时,各个学院要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工作,指导全学院的心理健康咨询,各年级或班级辅导员要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研究生导师也要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适当的调适和引导。此外,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研究生心理问题进行跟踪辅导,如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设咨询热线电话或咨询网页及博客,聘专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案的咨询和治疗,都是极有效果的措施。同时,也可以开展常规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和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等工作。在理想情况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该配备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能快速反应的心理援助或心理干预的专家队伍,以备不时之需,并进行跟踪指导及案例分析。也可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如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生活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等内容,对研究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做有效的预防。

3.2 不断深化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制的实施,要特别强调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高校应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中,加强对于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学生开设心理学、生理学等课程。但是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多数高校还是选修课程,而且心理健康课程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界线也不是很清晰,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进行资源整合,明确定位,并作为必修课对全校研究生普及教育。另外,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应注重教学方法与形式的灵活多样,可采用知识讲授、行为指导、情景扮演、互助讨论自我发现与完善等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的综合教学方式与方法开展课程教学,会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研究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感兴趣,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破解、排除或调节不健康的心理因素[2]。此外,在专业课的设置方面也要研究如何将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多侧面、多角度地减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达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

3.3 拓宽研究生文化建设渠道

3.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就业指导,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健康保障机制的有效运作,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育,也应当融入到研究的校园生活中去。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学生组织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配合课堂教学,打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同时,应当创造积极良好的的就业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讲座或课程,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开展模拟招聘会等;此外,还必须改善学校体育、图书馆等硬件水平,提供更多的,有效的锻炼、娱乐设施,提供有效引导情绪和压力释放的场所;还要切实解决研究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保障学生的隐私权利,减轻研究生所面对的各种压力。

3.3.2 改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一系列奖励机制

高校可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尽可能缓解因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等原因给研究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可适当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通过多种多渠道设立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向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和助管等工作机会。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也可帮助研究生成立各种研究生社团,发挥研究生社团的有效作用,实现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此外,也应当提供各种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导师和学生之间,各校区、各学科之间,校友与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3.3.3 多渠道网络化服务系统共建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是个系统项目,应建立学校、院系、指导教师及个人多级网络化服务系统,通过多级网络化服务系统,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组织资源优势,调动教师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通过对研究生提供心理辅导及心理训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3]。如建立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及时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动态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可通过网络平台和人工心理疏导,随时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3.3.4 强化研究生自身心理素质

研究生是经过大学系统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都有追求卓越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动机,但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绝大多数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需要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4]。要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措施还是要依靠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努力。研究生应当加强个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通过不断提高自我调控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有效的自我保护体系。

4 结语

心理健康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和基本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必须得到学界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必须积极探索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证。

[1]林莺莺.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142-145.

[2]崔爽.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探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 26.

[3]付菲.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 教育教学研究, 2010(4):175-176.

[4]李献斌. 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1):77.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研究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