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2012-08-15董术齐治兰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
关键词:注入式教学法主体

董术 齐治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北京100192)

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董术 齐治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北京100192)

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阐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我国高校长期沿用注入式教学的主要原因,深化创新、综合创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套四项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自学能力;注重讲授课与讨论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一直是我国高校的教学难题。为解决这个教学难题,也为了对全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更新教学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六、七月份分别面向全国高校举办《国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借鉴》、《高校教师素养及教学理念提升》培训班。培训班任课教师多数是国内高校顶级教育教学专家,少数是省级教学专家。通过培训,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破解注入式教学法向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转变的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课堂教学法的根本转变是培养大批世界一流人才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①这里的“杰出人才”是指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顶级人才和诺贝尔那样发明家型的世界级企业家。我国高校已经培养出一些世界一流人才,例如,世界水稻之父、中科院院士袁隆平,世界第二个人电脑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但是,这样的人才还不多。没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大批世界顶级和一流人才。因此,我国政府现阶段正在用优惠条件引进国际一流人才,这是权宜之计。从长远看,必须改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

迄今我国高校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模式。比如:近两届北京市文科青年教师讲课比赛,40多名参赛教师中,采用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的教师不足20%。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教师向学生“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没有很好地培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顶级和一流人才。

(二)课堂教学法的根本转变是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2500多年前的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未解决。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提出:“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再次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几乎每次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文件都提到,需要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由此看出完成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注入式教学未能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长期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未能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以向学生讲懂教材基本理论为教学目的,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本科教学课时一再压缩,如果多组织几次学生讨论,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有的教师对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投入不足。

课堂教学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互动式转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实施教学设计,这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工作量和难度要大几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有的教师知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不愿意花大力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投入不足,难以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三)教学管理部门督导不够。

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缺乏有利的督导举措。

三、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一直以来是教改的重点和难点,要以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探寻创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套四项课堂教学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英国高校教师认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比教师讲授理论更重要,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阅读书目,让学生到图书馆自学。

我国高校有些学生学习懈怠,教师向学生讲明学习的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动机尤为重要。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还不够,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和思想方法,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学能力,既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注重讲授课与讨论课相结合。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规模几百人,甚至2000多人在大礼堂上课,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大课后,教师相应安排小班(25人以内)讨论课,由在读博士生担任助教,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答疑。英国高校一周内每安排一次高级讲座课,就相应安排一次讨论课。我国高校在每一章或每一教学单元教学时可以先安排一次或若干次讲座课,应该相应安排一次学生讨论课。

1.在讲座课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采用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Bruner,J.)发明的“发现式”教学法在世界影响很大,其主要内容是,教师先提供已知理论与实验条件,然后引导、点拨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重复当年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法。

(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应注重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获得新知,而不是教师注入式直接向学生讲明和传授教学内容。

(3)注重讲解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和简介学科前沿。本科生总课时已经由3300减少到2300左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有利于个性发展。现在每门本科生课程都削减学时。在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要指导好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会了解一般知识点,对教学重点、难点也会有所了解。教师课堂上不能“满堂灌”,而要讲重点、难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学科前沿,对一般知识点一带而过,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4)安排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师讲课15—20分钟,讲完一个教学段落,应该给学生几分钟提问的机会,师生互动,教师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材施教。

2.在讨论课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教师征求学生对讨论题目的意见。传统教学方法中,讨论题目由教师确定。这样做不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对发现问题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发现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有人将爱因斯坦之说推而广之,认为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②

(2)教师科学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辩论的方法,指导学生讨论和辩论,探索未知。

教学实践表明,研究生组织本科生讨论课和为学生答疑,教学效果远远低于教师,因为研究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学能力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讨论课由教师亲自主持为好。

(3)讨论课学生规模控制在25人以内为好。这是借鉴美国等国高校讨论课的经验,讨论课一般都以小班级规模实施。

讲授课与讨论课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十年的陆登庭先生说:“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为: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在讨论课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在班级讨论发言,小组成员可做发言补充。小组提交的发言稿掌握小组成员人均成绩。讨论课既有学生协作学习成绩,又有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发言和独立提交发言稿)成绩。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学生自学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相结合,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前三年半只学习课程,只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写论文、搞研发和设计,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英国高校许多课程至少安排3篇小论文写作。

今后每门课程至少安排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认真给每个学生的论文写出评语和指导,给全班作出总结和点评。教师评选出优秀的小论文让学生在班级作学术演讲,组织其他学生提问和辩论。

英国的“导师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最喜欢的老师作为导师(兴趣一致),一个导师约负责3—10位学生。课堂是一种见面制度的安排,师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学习效果与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教师把学生的提问看得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课堂结束时,学生不是带着知识而是带着一系列待研读的问题。“导师制”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理论,另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写论文,学习科研方法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国“导师制”值得我们借鉴。

课程教学中的小论文写作与本科生申报学校科研项目、本科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本科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本科生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校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可以从上述四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积极探寻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落实教高[2012]4号文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破解钱学森之问,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持续培养出大批世界顶级和一流人才。

注释:

①钱学森.钱学森之问,http://baike.baidu.com.

②爱因斯坦.要善于发现问题.图书馆界,1986.03.

[1]钱学森.钱学森之问,http://baike.baidu.com.

[2]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4]布鲁纳.布鲁纳发现教学法.http://wenku.baidu.com.

[5]爱因斯坦.要善于发现问题.图书馆界,1986.03.

此文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基金资助,教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体体验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编号:2011JGYB34。

猜你喜欢

注入式教学法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红外导引头注入式闭环试验的边界能力及一致性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旁河注入式水库在黄土高原山区型河道调蓄工程中的应用
改进注入式混合有源滤波器的研究与仿真分析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