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

2012-08-15吴绵超许蔚萍李沛武

文教资料 2012年18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质量

吴绵超 许蔚萍 李沛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

吴绵超 许蔚萍 李沛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高等教育育人过程本身也具有开放性特质,因此,现代高等教育需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开放发展”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高校应大力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坚持开放的育人理念,营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建立开放的育人体系,拓展开放的育人路径,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

高等教育“开放发展”育人质量

当前,我国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赋予了高等教育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提升育人质量。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开放发展”战略成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开放发展”的育人内涵

“育人”,即教育人,教育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首先使之成人,继而使之成才,不仅体现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包括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高校三大功能各个环节之间形成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的综合。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重要地位,开放的育人环境是大学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现代大学功能地位提升的必然选择。

开放,相对于“封闭”而言,有挣脱束缚、解除限制、突破传统之意,包括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行为两个方面。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足以证明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正确路径和长期战略选择,作为社会重要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在开放办学上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高等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1]

现代教育需要开放的、活跃的、科学的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开放发展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一般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开放是指高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办学举措。广义上来说,只要是打破束缚在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的传统枷锁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开放发展”,因此,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高校在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的“开放发展”可以分为四类:高校内部的开放,本国校际之间的联系,本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联系,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讲,高等教育在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等各方面都应坚持开放性,应避免育人中的封闭性、单一性和简单化。

二、高等教育育人的开放性特质

“开放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育人过程具有开放性特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际性。国际性是高等教育育人开放性的主要方面,更是一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著名高等教育家简·奈特(Jane 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在尊重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应对全球化冲击的一种方式。从根本上说,它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整合教育目的、功能,以及传递多元文化或全球理念的进程。[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在高等领域的外在体现,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诸多子系统都以面向世界为目的,不断增强国际意识、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实现本国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接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特性称为国际性。在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国际性具体体现为: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国际性、高等教育教育主客体的国际性、高等教育育人质量评价方式的国际性。高校办学需要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提升交流合作水平,达到不断扩大教育开放的目的。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日益国际化,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国际交流与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包容性。包容性即具有包罗万象的能力。突破固定的限制区域,尝试与区域外部进行交流,需要允许对方可能存有的异质性或非同一性的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区域外部的人或事情的时候,不产生抵触情绪而进行适度接受甚至借鉴有利的一面。在育人过程中,高校实行开放发展,就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包容和文化包容,允许冲突性思想和多元性文化的存在,这些很有可能对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人或事产生一定的、暂时的负面影响,但是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高等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必须求同存异,不断拓宽视野,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善于接纳新的思想和文化,化压力为动力,才能永保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击,大学生个性较强,素质参差不齐,也会存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甚至行为上的偏差,这都需要高校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来感化和教育他们成人成才。

第三,互动性。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联系的过程,摒弃了单向输出或者单向输入的传统。高校实行开放发展,始于向外界输出学员,但是,随着开放办学内涵的日益深入和高等教育育人开放性的不断拓展,高校的开放发展已经从简单的单向输出或输入过渡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进行的双向动态模式。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社会、家庭等共同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水平。开放发展需要得到开放主客体的共同接受和共同认可,并且为着某一共同的目标进行思想观念上的交流和具体实施措施的商洽,最后达成统一意见、确定统一做法。现代大学,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始终保持高校处于与行业、与区域乃至整个社会互动的、积极的联系状态。

第四,公平性。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高校开发发展的过程中同样纳入了公平的特性。高校开放发展的主客体有可能某一方的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具体开放性育人过程中,无论主客体是否存有发展不平衡性还是资源差距性,都应具有公平的机会、公平的教育过程和公平客观的评价认可。最后的目标是在公平状态下,通过开放办学促进高校内部及其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双赢发展。具体到育人,就是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尽力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开放性举措

当今时代,大学的功能不断拓展,但归根结底,大学的核心使命还是育人。大学的其他功能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育人作为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围绕学生的成人成才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推动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高等教育开放性特质,通过开放发展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就确立了“开放发展”战略,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思路,主动贴近气象事业的需求,建立了行业和地方双重支持学校发展的局省共建新机制。[3]

首先,坚持开放的育人理念,是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前提。“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4]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前提是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开放的育人理念,应不断深化对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的认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育人水平的根本标准。应确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形成育人实践的模式和机制,落实到育人工作的点滴之中,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

其次,营造开放的育人环境,是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保障。环境是大学育人的软实力。开放的育人理念要作用于客体,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需要通过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物质、精神环境来实现对客体知识、人格的塑造。要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必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构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以特色育人才,以特色提质量,以特色谋发展。把育人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如精心组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让学生、教师、辅导员、宿管员、家长均上台发言,使之成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效果。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再次,建立开放的育人体系,是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核心。开放的育人体系必然采取因材施教、优才优育,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全面落实“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原则,探索实施模式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育人体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综合的素质能力、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行重修制、免修制、弹性学制和学分绩点制等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模式,允许本科生提前毕业,八年之内修满学分同样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允许学生跨校修读课程。通过学分制改革,重新定位育人目标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科创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拓展开放的育人路径,是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关键。在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与各种人才培养主体的合作,实施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部门、国外大学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应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中国,走进实验室、图书馆,走进老师的科研项目,走进公司、研究机构,走进国外大学,参与一线的研究与实践。按照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把企业引入学校合作建设研究院,为学生科研提供平台。将企业作为学校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条件和场所,并优先录用学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开放的育人途径,能够为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2]Knight J..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3,(33).

[3]李廉水.行业特色高校的开放发展战略[J].阅江学刊,2010,(4).

[4]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质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质量投诉超六成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