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012-08-15顾祝文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理念

顾祝文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顾祝文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性,是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既是强国人才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但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还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本文针对现状提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差异等建议,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走向完善。

高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建议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学生在高校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的成才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就是以学生为工作中心。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要围绕学生展开,工作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当前,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击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愈发彰显其重要性。

(一)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强国人才战略的前提条件。

高校是人才战略的重要基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坚持以人为本,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应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因材施教,努力培养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强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性。

(二)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种思想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部分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对社会工作和集体活动缺乏兴趣,群体观念薄弱,个人意识和自我观念较强等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就成为紧迫的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培养思想独立、富有创造性、乐于进取、关爱集体、充满活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人文素质的合格人才。这样的大学生才能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的目的。

二、目前“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现状

以人为本地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是以学生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具有独特观念的人。因此教育过程中更加应该启发学生本身具有的独立性,而不仅仅是灌输式地进行强化教育,要让学生展现自身的积极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如今的高校内,学生教育工作还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育管理作用。

在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以人为本”的“人”概念界定不清,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学校通常只关注老师教育的部分,甚至老师的教就是教学工作的全部。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教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如何能够使学生接受老师教的部分,才是教育的关键。就是说,不论老师将知识和技能传授得如何透彻,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领悟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教师的作用,就忽视了教育的目的和根本。特别是在这种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关注,使得教育过程呆板、教育方式乏味,教育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各大高校中,教师的教学基本是统一标准,而没有将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在内。这样就会使教育和学生相分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往往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被消耗殆尽。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方式单一。

由于高校的合并、扩招等诸多原因,高校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压力,导致在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仍以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缺乏自主能动性的培养。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仅仅将学生当做一个被教育者,甚至是一个承载教育者观念的容器。这样的思想教育方式,容易把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压抑了学生的判断力和筛选能力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面对各种事件时,往往缺乏自己的观点,或者盲目认同他人的观点。这样的学生缺乏自身评判能力,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极易被人蛊惑和利用,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困扰。这样没有自身的信仰或是没有自身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的学生是很难生存的,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灌输式教育还使得学生的内心需要被忽视,使学生感受不到在学校的温暖。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时进行选择,更加体现出一种尊重的情愫,也让学生对于学校多一份感情。

2.仍以单一的课堂教育为主,缺乏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体验。很多高校的教育成功,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成功。学生在毕业以后是以一个人的属性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是单纯地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是很难在社会上作出其应有的贡献的。因此,学校除了完成知识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行为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所以,学校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社会作为第二课堂来锻炼学生。由于我国的中小学生,全都是以分数作为其衡量标准,其能力的锻炼基本为零。大学阶段就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入社会前的唯一的一个机会。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不过是不务正业的表现,甚至会耽误本身的学习。正是这种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思想,让学生在大学这个黄金时期,失去了进行全面能力培养的机会。

(三)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在一些高些存在着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分离的状况。这让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管理缺乏认识,没有管理的概念。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把教学工作搞好,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教育管理工作。这样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获得科学的教育。不论在什么学习阶段,教书育人都是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学生眼中的师长,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导,便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这方面,美国高校做得就比较到位。美国高校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大项,分别是教学、科研和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服务项目是指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包括心理指导和行为指导。使得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不会因为缺乏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而选择错误的路线。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如今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核心,不断地改进教育管理方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在大学生人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有不对之处教师再循循善诱。这样,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不再是上下级的感觉,而是平级对待,或如朋友一样交心。

(二)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大学生由于入学的生活环境、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本身素质也各有高低。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因为即使对于一个或几个学生有效果的教育方法,对于其他学生就很可能不适用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三)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

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就需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了解学生,首先就需要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时代的巨变,其心理变化也十分明显,有的学生明显表现就是不善于或不希望同别人进行沟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充分了解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转换学生自身属性,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和能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应明确“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和必要性,不断与时俱进,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做到人尽其才,人人成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优良的人才。

[1]陈思维.对于高校体育特长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的再思考[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5:215-216.

[2]卢静.论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3:57-58.

[3]李卓.论民办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J].魅力中国,2009,13:5-6.

[4]吉哲.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民办高校90后新生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208.

[5]马兰,刘秀云.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和科学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5:56-57.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理念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